慚愧,我實在讀不懂《萬曆十五年》好在哪裡?

惭愧,我实在读不懂《万历十五年》好在哪里?

《萬曆十五年》應該是中國最出名的歷史作品之一,早問大名,但是對於暢銷老書,我一般不太願意讀,因為我一直覺得大部分人喜歡的東西,大概率不是最好的東西(當然一般也不會太差),真的好東西都藏得很深,我自己喜歡試錯探索的感覺。

這次去上海,因為路上要到處玩,找一本輕薄但內容多而且便宜的書帶身上,讀完可以隨時扔掉,最後選了《萬曆十五年》。

這本書取一年為標的,前後延伸,通過幾個不同類型的人物故事,來講述明朝歷史,甚至是整個中國古代專制體制。

黃仁宇自己在書中說他要講述中國落後的原因:也就是用道德代替法律,關於這點書中確實有很多論述和例子。

但是,給我最大的啟發的不是這點,而是扭轉了我對古代集權體制的認識。

以往的我覺得,集權體制更多是獨裁者,也就是皇帝通過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帝王術對權力的集中,實現對龐大中國的統治與控制,但是,讀完《萬曆十五年》,我發現我理解錯了,這也是大部分文藝作品反映專制容易犯的錯誤,把專制歸咎在獨裁者個人身上。

當然,獨裁者是專制體制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是從《萬曆十五年》來看卻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整個體制,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專制,不是個人的獨裁,而是一種體制性的專制,其實主要力量與其說是皇帝,不如說是文官集團,其背後的思想資源是儒家思想。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讓人悲哀的一幕,我們印象中無所不能的皇帝,也是這個體制的犧牲品,萬曆皇帝不能立心愛的女人為皇后、喜歡的兒子為太子,甚至死後都不能和心愛的女人長眠,只能選擇以消極怠工的方式與文官集團對抗。

惭愧,我实在读不懂《万历十五年》好在哪里?

除了皇帝,權傾朝野的張居正死後也不例外,成為文官集團的攻擊的對象,內閣是皇帝的秘書處,所以內閣官員包括首輔其實嚴格來說都不算是文官集權,應該和宦官一起屬於皇權一端。當然,申時行試圖彌合皇權和文官集團的關係,來提升政治體制的效率,但最後還是被文官集團所打倒。

以前我一直關注皇權之強勢,但是這次才注意文官集團的厲害,歷史上除了少數強勢君主之外,其實大部分君主都很難完全駕馭文官集團。

進入現代社會,中國有歷史學家認為,文官集團其實皇權的一種制約機制,所以並古代中國非專制,這個觀點完全扯談,原因就在於文官集團於皇權對抗,並非為了權力的制衡,而是為了維護專制體制的持續性,因為皇帝個性行為很可能破壞體制。

正是這種為了維護專制體制的持續性,所以文官集團才不斷打壓不符合儒家主流意識心態的種種行為,就連皇帝的行為也不例外,此外,文官集團還壓制武官和打擊思想異端,書中的例子就是戚繼光和李贄的悲劇人生。

但也正是這種維護儒家主流意識形態需求,導致了黃仁宇所說的以道德代替法律,最後,導致整個體制的低效率和內耗,為明朝的滅亡和中國落後西方埋下了種子。

想到前不久讀蕭公權的《中國鄉村》裡對知識分子的論述,結合本書的文官集團,隱約感覺文人階層才是中國曆朝歷代真正的“統治者”,同時,他們也最容易成為反抗者,所以對儒家正統意識形態的維護又顯得如此重要,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所以才會極力壓制農民、工人、學生和知識分子,最害怕他們結合,因此不管統治者嘴上怎麼說,他們從來都不代表這些階層。

在古代,維護儒家主流意識形態的主要方式是禮,所以本書中花了大量篇幅描寫各種儀式和禮儀制度,這也是我們讀中國歷史容易忽視的一點,這點之前有聽北大趙冬梅教授等提過,但是沒有重視,但是這次閱讀再次印證中國歷史上以及理解中國歷史“禮”的重要性。

為什麼要通過儒家意識形態來維持龐大帝國的專制統治?最近在《中央帝國的哲學密碼》和《朱元璋的政權及統治哲學》中都有分析,但是沒讀完,讀完之後再分享。

惭愧,我实在读不懂《万历十五年》好在哪里?

最後,吐槽一下這本經典吧,這本書我個人覺得並不算非常好讀和精彩,論好讀和精彩,《明朝那些事兒》和張宏傑的《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都讀起來更爽,對於歷史分析和洞見,可能是很多觀點被後來的新書所引用,我讀新書多些,所以再讀這本時反而沒看到什麼新鮮的觀點。對這本書評價不高的不止我一個,我聽歷史學者譚伯牛說,這本書之所以受歡迎主要是因為他翻譯後被一位文筆很好的作家潤色過。

不管怎樣,讀讀無妨,但是不必迷信經典,個人覺得比這本書好的也很多,比如王家範的《中國歷史通論》等。

個人感覺,讀歷史帶著問題意識可能更容易有收穫,找不到,可以參考主流的一些問題:今天的中國史如何形成的?中國為什麼會落後西方?專制集權為什麼能存在幾千年,讓我們一直到今天也沒能完全走出“中世紀”?

惭愧,我实在读不懂《万历十五年》好在哪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