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皇室缘何钟情庐山

三、明皇室与庐岳

1.明皇室钟情庐山的原因

元未,因民族压迫(四等人的划分制度激发了民族矛盾,引发了汉人的大量反抗)、天灾频发(水灾、旱灾、瘟疫)、皇帝昏庸(末帝元顺帝沉迷于享乐,后又有后妃干政,宦官专权)造成天下大乱,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人逐鹿中原,纷纷起兵反抗元朝统治。正所谓“天下乱,群雄起。”经过几年的征战,陈友谅、朱元璋发展成为势力最为强大的两股力量。1360年(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在江西九江建都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此时陈友谅尽占江西、湖北之广地,便自恃兵力强大,向东攻取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与朱元璋多次发生激战,地点大都在南昌、九江等鄱阳湖水域,地处长江之滨、鄱阳湖畔的庐山更是两人激战的地区。

几年的争斗,势力强大的陈友谅终究败于奸滑的朱元璋。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不甘疆土减少、兵力削弱的陈友谅决定破釜成舟、备水一战。他亲率大军六十万,船载家属百官,尽发精锐进攻南昌,飞梯冲车,百路并进。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郑愈坚守南昌三个月,朱元璋亲自率军前去援救,陈友谅听说朱元璋将到,便撤除对南昌的包围,向东出鄱阳湖,与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陈友谅集合巨舰,以连锁为阵。朱元璋军不能仰攻,连战三日,损兵折将,渐感不支。但是不久,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烧陈友谅的船只,其弟陈友仁等都被烧死。陈友仁号称五王,瞎一眼,却智勇双全,他死后,陈友谅为之丧气。在这场战斗中,朱元璋船虽小,却轻便易行;陈友谅虽是巨舰,却不能进退自如,故而战败。

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杆,陈友谅便与其将士约定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知道后,下令将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第二天再战,从早晨到中午,陈友谅军大败。坚持战斗数日后,部分将士投降了朱元璋。大势已去的陈友谅处境更加困难。狡猾的朱元璋不失时机地给陈友谅写了两封信,信的内容大致如下:“我想与你约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却盘算失误,企图加害于我。我军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龙兴十一郡,你还不悔过,重新挑起战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被葬身于火海。你即便侥幸生还,但也应当取消帝号,坐待真正的主人,不然将会丧家灭姓,到那时就悔之晚矣。”陈友谅收到信后怒不可遏,不予回信。时间一久,陈友谅军中粮食渐绝,只得突围冲出湖口。朱元璋的将领们从上游加以拦截,双方大战于泾江口,汉军且战且走,但日落之时仍未能摆脱。陈友谅当时从船中伸出头来,指挥作战,却被飞箭射中,贯穿头颅,陈友谅当即死去。

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4月陈、朱的大规模的战争,在江州、庐山、星子、湖口及鄱阳湖展开激战,朱元璋仅以20万的兵力战胜了陈友谅的60万的兵力。这次战争的胜利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几年后的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与陈友谅在庐山争夺多年,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子虚乌有的神灵暗助朱元璋逢凶化吉的传说,传说最多的当是周颠仙的故事。史传,周颠仙为江西建昌人(今永修),自幼患“狂疾”,流落南昌,总能在险境中以独特的功能帮朱元璋脱离危险,为朱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后朱元璋患重病时,周颠仙又派赤眼僧人送药,将病治好。赤眼僧人告诉朱元璋,周颠仙和天眼尊者在庐山竹林寺。

周颠仙虽是疯僧,但他的奇异功能帮了朱元璋一辈子,1393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在即位十六年临死前5年,在寻找未果的情况下,朱元璋亲自撰写诗文传记,在锦绣谷峰建亭立碑石,纪念周颠仙,这就是仙人洞侧的御碑亭。建造风格比较独特,高约4米、宽约1.3米、厚约0.3米,石质坚白细润。正面门额有“御制”两字,字径十四厘米。碑的正面刻有周颠仙人传及祭天眼尊者、周颠仙人文,碑的背面刻有祭四仙文、赐赤脚僧诗,为明初著名书法家詹希原手书。正面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碑文《周颠仙人传》,全文两千余字,讲述了周癫仙人在庐山修行期间,不仅暗示朱元璋最终会夺得天下,还大施神迹,帮助朱元璋打赢了和陈友谅的生死之战。背面是朱元璋的《赠四仙》诗:“匡庐之巅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这里所说的四仙,是指周颠仙人、天眼尊者、徐道人和赤脚僧。亭的四壁都阔有十七八尺,梁柱墙围,全由石制,浑厚凝重,典雅端庄。亭柱内外刻联句云:

姑从此处寻踪迹  更有何人告太平

四壁云山九江棹  四亭烟雨万壑松

联意说明顺应民心的历史要求,也肥映了老百姓强烈追求太平世界的愿望。

也学者认为,历史上并无周颠仙此人,或日有此人并无疯颠鬼异之状,只不过是朱元璋为维护他的统治而杜撰出来的子虚乌有的其人其事,目的宣扬他有神灵相助,宣扬他的君权思想,以此诏示天下,他朱元璋是真命天子,是上天指定的唯一统治者。 

