明朝時期大槐樹移民之謎:大槐樹移民是怎麼回事?

“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這是幾句至今仍然流傳在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的歌謠。它為什麼能夠被流傳到今天?這裡面究竟包含著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元朝末年,由於連年不斷的天災人禍,使黃淮流域的廣大地區“屍骨遍於野,千里無人煙。”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填補豫、魯、蘇、皖、冀等地因戰亂和災荒流失死亡的人口,恢復和發展生產,鞏固自己的統治,開始實施移民政策。

山西表裡河山,易守難攻,因而避免了各種戰亂和自然災害的侵襲,農業生產比較發達,再加上當時的人們為躲避災難,紛紛湧進山西,尤其是晉南一帶,這就使得山西人口迅猛增長,據說當時山西的總人口為河北、河南人口的總和。人口增長過快,使山西地狹人稠,出現民多無田的現象。

洪洞縣是明朝山西平陽府第一大縣。洪洞地處晉南,為南北東西的交通要道,貫通南北的古官道就從城北廣濟寺的大槐樹下通過。洪武、永樂年間,明政府就在洪洞廣濟寺的大槐樹下設局駐員,組編隊列,發放“憑照川資”,組織了18次大規模的移民。

明朝時期大槐樹移民之謎:大槐樹移民是怎麼回事?

當然,遷移的不只是洪洞人,因為洪洞大槐樹是各地移民彙集、開拔外遷的集散之地,因而,移民也就把洪洞大槐樹作為祖先的居住處所。

中國歷史上的大規模移民曾存在自然移民和官制移民兩種形式。自然移民多因天災兵患造成,屬逃亡性的大遷徙;官制移民是官方有目的有準備而實施的強制性遷民行為,主要是為了調節軍事政治或經濟諸方面的失衡。

在民間還流傳著關於大槐樹移民中的許多具體傳說。其中有一個傳說認為,大槐樹移民與明初功臣胡大海有關。元朝末年,胡大海來到河南林縣行乞,人們不但不給他飯吃,還嘲笑、辱罵他。

後來,胡大海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他驍勇善戰,為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朱元璋登基後,大賞群臣,胡大海卻什麼都不要,只請求朱元璋讓其到河南報仇。朱元璋念他是開國元勳,躊躇再三,答應他可以前往河南報仇,但是“只准一箭之地”。

胡大海責令部將王虎帶兵前往林縣。來到了林縣,正巧有一隻老鵰飛過,王虎一箭射在老鵰的身上,老鵰帶著箭飛遍全縣,王虎也帶著兵殺遍全縣。一時間,林縣屍骨遍野,血流成河。胡大海聞聽此事,怒斬王虎,並親自向皇上請罪。皇上念其功高,且能主動請罪,不再追究,只得下令從洪洞大槐樹移民到河南。

明朝時期大槐樹移民之謎:大槐樹移民是怎麼回事?

另一個傳說則認為大槐樹移民與明初的靖難之役有關。朱元璋死後,皇孫朱允登基,就是建文帝。建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決定削藩,卻惹惱了他的叔叔燕王朱棣,他打著“靖難”的旗號,在北京發難,率軍向南京攻打。燕王與建文帝在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等地展開了大戰。經過長達四年的戰爭,終於攻克南京,燕王登基做了皇帝,就是明成祖。

由於長期的戰亂,造成江北地區“千里無人煙”的局面。當時燕王的軍隊都頭戴紅巾,百姓稱之為“紅蟲”,於是民間就有了“紅蟲”吃人的傳說。“紅蟲”把人都吃光了,明成祖即位後,便下令從洪洞大槐樹移民到河南、山東、河北、安徽、浙江一帶開荒種田,發展農業生產。

可以說,明初把大規模移民作為建國後恢復中原地區經濟的一項基本政策,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對於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實現社會安定,鞏固封建統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時也給被移民者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據說,剛開始的時候,政府廣貼告示,說不願移民者需到洪洞大槐樹下集合,並規定時限,於是人們紛紛來到大槐樹下。有一天,晉北、晉南、晉東南三日之內在大槐樹周圍集中了十幾萬人。

突然,這十幾萬人被武裝軍隊管制起來,被告知大明皇帝有令,凡到大槐樹下集中者一律遷走。之後便強行登記,強行發給憑照,人們踏上了不知何時能返的移民之路。據《明實錄》記載,移民活動多在晚秋時節進行。此時百草凋敝,大槐樹也葉落幾盡,惟餘滿眼的老鸛窩。

明朝時期大槐樹移民之謎:大槐樹移民是怎麼回事?

每當官差下令啟程,這些移民祖先們無不淚橫滿面、緩緩而行,三步一駐足,五步一回首地尋望家鄉故里,越走越遠,越走越難再見家鄉景象,最後只能看到大槐樹上的老鸛窩和棲息樹間的老鸛在深秋時節無奈的悲鳴。於是,大槐樹上的老鸛窩就成了記憶在移民祖先腦中惟一的家鄉標誌。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命巡撫張錫鑾率三鎮兵盧永祥部進攻山西革命軍。盧軍所到之地肆意搶劫,不餘一家,不遺一物。浩浩蕩蕩的隊伍準備血洗洪洞城,當部隊臨近縣城外的古大槐樹時,奇蹟發生了:冀魯豫籍的官兵們紛紛丟盔棄械奔至大槐樹下,折槐枝為香,下跪參拜,說是回到大槐樹老家了。無論怎麼發號施令,都無法使隊伍集合起來。

由此,洪洞縣城數十萬百姓免於一場血光之災。後來,為感激大槐樹的功德,當地的人們便在樹旁邊建起一座匾坊,題刻“蔭庇九洲”四個大字。民國三年,由景大啟等人集資募捐,在原大槐樹下修建了碑亭。亭中豎立石碑一座,正面篆刻“古大槐樹處”五個大字,背面刻有敘述遷民事略的碑文。碑亭後面的窯頂上豎立著金代經幢,它是當年遷民情景惟一存世的目擊者,也是惟一的遺物。

明代宮廷出入證牙牌是官員出入宮禁的通行牌,有象牙制、銅製。使用時繫於腰間,備出入宮禁查驗。

如今,大槐樹移民已經過去600餘年了。不論具體史實是什麼樣的,現在從大槐樹遷出的移民已經遍佈全國四面八方。有人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正史及筆記、家譜、碑文、信函等資料統計,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姓氏共800餘個,移民分佈共18個省(市)500餘縣(市)。

其中:河南106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29縣(市),山東92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62縣(市),陝西、甘肅、寧夏51縣(市),山西34縣(市),內蒙9縣(市),遼寧11縣(市),吉林3縣(市),黑龍江3縣(市),廣西1縣。現在,每當人們提起洪洞縣,每當人們說起大槐樹、老鸛窩,除了回憶起當年祖先移民的痛苦經歷外,人們還會想到他們開墾農荒,創建家園的艱辛歷程,而他們的精神也已經內化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