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鬼谷子》古人是怎樣設計邏輯圈套的

《鬼谷子》的“象”與“比”投石問路的探求方法

《鬼谷子》古人是怎樣設計邏輯圈套的

鬼谷子

《鬼谷子·反應篇》中說到:“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象其事是指法象,模擬事物的形象形容,比其辭是指類比,類比語意相同的話。

象比法與反覆法不同,前者指的是靜態的觀察,後者則說的是動態的引誘試探。

情景設問

象比之法形象的說就是投石問路,運用形勢的模擬,在不暴露自己意圖的前提,而探明對方的真實想法。正如鬼谷子中所說:“以無形求有聲,釣語合其事。”

《鬼谷子》古人是怎樣設計邏輯圈套的

釣魚

就我們的實際的應用來說,我們想要知道一個人真正的想法,而不暴露意圖。就是給予對方一個情景假設。比如現實生活中,通常會有男生遇到“我和你媽掉水裡先救誰?”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的意圖就在於考察男方,是否具有在妻子的母親發生矛盾時可以周旋的能力。

因此這個假設,只要考察到了男生具有這個周旋能力,女方就可以就此而止不必太過較真。男方也不要因為這個問題的合理性而去爭執,這本身就不是真正的一個現實問題。

事件類比

同樣我們不一定要侷限與情景假設,也可以類比同類型事件來考量一個人。

《鬼谷子》古人是怎樣設計邏輯圈套的

古人的考量

比如一個人是否懂得關心別人,首先要看他是否會關心自己的家人。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人都無法關心好,那麼關心別人也都是虛偽的姿態。

想要考量一個人是否具有能力,不可以只看言辭和思維,更應該觀察他在面臨危機時是如何處理的,如果無法處理危機和解決問題,再深奧的高談闊論也只是紙上談兵。

想要考量一個人是否清廉,不可以只看他平日裡的作風,更應該觀察他在面臨困境和誘惑時是如何選取的,因為平時的表現並不能證明一個人的真實情況,只有真正的遇到了才能反應出來。

因此我們想要明白一個人,需要反覆的考察驗證,方才能認準一個人。正如《鬼谷子》中所說:“重之,襲之,反之,覆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象比法的遊說之術

其實根據象比法的引申,我們還可以得到一套遊說的技巧,那就是借喻。

《鬼谷子》古人是怎樣設計邏輯圈套的

陰陽圖

古人的借喻,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從而更容易得到對方的理解和認可,這就是象比法的實際應用。比如第一期我們描述蘇秦的遊說方法,就是“棒子加甜棗”就是為了要更容易讓人理解和記憶。

而象比法的遊說之術,則是通過情景的假設,

姑且稱之為這種辯術為邏輯圈套,當對方毫不知情的說出你設定的話語,或者認可你的觀點時,再引申到你想要說服的事件中,從而達到說服的目的。

比如經典的《曳尾之龜》的故事:楚威王聽說莊周賢德,想要請莊周為楚國國相,於是派遣使臣到莊周的居所請他。

《鬼谷子》古人是怎樣設計邏輯圈套的

莊周

莊周問來使: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死時已經三年歲了,被楚王供奉於廟堂之上,請問這隻神龜是想死後如此高貴呢,還是願意生時在泥潭裡拖著尾巴呢?一臉懵逼的楚使回答:當然是願意在泥潭裡拖著尾巴。莊子說:我願做泥潭裡拖著尾巴的烏龜。

就是這樣的情景代入的語言技巧,讓楚使無話可說,最終無功而返。

諸葛亮的欲聞聲反默之書

前面我們所講的是誘導之術,接下來我們講反向的誘導之術。

《鬼谷子》古人是怎樣設計邏輯圈套的

諸葛亮

《鬼谷子》中說:“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事物都是沿著陰陽波浪線的軌跡運行的,往往正方向的推助會導致事情背道而馳。

比如我們與人爭鋒相對會導致別人的抗拒,但是我們後退一步,別人的抗拒反倒會瓦解。我們想要保護好一個人,對他寄予呵護,製造溫室一樣的環境,但是當他獨自面臨問題時,反倒會失去保護自己的能力。因此這個方法,就是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三國時期諸葛亮高臥隆中,但是心中的抱負卻難以施展。諸葛亮非但不求職應聘,反而高臥隆中,在眾人皆尋求高位之時,反其道而行之。另有明鏡先生,徐庶等人的吹捧,又有臥龍雛鳳的齊名,這些條件充足之後,便可以斷定必然有明主會尋求自己。

劉備拜訪諸葛亮,諸葛亮故意不見,三次拜訪方才出仕,因此才一舉獲得劉備的重視。這就是諸葛亮的欲聞聲反默之術。

本期總結:

第一,反應篇講的是探測事物內情之法

第二,我們需要通過反覆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第三,當我們發現事物內在的邏輯不符合時,必然有隱藏起來的邏輯鎖鏈。

第四,不吻合的邏輯鎖鏈,對於規律需要尋找古代的規律,對於人來說需要通過反問等方式來探求。

第五,反應之法的基本要領是“讓別人不知道我的想法,而我探明別人的想法。”

第六,複雜的事情需要簡單化,抽象的事情需要形象化

第七,事物是沿著波浪線的軌跡運行的,正向的推助往往會導致事物背道而馳。

下期預告:人際交往是我們現實中需要面臨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本質是什麼?如何才能得到領導和朋友的重視?敬請關注《鬼谷子第三內楗篇人際交往的門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