为了将御碑运上庐山,特从庐山西北麓修建了一条山道至庐山仙人洞,这就是现今著名的登山道路之一的庐山九十九盘路。这条道与山下南昌至江州的驿道相接,从东林寺起,过锦涧桥,沿这条曲折险峻路蜿蜒而上。一路建有“锦涧”、“半云”、“甘露”、“一息”、“披霞”五座亭榭。每亭景色各异,为庐山最美登山路径。沿途摩崖石刻丰富,计有石刻40余处,各有风采,尽领风骚。最著名的当为庐山高石坊一侧撰刻的《庐山高》诗文,虽经四百多年的风雨洗涤,字迹模糊,但“庐陵欧阳修”与诗首几句仍依稀可辨。

2.庐岳与庐山皇家禁地敕封过程

且说周颠仙帮助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为大明的建立功可盖天,不仅如此,就是朱元璋统一江山,做了大明开国皇帝后,周颠仙也为保护龙体康健,作出了不凡的贡献。传说朱元璋患疾,百医无治,这时周颠仙派赤脚僧及时赶到,果然药到病除。得知自鄱阳湖湖口朱、陈大战后不知去向的周颠仙还在庐山竹林寺时,朱遂派使臣来庐山寻访,结果既未找到周颠仙,也没有找到竹林寺,只是在锦绣谷见到崖壁上镌刻“竹林寺”三字。使臣回金陵奏知访情,并胡撰说:“周颠仙从崖壁下悬石上施法仙游去了”。以周颠仙得道成仙上天的访情交差了事。后为缅怀周颠仙,朱元璋下旨在石刻前建亭名为“访仙亭”。

朱元璋寻人不成,访寺未果,但来庐山寻人修寺的还愿心意还是不变的。传说中的竹林寺址与天池山上的天池寺相近,于是便以修饰天池寺代替。朱元璋题额“敕建天池护国池”,赐给天池寺铜钟、象鼓、乌金太子像、各种大小佛像和器具,还派所谓有道高僧主持寺务。天池寺在战乱年代能修整得如此整齐壮丽,得益于明开国皇帝的龙宠。

因为开国君王的垂青,明朝历代皇室都对天池寺眷顾有加。明成祖朱棣赐额“重敕天池万寿寺”。明宣宗朱瞻基紧接其后,重修庙宇,题额“再敕天池妙吉禅寺”。因此称为三敕天池寺。这在庐山寺院中,是独一无二的。天池寺在庐山山顶,山巅风大,明世祖朱厚熜还命铸铁瓦覆盖。

除建碑修寺缅怀倾力相助的周颠仙外,朱元璋认为庐山为他打败陈友谅,推翻元朝建立统一的明朝作出了贡献,无论怎样恩宠于庐山都不足以表达他的情怀。于是,他又加封庐山为岳,“爵以尊号,禄以秩祀”。从此,庐山与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享有了同等尊荣。同时下诏,命庐山脚下的南康、九江两府的官员,每年春秋都要沿着九十九盘山路,登顶庐山,“合祀天池寺”。这是封建朝庭历史上第一次对庐山的尊重,也是第一次显示庐山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1424年在位。他受封为燕王,后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明朝第二位皇帝),历经四年,夺位登基。朱棣违背伦理纲常,谋权夺位,赶跑了先皇朱元璋钦定的皇帝侄儿。根红苗不正的朱棣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急需正名正位。这时,他想到了先皇朱元璋,他继承了父亲的江山,也承袭了先皇对于庐山的崇敬。他想向先皇表白,他是迫不得已才废了侄儿;他要先皇相信,他一能把国家治理好,让朱明江山永存。他即位不久,就下诏宣布以庐山天池为核心,“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北至讲经堂”的广大区域,辟为皇家禁地,禁止任何形式的砍伐开垦狩猎。从此,庐山专属朱姓一家。在此后200多年的时间里,因为这纸禁令,庐山得到了宝贵的涵养机会。如今的青山绿水,花香鸟语,也间接地受益于这漫长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日”的山禁。

3.明神宗母子钟情黄龙寺

庐山黄龙寺,坐落于玉屏峰麓。所在踞庐山之中,前对天王峰,后枕玉屏峰,西为赐经亭,下临大溪。寺宇为“万山环抱,松杉碧绕”,修篁蔽日,景色奇幽,“居然胜地”。

相传早在晋代,释昙诜在此修持,并栽下2株婆娑宝树、1株银杏。庐山黄龙寺系明代僧人释彻空于万历年间(1573—1620)肇建的。相传,当年释彻空云游至玉屏峰下,目睹这里“山势环拥”,丛林茂密,清潭飞瀑,风景幽邃,即“心爱之”,并有住下弘法之愿。但当时看到山麓之中,千鹿成群,游嬉其中,不可接近,有碍建寺。当即默念祈祷“此间于我有缘,群鹿为徙”。次日,释彻空再往探看,果如所愿,“不见鹿踪”。于是,释彻空就地殊茅立寺。初以此处曾是群鹿出没之处,山野空旷,名之“鹿野”。

