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葬第四年就被盗墓的汉武帝茂陵历史上曾四次被盗

茂陵,从汉武帝病逝入葬到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沧桑岁月中,它不仅有过独尊和繁盛,同时也经历过凄凉和破落,尤其是经历过盗墓贼的摧残,或多或少地玷污了这座大陵的历史形象。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自有墓葬便有盗墓贼。所谓“没有不被盗的墓”,话是夸张了一些,但确实是反映了一种社会不该有而必然会有的现象。至今盗挖古墓的行为,在全国各地都时有发生。

茂陵的失盗,如同秦始皇帝陵的遭遇一样,都是在陵主入葬后不久的年代里,就蒙受损害。特别是茂陵,高大的陵冢周围宫殿密布、馆舍林立、在守卫力量不减的情况下,却发生了盗墓案件,令人不得其解。当时王朝可能没有破案,所以,发生在西汉中后期的两起“茂陵失盗”案,史籍上只记述了盗案的后果,没有断案的情节、过程和对盗墓人惩处的载录。

发现茂陵第一次失盗,是在汉武帝病逝入葬茂陵方中以后的第四年,即公元前84年。这一年的某一天,在茂陵以西30公里的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市场上,一个商人用青布三十匹、钱九万买得二件玉器,一件是玉箱,一件是玉杖。当时有人认得此物,正是西胡康渠国王献给汉武帝的珍宝,随将这个商人连同两件玉物送到长安政府有关部门。一查果然是先帝汉武所爱之珍品,并随葬到梓棺之中。当朝有司(司法部门)遂将玉箱、玉杖登记交公,而对商人未加多问就放他走了。这个案子的处理,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何况当朝皇帝就是汉武帝的爱子刘弗陵。

过了20年之后,即前64年,又发现了茂陵第二起失盗案。这一年,河东郡(今山西省临汾地区)有一位官吏名叫李友,到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北)抱犊山采药,在山上岩洞里发现个金箱,内装杂经等30余卷。书卷后面有文字记载和姓名、记书月日。此事报告给河东郡太守张纯,张太守立即呈奏皇帝(汉宣帝刘询,汉武帝玄孙),并将金箱书卷一齐呈上。宣帝一见十分吃惊,便向当年汉武帝侍臣冉登询问,这位已经是老臣的冉登,一见到金箱和经卷,痛哭流涕,说这是孝武皇帝的随葬之物啊!宣帝一听怆然泪下,遂下旨将金箱书卷,重新装封,送到茂陵武帝庙中。对这么一个重大盗墓案件,似乎也不了了之。有人竟说,茂陵安完如故,而书籍、玉杖、玉箱却不翼而飞,现在发现收回也未见破坏,真叫人不可理解。以笔者之见,不难理解,若无内贼与外贼相互勾结,怎会发生这两起失盗大案?这期间,尚不知已被盗出未被发现的茂陵随葬品还有多少?

第三次茂陵失盗案,发生在25年9月,正是王莽新朝瓦解、刘秀复汉初年时期。当时汉朝领袖刘玄移都洛阳,他生活腐化,日夜饮宴,引起各路农民起义军的不满。当时在濮阳的赤眉军意欲与刘玄合作,被刘玄拒绝。于是赤眉军攻入长安,在洛阳的刘玄向赤眉军投降,并被绞死。以后不久才有刘秀出来收拾残局,光复汉室,建立东汉王朝。

赤眉军攻入长安后,到处造反,部队分住关中各县邑。进驻茂陵城邑的赤眉军,对茂陵及其陪葬墓进行盗掘。他们如入无人之地,公开挖墓,搜取葬物。据说,当时赤眉军有一营官兵(一营编制一万人),打通地宫羡门,搬运了几十天地宫葬品。然而,后来东汉王朝派人查看茂陵地宫,说“所失葬物不到一半”。

第四次茂陵失盗,是在880年,唐僖宗执政时期,黄巢农民军起义造反,攻入长安。其中一小部分农民军到茂陵盗掘葬品,在忙乱中竟把地宫里的金银玉器搬出地宫之外,忘了拿走,亦或是拿不了,散失至四处,弃之荒草杂乱的地上。可见这一次盗墓的农民军,还是有所顾忌的,不敢明目张胆地干。

后至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陕西军阀曾将黑手伸向秦始皇陵。在茂陵顶端曾挖筑战壕,是否盗过茂陵,不得而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茂陵文管所,70年代成立茂陵博物馆,80年代设置武帝陵派出所。对茂陵园区内的陵墓、名胜和地上文物,实行警民联防,使茂陵园区的文物安全得到保证。居住在茂陵园区内外的广大农民群众,一向有着保护陵墓和文物的光荣传统,当茂陵文管所成立之后,他们以主人翁的精神和高度的爱国热情,积极将祖传和发现的茂陵文物,交献给国家,总数达四千多件,曾受到国家和省市的表彰和奖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