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寫的《鬼谷子》到底說了些什麼?(上部)

鬼谷子和孔子、老子是同一時代人,鬼谷子早期跟從老子同出於道家,但他卻又是縱橫家、兵家的創始人,他寫的《鬼谷子》和儒家的仁義道德、道家的天人合一卻是大不相同。《鬼谷子》可以說是一本兵書,但他的思想內容又涵蓋了外交戰術,談判技巧,用兵之道,成事謀略,揣摩他人心理等等,我們只要看他的兩個學生蘇秦和張儀便能得知一二,當時蘇秦遊說各國得以六國合縱抗秦,一人身兼六國臣相風光無限,但後來張儀又憑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各國,合縱不如聯橫,破解六國聯盟。這兩人的智謀可是了得。

所以《鬼谷子》真正的精髓所在就是這句話:“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真正的智謀是在別人不知不覺中去運用,去做別人意想不到而又無法做到的事情,表面上不露聲色,在不爭、不戰、不費力氣中取得勝利。這也和“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策”相吻合。在此筆者摘錄了鬼谷部分經典語句與大家共享。

鬼谷子寫的《鬼谷子》到底說了些什麼?(上部)

第一章 捭 闔:

1、“世事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馳或張,是故聖人一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後、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句解: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無常,但都有各自的規律,有陰陽、剛柔之分,有開啟、關閉、松馳、緊張狀態之別,所以聖人就能把握規律和關鍵要害,審時度勢,視其才能和智慧來衡量對方的長處與短處。

2、“捭闔者道之大化,說之變也。必豫審其變化,吉凶大命口焉。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此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矣捭闔,制之以出入。捭之者:開也,言也、陽也。闔之者:閉也,默也,陰也,陰陽其和終始其義”。

句解:世事變化的規律就是時開時關,說話的嘴巴也是如此,說話必須要嚴謹把關並且對別人進行觀察,這是關係人生命運的命門,嘴巴是心靈的門戶,心靈是精神的體現,一個人的意志、喜好、思想和謀略都是通過嘴巴來表達,因此時時要把握嘴巴這個關口,該說話就說,該沉默時沉默,捭就是指公開發言是屬於陽,闔就是閉口緘默屬陰,所以陰陽結合,陰陽諧調才是最好的方式。

3、“捭闔之道:以陰陽試之,故與陽言者,依崇高。與陰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無所不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可,可以說人、可以說家、可以說國、可以說天下”。

句解:能言善辯都是從陰陽配合與協調從這兩方面來實現,對於真誠實言的來者就給予尊敬的對待,對於耍陰謀的人就以卑下來對待,卑下獲得微小,崇高才能獲得博大,依此方法就可以進退有餘,沒有辦不到的事情,用這方法可以說服人,說服家,說服國,可以遊說於天下。

鬼谷子寫的《鬼谷子》到底說了些什麼?(上部)

第二章 反 應

1、“古之大化者,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復以驗來;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復以知此。動靜虛實之理不合於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復者,聖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句解:古代聖賢之所以能教化世人,就是因為他們懂得自然發展與變化規律,回顧歷史以觀察和推斷將來,知今也可鑑古,回顧和觀察別人就可以真正瞭解自己,世事動靜、虛實變化在當下都不能掌握,就要回想以往,去找尋規律,世事總是會時而出入時而往返,這些都是智慧人所觀察到的經驗,不可不去研究。

2、“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

句解:別人說時是動的狀態,而自己緘默時是靜態,這時就要認真聽取別人的言辭,如有不妥或悖理之處,我們就去辯論,別人必有應對之詞,世事都有類似和比較,也有同理推論,那麼我們就根據這個原則去觀察對方下一步的言行。

3、“故善反聽者乃變鬼神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定基不審。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遠聽之。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