立寺之初,寺亦名曰“鹿野禅林”,时任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曾题寺额。其后释彻空法承临济宗黄龙派,且寺靠黄龙潭而建,故又名之曰“黄龙寺”。彻空主寺黄龙寺寺务的数十年中,逐步完成殿宇堂阁的建筑。竣工之时,黄龙寺为仿宫殿式建筑群,“规制从木阁度殿”,掩映于幽邃空谷、茂林修竹之中,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神秘缥缈。当时,释彻空十分看重寺宇周围林木的保护,告诫僧众对寺宇周围、山谷之中的一竹一木,“山木不得折一枝。折之,必讼至枝长而后已”。而后,奉此寺观,代以相传,寺僧祖树木为生命。以致当时有人发出感慨“以故丛林茂密。予过其岭,徘徊不忍去”。黄龙寺因此也声名远播,久传不衰。在当时寺宇建筑大体告竣后不久,释彻空通过好友释达观的引荐,得到当朝慈圣皇太后所赐旧刻《大藏经》637函和续刻《大藏经》41函,每函包以锦袱,四角皆缘黄绫,极为珍贵。而后不久,慈圣皇太后又将渗金精铸佛像、西洋水墨罗汉18轴、大型金铜铸香炉、花瓶、万岁牌、毗卢佛像、圆球大镜等宝物颁赐黄龙寺。在此先后,明神宗朱翊钧对黄龙寺也是恩宠有加,亲自诏召释彻空人内宫应答,赏赐紫衣袈裟等。万历十四年(1586),神宗下诏颁“护藏敕”和御撰《新刊续入藏经序》赐黄龙寺,以旌表其母功德,告诫寺僧”务颁庄严持诵,尊奉珍藏。不许诸色人故行亵玩,致有遗失损坏。…以垂永久。”得此赏赐后,释彻空于次年在寺后半里许兴建赐经亭一座,以纪念朝廷赐经来寺之盛举。亭为单层,高六米,歇山顶式,两端吻兽为双龙,镂空雕,瓶形宝塔。亭四方形,长宽均丈余,石柱支撑。顶部有双龙石雕藻井,石碑为神宗皇帝撰写,碑座有卷花纹。此亭端庄肃穆,与锦绣峰上的御碑亭的凝重相浑厚相比略显小巧精致。释彻空又特地建造藏经阁一栋,以供奉藏经。释彻空在藏经阁左龛供奉慈圣皇太后影像一帧,“朝暮顶礼,未尝非奉佛之报”。此影像为木刻,“大如卓木契,色黯黝黝,深刻微白”,右方刻有一巨印文。正是这样,在慈圣皇太后和神宗等人对庐山黄龙寺恩宠有加的影响与带动下,地方官员对庐山佛教特别是对黄龙寺的重视与关怀也非同一般。万历四十六年(1618),邑令王成位主持重修净妙院,九江知府石某倡议捐俸重修黄龙寺,中丞吴用先为庆贺释湛如主持黄龙寺毗卢阁落成而捐俸铸造渗金毗卢佛像、绕殿应真大土铜像献给黄龙寺。也正是这样,黄龙寺当年香火很为兴盛,而且在俗僧两界影响较为深远。释彻空曾与驻锡五乳峰下法云寺的释憨山、开先寺住持释若昧、居士毕成圭、都谏邹元标等仿晋代释慧远结莲社之法,在黄龙寺同结石林社,以弘扬佛法。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处于明中叶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之后,明神宗的母亲慈圣皇太后,为了帮助儿子恢复秩序,巩固统治,崇奉和宣扬佛教。慈圣皇太后是明朝历史上“母仪天下”的代表,参政不乱政,秉国不贪权。明神宗统治时期出现繁荣也是因她。慈圣皇太后本是宫女出身,因儿子得继大统,为祈祷苍天庇护江山永固,国运昌隆,更加迷信神灵估护。在“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费数万”。明神宗也竭力支持,“助施无数”。当时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在形势一派大好的情况下,由于神宗母子的支持,庐山也在这时修复了一些寺院,也新建了一些寺院。由于皇帝、皇太后的赏赐和恩典,黄龙寺一度繁荣,在庐山诸刹中崭露头角。

除此之处,明神宗下诏正式建庐岳祠于山南万寿寺左侧,从这时起,对庐岳的春秋两祀改由南康府负责,不再“合祀天池寺”了。建于庐山金竹坪的千佛寺,茂竹修林,风景极佳。1591年恭乾法师圆寂后,弟子智联继承法师事业,也获慈圣皇太后遣使敬香,并获得金佛像供奉。

三代皇帝的敕封,两座御碑的树立,让庐山在明代成为显赫一时的皇家山岳。因为皇室的重视和仰慕,在整个明朝,瞻仰庐岳,成为文人雅士、上流社会的一种风尚,人们不远千里,纷至沓来。在明代以前,庐山更多是为高僧名士,文人墨客所瞩目。明代以后,随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高,庐山已然成为华夏大地上一座政治名山。

公元1644年,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的明帝国,终究没能逃脱中国历史上王朝兴衰的铁律。而庐山,依旧在秋云冬雪中静观世间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