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稅與中國經濟

房產稅與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結構的最大問題在於結構扭曲、債務危機、貧富分化,這三者都的癥結都在於投資佔比過大,而房產稅的實行與否直接決定了整個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實施則向消費型社會努力,不實行就繼續老路上狂奔,下面針對上述兩種可能進行簡單分析:

一、 實施房產稅:

房產稅實施,房價大幅下降75%以上,目前房租收益率大概在1.5%左右,房價跌一半,房租略降,才接近6%收益,如果按照折舊每年1.5%,房產稅1%,這樣收益率才3.5%,按照市盈率計算為30倍,收益偏低。

(一)這條路徑最大的好處是:

(1) 可以建立消費型社會、房價的大幅下跌,可以緩解年輕人的購房壓力,增加消費支出(需要起碼五年的還債恢復期)

(2) 房租的略降可以緩解實體經濟的成本,有利於工資的提高。

(二)這條路徑最大的風險:

(1) 賣地模式退場,帶來的地方債務抵押品的貶值壓力。地方債務可能會爆炸。

(2) 最近三年接盤貸款的,有抵押估值下降帶來的補充首付的壓力。

(3) 不買房也就不存在因為買房製造的貨幣超發,貨幣發行大幅降低,貨幣假象難以保持,通縮可能直接出現。

(4) 即使房子暴跌,消費何時能夠起來也確實未知。因為中國也疊加老齡化和城鎮化末期,再疊加貧富分化和佛性青年

(三)政府的為難

(1) 承擔泡沫破裂的後果:壞賬增多、經濟下行、未來消費的不確定性。

(2) 補救的辦法,增加中央國債規模,政府消費、增加社會保障穩定經濟,爭取足夠的時間,等待消費升級。

(四)各階層利益分析

(1) 居民部門:

已經買房的利益受損,沒買房的得利。現在房屋自有率非常高,因此受損的人是絕大多數。整體部門看,短期內多數人受損,少數人得利。整體虛擬財富幻覺消失,可能會壓制消費。長期看,整個部門收益於實體經濟恢復帶來的收入增加。

(2) 企業部門:

房地產企業:少數龍頭企業規模或許進一步擴展,以後靠規模來獲得利潤,中小企業集體倒閉。

其它實體經濟企業:受益於土地成本降低,經營壓力降低。

(3) 政府部門:

地方政府:賣地利益受損、但是有房產稅補償,利益小受損,但是收入穩定度大幅提高。

中央政府:原來的財稅體制進行改革,必須讓渡一部分利益給地方政府,沒有了賣地收益,地方政府事權、財權需要基本匹配。另外經濟下行後,唯一債務低的部門,中央政府債務有上升的壓力。

(五)房產稅實施的時間節點

房產稅實施有兩個時間節點:一個是2021年、一個是2025。

1、2021年實施的原因:

(1)2020年,棚改結束。部分省,例如棚改第一的山東省2018年已經開始了全部實物安置。棚改貨幣化安置的比例有下跌的趨勢。

(2)90年最後的人口高峰到達30歲,95年出生的人25歲開始進入購房人群。整個購房人群(25-35歲)開始劇烈下滑,這也是為何16年的房價拉起來那麼費力,從14年開始拉三年各種招數都用上,最後直接棚改拆遷600萬套,然後貨幣化安置都用上了。

(3)各省市限售年限基本上是三年,完美接縫的就是2020年。

(4)現在正在進行分稅制改革,已經確定市級地稅都取消,一次性把房產稅加入,改革成本最低,不然將來二次又牽扯到財稅分成的重新確定及人員安置問題。當然也可以直接作出兩個預案,一個是收稅、一個不收的。這樣就剩下一個問題就是人員安置的問題。

2、2025年

(1)最大的原因就是要接上2000年的人口出生,從2001年後人口出生數量基本就實現穩態了,這批人產生購房需求起碼需要到2025年。

(2)這個時間節點最大的難度是2020年以後的五年如何平穩過度,繼續再棚改五年的可能性有多大?那時候的棚改可能就真是純福利了,能忽悠起來的人群存量也怕是沒多少了。

(3)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這五年如何實現。靠繼續賣地?如果不賣地的話,靠啥?中央的轉移支付麼?中央如何負擔全國的財政壓力。發債還是印鈔?

