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

周易包氏學之論易與中醫

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

有言曰:“易具醫之理,醫得易之用。”又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易醫相通,已成公論。易之四用醫卜星佔,醫居其首。

醫字乃匯聚之大人也。矢為大人,無水之匯乃智慧之結晶也。醫字彙聚大人之智慧,因此可以使人強大。古人去疾,方法有二:一是求醫,二是巫舞。醫通過草藥調理人體,巫舞是從神氣方面改變。

《周易》兌之九四爻:“商兌未寧,介疾有喜。”有病稱疾,病好為喜。《周易》六十四卦中有兩卦提到了醫的養生:一是頤卦,象曰:“君子慎言語,節飲食”。明代王文祿說:“胃氣者,中氣也。慎言語,則中氣不散而上越;節飲食,中氣不滯而下洩。”二是需卦,象曰:“君子以飲食宴樂”。飲食適宜細嚼慢嚥,當然一邊享受歌舞更好。

另外,“繫辭傳”與“說卦傳”也多有論及養生之處。例如“繫辭傳”說,“男女媾精,化生萬物”,醫道講究陰陽和合,獨陽不生,孤陰不長。“說卦傳”說,“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以八卦對應人體的八個部位,為中醫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之一。

真正將易學與中醫結合在一起的典範,為《黃帝內經》。《參同契》講如何修成內丹,而《黃帝內經》則是全面的探索人體的奧秘,並且研究了各種病理產生的原理所在。《黃帝內經》大約產生於戰國晚期,分為“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素為平素的意思,也就是平常的醫學問題;靈樞則是靈魂樞紐所在,探索更為深刻的本質所在。

中醫的常識,主要被概括為“四診”與“八綱”。“四診”即望聞問切,源自《難經。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一望而知,真神人也;一聽便知,只能聖人也;仔細詢問,工整之人也;細細切脈,技巧之人也。此四診之法,又來源於《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中的“工巧神聖”。

八綱即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內經》雲:“陰盛則寒,陽盛則熱,陰寒生內熱,陽虛生外寒”,“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寒者熱之,熱著寒之”,“盛者洩之,虛者補之”等等,論述頗多。

易學的核心就是陰陽、五行、八卦,又可以以一字概括,那就是“氣”。無論是天人相應,陰陽協調,還是五行生剋,皆是氣的作用。《黃帝內經》對“氣”的闡發是這樣的,“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止,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浮,寒則氣收,熱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

天人相應。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穴;年有四季十二月,人有十二經脈;天有日月,人有任督;氣候有五行八卦,人有五臟六腑;易有天地人,醫有寸關尺;易醫卦爻辭占卜,醫以切脈來占卜。諸此等等,人與天地一體,自然相互感應。

任脈位於人體脊椎前面之正中,為抱陽;督脈位於人體脊椎後面之正中,為負陰;任督二脈為人體陰陽二氣循環之主要幹道。十二正經手足各一半,分別為手三陰、手三陽與足三陰、足三陽。手三陰經為太陰肺經、厥陰心包經與少陰心經,分別循上肢之內側前緣、中線與後緣;手三陽經為陽明大腸經、少陽三焦經、太陽小腸經,分別循上肢外側之前緣、中線與後緣。足三陰經為太陰脾經、厥陰肝經、少陰腎經,走下肢內側;足三陽經為陽明胃經、少陽膽經、太陰膀胱經,行下肢外側。足三陽自頭流達足,足三陰緣內流達胸腹,手三陰自胸腹而至於手,手三陽自手復循環到頭部,形成一個全身的氣血循環系統。

《黃帝內經。陰陽系日月》將地支對應於足三陰足三陽,將天干分附於手三陰手三陽。不過,後人更為詳細的將十二正經對應於一周天之內。“子午流注歌訣”雲:“肺寅大(腸)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腸)未申,申膀(胱)酉腎心包戌,亥(三)焦子膽醜肝通。”如此循經選穴,加以針灸,就可以合理天界人體的陰陽二氣平衡。

《靈樞。九宮八風》將小腸、脾、大腸、胃、腎、心、肝、肺與八卦相匹配;後人在五行思想的指導下,將五臟與八卦五行匹配起來,即:肺為乾兌金,腎為坎水,肝為震巽木,心為離火,脾胃為坤艮土。五臟與人的五種情緒對應,以五行生剋為依據,可以達到醫病救人的目的。《素問。陰陽應大象論》雲:“怒傷肝,悲勝恐”,“喜傷心,恐勝喜”,“恐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易有太七之數有先天后天八卦,明李時珍發現了奇經八脈,即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蹻脈、陽蹻脈,陰維脈與陽維脈。後人將奇經八脈與九宮八卦結合,創出了靈龜八法;與八卦納甲結合,創出了氣騰八法;靈龜八法與氣騰八法,皆為針灸方法上的重大發明與突破。

醫道深研人體奧妙,結合氣功方法,以易學思想為指導,人體科技革命為必然之勢。所謂革命,乃翻天覆地之大變化,為層次的提升境界的大的飛躍;不在於少數人,在於絕大多數人的共同進步。學易致用,學醫致用,乃至於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共迎新時代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