句解:古人善於從反面來琢磨別人的言辭,通過神秘的技巧來獲得實情,別人說話也是很慎重的,那就要仔細審視對方的內情,實情不明確自己心理就沒有底氣,就要舉一反三,通過類似和推斷靈活掌握,故意說反話來判斷對方的心理,要讓對方儘量多說,而自己先沉默,讓別人放開放自己有所收劍,要想抬高時反而故意放低,本想獲得但先要給矛,想要得到別人的實情,就學會同理推論和類似比較,人總是愛聽相同的聲音,這樣就能順其自然得到對方的實情了。

4、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鐵;若舌之取燔骨。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圓與方。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

句解:在謀事時要想了解別人的情況,就必須先了解自己,觀察別人就如同比目魚一樣沒有太大差距,觀察瞭解別人言行就如同,見光就知道他的身影一般,洞察對方心理就如同磁石吸鐵一樣,用舌頭吸取湯骨一樣萬無一失,自己暴露出來的只是微小,但觀察對方對反應十分靈敏,任何時候陰陽轉換,方圓變化運用自如,底細不詳時就用圓來引誘對方,對方情況明瞭之後就用方的手段來戰勝他,只有這樣無論對方進退左右都可以用這個方式來取勝。

鬼谷子寫的《鬼谷子》到底說了些什麼?(上部)

第三章 內 楗

1、“君臣上下之事:有遠而親、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事皆有內楗,素結本始。或結以道德、或結以黨友、或結以財貨、貨結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則入、欲出則出。欲親則親、欲疏則疏、欲就則就、欲去則去、欲求則求、欲思則思”。

句解:君臣之間很多事情就是:相距遠的反而會親密,相近的反而疏遠,在身邊的未必被重視,相距遠的反而招用,即使天天相隨左右也未必信任,有的相距很遠的只要能聽到聲音就會想念,上下級關係只有彼此瞭解和信任才能鞏固關係。有人品德認可而信任,有人朋黨之交,有的用財物相交,有的是喜歡相投,總之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張就必須做到,想來就來,想進就進,想出就出,想親就親,想遠就遠,想被重用就能重用,想被思念就能被思念。

2“故聖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萬物;由夫道德仁義、禮樂忠信計謀、先取詩書、混說損益、議論去就。欲合者用內,欲去者用外;外內者,必明道數;揣策來事,見疑決之;策無失計,立功建德”。

句解:聖人為人處世,都是先學會內揵之道洞察明瞭再付諸行動,懂得道德仁義,忠信禮樂和謀略開始,並引用詩經書經的教導來分析利弊得失,再來討論是就職還是離去,思想一至的就用於處理內部事務,想離去的就用於外部事務,處理事情內外必須有方法,對將來的事要有判斷能力,只要做到策略計劃不失算才能建立功勳和德政。

鬼谷子寫的《鬼谷子》到底說了些什麼?(上部)

第四章 抵 戲

1、“物有自然,事有合離。有近而不可見,有遠而可知。近而不可見者,不察其辭也;遠而可知者,反往以驗來也”。

句解:世上萬事萬物都有其存在與發展的規律,也有分與合的必然道理,有人雖相距很近卻彼此不認識,有的相距很遠卻能彼此相知,近得不相識是因為彼此沒有言語考察,距離遠的卻相知是因為彼此常有往來,經常溝通。

2、“事之危也,聖人知之,獨保其身;因化說事,通達計謀,以識細微。經起秋毫之末,揮之於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謀,皆由抵戲。抵戲之隙為道術用”。

句解:世事一旦發生危機總是聖人有先知之明,故能保其不受損失,因為他能懂得事物發展的規律,並能加上計劃和應對,任何事情在最初都是從細微發展而來,到了一定時候就是大事情了,當聖人推行他的主張時,奸詐之人的陰謀就會排斥,因此抵巇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3、“自天地之合離終始,必有戲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闔,能用此道,聖人也。聖人者,天地之使也。世無可抵,則深隱而待時;時有可抵,則為之謀;可以上合,可以檢下。能因能循,為天地守神”。

