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普: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達40萬億元,或預示平台違約數量增加

標普: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達40萬億元,或預示平臺違約數量增加

10月16日,中國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規模可高達40萬億元人民幣(約合6.0萬億美元)或更多——標普全球評級在今日發佈的報告《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高懸,或預示融資平臺違約增加》中如是表示。

要遏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激增,首先要清楚地方政府的存量隱性債務規模以及地方政府的償還能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積累了大部分的隱性債務。

標普全球評級分析師呂嵐表示:“儘管需要堅定的化債計劃,但收效甚微。這座債務‘冰山’的背後蘊藏著巨大的信用風險。

中國財政部下達的年度地方債務限額低於地方基建投資的需求,而這些項目將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的改善。因此許多地方政府仍准許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行大規模的基建或公益性項目融資。而從2015年至2017年下半年,銀行大舉放貸和從事“影子銀行”業務以及非標融資渠道(如融資租賃等)的存在更加導致了融資平臺債務的激增。

“我們認為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都不會對這些隱性債務承擔直接償付責任。中央政府不想將這些隱性債務納入預算進而為融資平臺‘買單’,並將對地方官員的類似行為追究個人責任,”呂嵐說。“因此 ‘二次債務置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像2015-2018年期間那樣將隱性債務置換為地方政府債券可能不再發生。”

現在,地方政府及其融資平臺都在“走鋼絲”,力求在去槓桿和轉型為真正意義上的國企之間取得平衡,而中國宏觀經濟近況使它們處境變得更加困難。

標普預計地方政府對其融資平臺的支持將逐漸下降。也正是由於這一過渡期風險,標普於2018年9月12日下調了七家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長期主體信用評級。我們認為中國政府和市場將對地方融資平臺的違約抱持更加開放的態度,而融資平臺違約數量預計也將上升。

標普認為中央政府將繼續大力整治地方政府通過融資平臺舉債的違規行為。融資平臺的違約風險正在上升。儘管地方政府為其融資平臺“兜底”的意願仍舊強烈,但其提供及時且充分救助的能力將會受到制約。

呂嵐表示:“我們預計有三類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將成為最薄弱環節:一是那些地市級或區級政府的融資平臺,這些地方的政府財力較弱,對當地國企的監管也較鬆懈;二是那些市場屬性較強的融資平臺,它們對地方政府的重要性正不斷下降;還有一類是那些短期債務和‘影子銀行’債務或融資租賃規模較大的融資平臺,這些平臺面臨著高企的再融資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