3、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從理性判斷來說2021年實施的概率大一些。

二、不實施房產稅:

(一)不實施房產稅,房價會出現三種可能:漲、停、跌。

1、大漲:只有房價大漲,才會讓大家忽略這個投資品的收益不合理,因為可以差價賺錢。這是投機品的最大特徵,也即是所謂的博啥遊戲。

如果要房價大漲需要做到:

(1)控制土地

繼續飢餓營銷,卡住土地,製造恐慌,拉高地價,製造房價成本剛性上漲的假象。這個要實現,城鎮集體建設土地入市,必須無限期的推遲,找各種理由,儘管目前北京四大行已經開始給集體土地建設租賃房提供貸款了。總體來說,這一條實現的難度並不算太大,從2002年開始的招拍掛,政府限定底價,競價只能向上的奇葩半市場經濟。反正土地國家全壟斷,還可以讓國企參與拉高價格,這個土地升值的假象,應該問題不大。

當然飢餓營銷也有它的問題,讓政府自身的財政收入非常的不穩定,波動較大。還有很多地方政府因為整個城市經濟不行,土地拍賣很難,只能靠中央財政轉移。

(2)貨幣大放水

這個或許才是最大的麻煩,在如今債務危機的前提下,如何放水?放水就是增加債務,大放水就是繼續大規模提高債務,尤其是居民部門的債務,繼續起碼七萬億的規模上漲,整個居民部門繼續被透支。在居民部門收入沒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整個居民部門的透支必有天花板,真到了天花板那就在劫難逃了,轉型消費不可能,消化居民債務需要漫長的週期,直接就是經濟危機了。

(3)收入大幅提高

如果可以大幅提高工資的話,也可以拉高房價,例如收入五年倍增,持續十年,收入四倍後,整個房價收入比就合理了。房租也會大幅提高,房租收益率也會相對合理。看起來最美好的一條路,但是卻不知道如何實施。除了高端技術部門,其它所有部門只有一個市場利潤,別說收入倍增,就是保住工資不變都很難,因為隨著房價增長,房租必然也會提高,會進一步惡化實體經濟。目前行業整體全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提高工資難度非常大。

至於政府可以提高的工資只有公務員、退休金兩個。退休金倒是最近一直在提高,退休員工的工資提高,在中國目前的家庭模式下,父母退休金的提高,可以變相的提高子女的房價承受力,三個家庭一起扛房價。至於公務員工資的提高,目前還看不到苗頭,畢竟社會輿論壓力比較大,公務員已經是所有人嚮往的職業了,再提高民間輿論壓力較大。

因此看起來後遺症最小的辦法,實施難度確實最大的,也沒辦法通過行政命令來傳達。最近各種提高技術工人工資的新聞已經出來,部分央企已經承諾提高他們的工資。讓本來就已經畸形高的央企工資繼續提高,也實在不是啥好舉動,因為央企直接提高工資,這個成本必然由全體國民來承擔,他們是不存在內部消化成本的動力的,因為有壟斷定價權。轉移壓力太容易。

(4)提高城鎮化人口數量。

用人口剛需來承擔房價的壓力。首先看人口,目前人口出生基本穩定在1600萬,目前人口比例是城市60%,農村40%,也就是能城鎮化的人口只有約600萬。這數量實在有點低,那就只能從以前的存量上想辦法,讓以前沒有城鎮化的人城鎮化化,在大學生普遍就業不足的情況下,在第一輪進城打工已經失敗回老家的情況下,二次城鎮化如何進行?目前工業化已經進入了末期,勞動密集型企業對比優勢逐步喪失,此時繼續城鎮化只會是越來越難。唯一有希望的還是這1600萬年輕人,但是這個人口怕是很難支撐房價上漲。

(5)棚改繼續大比例貨幣化安置。

這是唯一能夠實現的拉高房價的辦法,中央低息貸款支撐整個棚改,目前已經在做了,繼續擴張,目前看也不太現實。而且已經開始發行棚改債券了,說明中央並不希望全部由自身承擔這個棚改的成本和風險。

因此總結下來,房價上漲,土地唯一可控,其它因素都不可控。

2、停、跌

如果房子不大漲,房地產就不可持續了,也沒辦法讓購房人把房價合理化。目前房價儘管收益率非常低,但是大家已經不考慮投資收益,只考慮差價,變成了純粹的投機品。投機品唯一的信心來源就是低買高賣,完全不考慮投資收益。一個價格不能漲的投機品,是沒辦法持續的,崩盤不可避免。

三、綜合下來看房產稅幾乎是勢在必行,剩下的就是考慮實施的時間點和第一稿面試的時間。

轉自知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