句解:天下之事離合聚散總是不可避免之事,但不能不明白和察覺,要想清晰明白就必用到“捭闔”之道,能善用此道方為聖人,就是天地間的使者,如果世道不需要“抵”的時候就隱居起來以待時機,當世道需要時就可加以利用,對上層可以合作,對下屬也可進行管理,即有依據又有遵循的道理,這樣才是天地之間的守護之神。

鬼谷子寫的《鬼谷子》到底說了些什麼?(上部)

第五章 飛 箝

1、“凡度權量能,所以徵遠來近。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後乃權量之,其有隱括,乃可徵,乃可求,乃可用”。

句解:凡是考察權變能力,都是為了徵召遠近人才,使之歸附投奔,建立制度,管理事務,一定要先考察他們之間的異,以便區別他們言論的是非。發現言辭的表面與實際的真偽,以便了解他們的能力和虛實。要先決定國家安危的基本大計,並且決定君臣間的親疏關係,這樣再權衡估量長短輕重。做完上面這些事情以後,就可以揣度計謀和測驗才幹;等到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徵召,就可以提拔,就可以重用。

2、“用之於人,則量智能、權財力、料氣勢,為之樞機,以迎之、隨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飛箝之綴也。用之於人,則空往而實來,綴而不失,以究其辭,可箝可橫,可引而東,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雖覆能復,不失其度”。

句解:把“飛鉗”之術用之於人,就先觀察對方的智慧才能,權勢和實力,而後以此為突破口與之較量,用以“飛鉗”之道先達成共識,以友相待建立交情,這就是“飛鉗”的精彩之處,也可用讚美之詞套出實情,反覆幾次之後,就明白了很多說服之詞,於是就可以達到“合縱”或是“聯橫”,就可以把對方引向自己所要達到的方向,但是必須有個度,千萬不能失去自己做人的氣節。

鬼谷子寫的《鬼谷子》到底說了些什麼?(上部)

第六章 忤 合

1、“凡趨合倍反,計有適合。化轉環屬,各有形勢,反覆相求,因事為制”。

句解:世事都會有彼此聯合或是對抗的情況發生,對這些必須要有相應的對策才行,世事變化就像圓環一樣從不中斷,但是這些變換都會各有各不同形式和規律,彼此之間都會有反覆無常又有彼此依賴,這就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用智慧來加以判斷和控制。

2、“世無常貴,事無常師。聖人無常與無不與,無所聽無不聽。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合於彼而離於此、計謀不兩忠。必有反忤,反於是忤於彼、忤於此反於彼”。

句解:世事沒有永遠的高貴,做事情也沒有永遠的老師,但聖人卻是無所不為,對於各種聲音也會無所不聽,做成功一件事情必要有準確的謀劃,本應如此為本,如果合乎一方的利益,就會損害另一方的利益,所以計謀總是不能忠於兩個對立的主體,有順逆的存在,總之都要麼背叛一方,忤逆一方,也就是“忤合”之道。

3、“非至聖達奧。不能御世。非勞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見情、不能成名。材質不惠、不能用兵。忠實無實、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長短遠近孰不知,乃可以進、乃可以退、乃可以縱、乃可以橫”。

句解:如不能達到高深的聖人智慧,是不可能會有駕馭天下的能力,如不能勤思苦學就不會有識別事物本質的能力,如不能全心的洞察事物的實情,也就不可能有所成就,如果能力膽識都不具備也不可能帶兵作戰,如是真是愚忠遲鈍而無真知也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因此“忤合”之道就是自我衡量,而後觀察他人的優劣長短,從而取長補短,以至達到可進可退,或合縱或聯橫,這樣才能做到心有成竹。

(因鬼谷子這部著作內容深澳,理意深刻,因本人學識有限,對於句解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前輩賢能給予指導和賜教,在評論區留下您的建議和指導,本人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