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聽見吳曉波丨屢遭批評的《萬曆十五年》和人生坎坷的黃仁宇

每天聽見吳曉波丨屢遭批評的《萬曆十五年》和人生坎坷的黃仁宇

每天聽見吳曉波,本週的6月25號是黃仁宇誕生一百週年,他是我最喜歡的通識類中國歷史學家。在中國圖書市場有一些書,在它出版的時候呢,並沒有引起轟動,但是隨著時間的考驗,他們成為了一種國民級的普及類暢銷圖書。比如《傅雷家書》,錢鍾書的《圍城》,餘華的《活著》,包括黃仁宇的《萬曆15年》。

每天聽見吳曉波丨屢遭批評的《萬曆十五年》和人生坎坷的黃仁宇

我記得20多年前,當我拿到這本薄薄的歷史圖書,翻開它的第一句話時,就讓我非常的驚豔,黃仁宇的開場是這麼寫的:公元1587年,在中國為明萬曆十五年,論干支則為丁亥,屬豬,當日四海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縱是氣候有點反常,夏季北京缺雨……

每天聽見吳曉波丨屢遭批評的《萬曆十五年》和人生坎坷的黃仁宇

讀到這段文字,你會覺得很奇怪,既然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並無大事可敘,但是你為什麼要用一本書的篇幅去描寫他呢?黃仁宇試圖呈現的是,在平淡之中,我們看見了一個大歷史的流淌,這種充滿了文學性,甚至有點像馬爾克斯式的開場和他的大歷史觀構成。黃仁宇的一生,可以說是那一代中國人苦難曲折的一生,他出生在1918年,大學讀的是電機系,書沒讀完抗戰爆發,他在成都入去讀軍校,畢業以後參加新一軍,到緬甸印度去打仗,軍銜做到了少校,還得過一等軍功。1948年國民黨軍隊大敗退,跑到美國的密西根大學,讀了12年的書,得到了歷史學博士。他的老師是著名的華裔歷史學家余英時,這一段期間黃仁宇的生活非常的窘迫,他一邊在讀博士,一邊在中餐館當打雜小弟,在夜總會當洗碗工,在倉庫當收貨員,畢業以後,好不容易在一所並不出名的美國大學當教員。但是因為沒有研究成果,61歲的時候還被校方解聘。可以說是經歷十分坎坷,經歷了一段窮困潦倒和備受羞辱的時光,一直到萬曆15年的出版,他作為歷史學家的身份才慢慢得到了認可。

每天聽見吳曉波丨屢遭批評的《萬曆十五年》和人生坎坷的黃仁宇

萬曆15年的時候,黃仁宇做了一個冒險的決定,他就寫1587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看上去無關緊要的一年,但是他通過種種的細節告訴讀者,就是在平凡之中,大明朝進入到了他的轉折時刻。在這本書中,以大人物小傳的方式,描寫了萬曆皇帝,張居正,戚繼光,海瑞等六個明朝人物,他們的生活和閱歷。黃仁宇創造了一個名詞叫做大歷史觀,整個中國的歷史有它內在的規律和聯繫:特定時代的更替演變,中國的舊王朝一直是一個依靠道德而不是技術在運轉的社會,這種社會的缺陷不可避免的要走向崩潰,因為和道德相比,明確的素質、優秀的制度更為可靠。道德反而會約束社會的發展,他還把中國的舊王朝比作是一塊潛水艇三明治,上了一塊長麵包,是大而無當的文官集團,下面一條長麵包是渙散無組織的農民,中間是三個道德原則尊卑、男女、老幼。這就是一個沒有經濟法制和人權的國家,它必定會走向滅亡,必定會被現代文明社會所替代。

每天聽見吳曉波丨屢遭批評的《萬曆十五年》和人生坎坷的黃仁宇

所以,黃仁宇說萬曆15年一本書所描寫的是中國失敗的總記錄。黃仁宇的這種歷史觀在世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他就不是一個歷史學家,甚至連小說家金庸讀黃仁宇的書很糟糕,余英時怎麼會培養出這麼一個學生?他在歷史書中會描寫一個歷史人物的心情和情緒,這個在一般的歷史學家看來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在另外一些讀者看來,王振宇打開了歷史學的另外一扇窗口,他讓歷史回到了細節,回到了人的本性,通過具體的事實和數據來呈現歷史的深度,同時把這種深度放到一個歷史的長河,全球化的背景下來進行。所以歷史交給我們的不再僅僅是那些已經發生的事,而是跟相關背後的人性和歷史的規律所在。

每天聽見吳曉波丨屢遭批評的《萬曆十五年》和人生坎坷的黃仁宇

我想在學術領域,任何的創新都會引起爭議,而爭議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新的可能性和探索路徑的出現,黃仁宇確實用他的學術研究,讓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歷史書寫。如果說萬曆15年是一個平淡的卻記錄的中國歷史失敗總記錄的一年,那麼黃仁宇的一生也是平淡的,卻記錄了他們那一代人總失敗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