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平大概以及老而學易的情況

周易包氏學之 孔子與易

孔子生平大概以及老而學易的情況

周公與易的關係,我們會在其它章節重點提到,此不多論。不過,為了辨別孔子與《周易》、《易經》與孔子之間所存在的關聯,我們不得不對孔子瞭解一番。

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祖先為扎防叔,扎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生孔子。

孔子的生平,《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史記。孔子世家》有詳細的記載:

一,“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吏,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孔子的早年生活十分貧賤,長大些靠什麼謀生呢?一是季氏史,二是司職吏。史為搞記載一類的文職,主要幹什麼呢?料量平。料為鬥米,量為量多少,平為平衡,綜合起來意思就是管理糧食賬目的。司職吏是有專門職務的官員的稱為。孔子當司職吏幹什麼的呢?畜蕃息。畜為豬牛羊馬之類的統稱,息為作息,蕃為草垛子,如此我們明白,孔子的官職也是很卑微的職務,也就是打理草料之類的事物。

二,孔子十七歲,魯大夫孟禧子考證孔子為商湯後人,並且對孔子評價很高,孔子由此受到重視。孟禧子死後,其子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向孔子學禮——十五志學。

三,魯昭公二十年,孔子三十歲。齊景公與晏嬰來魯,景公問孔子秦穆公為何稱霸——三十而立。

四,孔子三十五歲。造訪齊國,“聞韶音,三月不知肉味,齊人稱之”。景公問政孔子,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年老不能用孔子,孔子返魯——四十不惑。

五,孔子將近五十歲,“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五十知天命。

六,孔子五十至五十六歲間,“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風生水起,春風得意,人生巔峰。

七,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歲,“由大司寇行攝相事”。齊人“聞而懼”,使計離間。孔子開始周遊列國。

八,孔子六十歲左右,造訪鄭國,有人對孔子弟子子貢說:“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六十耳順。

九,孔子七十歲,弟子冉有為季氏將師戰敗齊國的進攻,孔子由此被迎歸;“孔子之去魯凡十四歲而反乎魯”——七十從心不逾矩。

十,“孔子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享年七十三歲。

學問一道,孔子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有自己獨到見解,五十歲開始修訂《詩》、《書》、《禮》、《樂》。哀公十四年,孔子因史記而作《春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孔子作《春秋》的態度,是“筆則筆,削則削”。歷代史記,皆是歷史的實錄,到了孔子,隨意損益,對亂臣賊子行口誅筆伐之事,“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孔子自己也說“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對於易學,“孔子晚而喜易,序‘象’、‘彖’、‘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易道深矣,可惜孔子已至暮年,“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雖然沒有大成,但卻是小有成就。

“夏禮我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我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論語。八脩》“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這句話有些讓人費解——徵是前往之意,觀文辭似乎當為“證”明之意,為何卻“徵”呢?其實這是誤解。之所以“不足徵”,之所以“文獻不足”,是前往探尋的結果。

孔子於夏地杞,“吾得夏時焉”——建寅歷;於殷地宋,“吾得坤乾焉”——《歸藏》易。兩者“一文一質”,“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就是紋飾。質就是本質。一個注重外表,一個注重內在。過於重視外表,就會如荒了的田野;過於重視內在,就像“史”記載流水賬一樣味同嚼蠟。夏禮過於“質”,殷禮過於“文”,再加上文獻不足,徵(前往蒐集資料)也是白徵。

對比夏禮與殷禮之後,孔子認為“周監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從周就是遵從《周易》的思想。《周易》可謂“文質彬彬”,“然後”可以用來教導“君子”。

《論語。為政》子張曾問:“十世可知也?”孔子答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禮就是理,就是易,需要遵從的道。殷的道是對夏的繼承,周的道又是對殷的繼承,誰繼承了周的道,必然名垂青史。

“十翼”並非孔子所作,這已經形成共識。《帛書易》的“序”最為接近孔子傳易的實際狀況。毫無疑問的是,孔子對於易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周易》得以繼承並廣泛傳播,孔子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