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台北故宮裡展示的核舟,是小時候學的《核舟記》的核舟嗎?有什麼區別嗎?

唐那人


臺北故宮有很多鎮館之寶,什麼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等,其中,有一件特別特別小的珍寶尤其受到小朋友的喜愛,就是它(如下圖)

核舟。

聽到這兩字你是否想到了小學時學的一篇文章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核舟記》

你看臺北故宮裡的這枚小核舟,它刻畫的內容和這《核舟記》上幾乎一致。

那麼,它倆是一個東西嗎?

其實,咱們只用從《核舟記》的第一句話和臺北故宮這枚核舟的雕刻年份就可以得到答案。

《核舟記》裡的核舟是明代匠人王叔遠所做,而臺故宮裡的這個是清代乾隆二年陳祖章用橄欖核所雕。

因此它倆年代都不同,不是同一個東西!

那麼,這枚臺北故宮所雕的橄欖核舟有什麼精妙之處呢?

小君個人覺得,陳祖章大師能在如此小的果核上雕這麼多的人物造型,簡直就是鬼斧神工!

這麼核舟題材取自《後赤壁賦》,這是蘇東坡在貶官湖北黃州時所寫。在這枚核舟上,蘇東坡和友人一起喝酒泛舟湖上,旁邊還有童子、艄公等,惟妙惟肖。

更神奇的是,舟中的窗戶是可以自由開閉的,而在舟底還刻有蘇東坡《後赤壁賦》全文三百餘字,簡直精細!

寫到這,不禁為古代的“工匠精神”點贊,在那個沒有機械幫助的時代,全靠這一刀一刀的精雕細琢,在如此小的果核上雕出那麼多的東西,真應了那句話:

“任何事,只要你認真就什麼都成了!”


宮殿君


很多的中國大陸游客都很自然地把中國臺北故宮裡面的這枚核舟,直接當作我們的語文課本里《核舟記》裡的核舟了,網上也有臺北故宮核舟為《核舟記》原型的說法,這也是核舟展品前遊客眾多的原因之一。而臺北故宮方面和導遊也沒有過多地解釋。其實,臺北故宮展出的核舟,還真的不是我們課本里面的核舟。《核舟記》開篇即說,"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顯然,《核舟記》中的核舟為明朝王叔遠得的作品,而臺北故宮的核舟是清朝陳祖章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