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西安的一些高校選擇在長安區設分校,而不是其他地方?

長安高校聯合會


首先說明一點,我們一般不把在長安的校區成為分校,而成為長安校區。在西安,主要的大學城有兩塊,一個是渭河以南的西安北郊草灘地區,我們習慣上把其成為北郊大學城,主要是長安大學為首的一些高校,他們稱之為”渭水校區“;另一塊是長安大學城,這裡主要集中在西長安街、環山公路、子午大道和西灃路,我們稱之為”長安校區“。關於大學分校區的選址,一直以來有些傳說,也有地理上的因素考慮。

西安這個城市的發展一直以來並不均衡,有傳聞說西安當時規劃的時候以雁塔區為核心的南郊被規劃為文化區或者是大學區,總體上看,西安一些高校也多位於西安市中心偏南的位置,似乎也印證了這一說法。比較有名的西安長安南路,以這條大街為軸線,在其周邊的高校非常多,比較有名的如:長安大學、西安醫學院(後併入西安交大)、西安美院、西安安財經學院(併入交大)、西北政法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石油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安統計學院(現更名為西安財經大學)等。這些學校所在的西安南郊(老的叫法)是西安發展最快的地方,原先的校區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已經陷入了居民區的重重包圍之中,這嚴重製約了各個學校的發展空間。因此這些高校紛紛開始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據傳聞說在當時一些高校並沒有確定長安區(以前的長安縣)作為新校區的地址,而是在更遠一點的鄠邑區(原戶縣)與長安區進行選擇,後來因為鄠邑區當時的政策遠不及長安區優厚,後來很多學校都選擇了長安作為新校區的落腳點。這當然是一些民間傳說不足為憑。

其實高校選擇長安區,我認為最大的可能還是距離問題。長安區是最接近西安市,也是辦學環境最好的地方(在長安區改縣為區之前,這裡是西安周邊最方便到達的地方)。有些人可能會提出異議,我承認這個觀點或許有些偏狹,但我以為確實如此。

我們可以來分析一下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西安周邊可能建立大學城的幾個地域。

首先我們說距離西安最近的草灘地區。草灘地區位於渭河以南,這裡當時有幾個著名的大型企業,比如華山廠、紅旗機械廠等,在當時的環境看來,這些老牌國有企業佔據著大片土地,暫時不存在出售的可能。況且那個時候,西安北郊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鐵道以北的地區治安不好,出了多起震驚全國的刑事案件和具有黑社會性質的組織(如大名鼎鼎的西安魏震海團伙),作為高校而言,這裡絕不是最佳的地方。

第二是西安東郊。東郊當時也有很多企業,且滻河、灞河流經於此,河東是高高的白鹿原,對於當時的人而言,空間仍顯不足。如果越過白鹿原就到了臨潼,臨潼的著名在於兵馬俑,當時到臨潼需要走西潼高速,如果不走高速則需要近一個小時,因此這裡也不是首選。

第三是西安西郊。西安西郊當時基礎設施條件很差,即便到了現在在西三環以西的廣大區域仍然較為荒僻。西安當時有個學校就在現在西三環邊上,從現在高校最集中的長安路吳家墳地區到哪裡,距離雖短,但路況極差,也需要近一個小時才能到達。因此也不方便。

第四就是西安南郊的長安了。當時到長安區大學城所在地,路況良好的公路和公交車,交通便利,西安著名的210國道(西灃路,以前叫西萬路)以及通向秦嶺各個旅遊景點的道路多而平坦,使這裡到達眾多高校的老校區時間當時大約都在30至40分鐘。但缺點是當時的大學城非常荒僻,有一路公交車600路,這是西安公交史上的傳奇所在,馳騁在鏈接大學新老校區之間,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而且這裡臨近終南山,對於中國的讀書人而言,“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還是很令人嚮往的。

此外還有一個著名的效應叫羊群效應,主要是說人們都會有從眾心理,長安大學城一旦聲名在外,就難免會有一些高校紛至沓來。

以上僅僅是個人感覺,肯定還有很多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


師大草根


我家就在西安市長安區,談點個人看法。

過去,西安南郊一帶是高校聚集區,集中了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電訊工程學院、陝西師大、西北政法學院、西安外國語學院等西安地區80%的高校;而長安區位於西安城南,秦嶺北麓,地域廣闊,緊鄰南郊,工業企業較少,環境優美,是高校擴張的理想之地。

長安於2002年6月撤縣設區,定位於生態、科教、文化新城,設立高校建設協調辦公室,成立長安大學園,後改為西部大學城,招商引資,為各高校在園區落地提供規劃、徵地、基礎設施建設服務。時,恰遇高校大規模擴招,建設新校區迫在眉睫,加之兩地距離很近,交通便利,有利於新、老校區的通勤、聯絡。

至2010年,有33所高校落戶西部大學城(含2所軍校及一些民辦院校),集中了西安地區的絕大多數高校,改變了區域的人口結構,拉動了人氣,帶動了部分消費。但因高校後勤集團保障了學校的後勤供給,引進高校只是一次性出售了部分土地,並不像工商企業那樣年年有韭菜收割(稅收收入),似乎對經濟的拉動不大,所以部分群眾吐槽:引進了一隻公雞——只打鳴、不下蛋!


北大屠夫陸步軒


大學校址的選擇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棲身在城市之中,例如:中國、意大利的學校。另一種是遠離喧囂,位於山林和小鎮之中,例如:英國、美國的學校。而隨著大學擴招,生源不斷增加,很多大學都開始設立分校,從而也打破了以上校址選擇的傳統,很多本校位於城市中的大學,開始在周邊的地區設立分校。不過對於分校校址選擇上,大都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就近原則

就近原則是設立分校最為看重的,西安市長安區所設立的多所大學,本校校址幾乎都位於西安南郊,而長安縣在撤縣設區成為長安區後,進一步擴展和深入了西安南郊的板塊地圖。

以西北政法大學、西安郵電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這三座較早進入長安區的學校為例,本校都位於西安市長安南路。設立分校後,很多大學會將漸漸將本科生和研究生分校區教學,但是前期因為很多重點實驗室或者其他原因,免不了很多新校區的學生一週或者一個月要回本校區上一兩節課,這時距離近就體現出了優勢。

土地供應

大學設立分校是大學本身與分校地址所屬地區域管理者的合作。大家都清楚,興建大學必須是在教育土地上進行。這就需要當地政府劃分出一塊土地改為教育用地,而在長安區設立分校的大學原址其實都是農民耕地,當地政府首先得完成將農民耕地統一收購然後土地變性為教育用地,才能完成高校的進駐。

為什麼選擇長安區

長安區於2002年6月2日撤縣設區,面積達到1580平方千米,是雁塔區面積的十倍。2003年前後,西安郵電大學、西北政法大學、陝西師範大學正式遷入長安校區。而以上學校選擇長安區的原因無非是:距離本部學校距離較近,以及長安區政府能夠提供容納如此多高校的教育用地。

2017年5月,西安郵電大學與西北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北政法大學聯合成立陝西高校“長安聯盟”。


西一安鮮


長安區離主城區近,地勢平坦,有利於大面積修建。還有,像陝師大,西北政法,外院都在南郊,長安校區離校本部近,有利於各項工作開展。

向北面,要過渭河。東西方向基本上沒有多餘土地可以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