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最遭恨的人,魏蜀吳三國老大都容不下他,想將其除之而後快

三國中最遭恨的人,魏蜀吳三國老大都容不下他,想將其除之而後快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群雄紛紛割據自立,一時間偌大的漢室江山,被異性諸侯們分食殆盡。當然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成為了魏、蜀、吳三國老大成功上位的墊腳石。那些手握重兵的士大夫不過是受強者們擺佈的棋子罷了。如果誰要妨礙了三位帝王的前進的腳步,那麼下場也只有死路一條,其中荊州蔡瑁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三國中最遭恨的人,魏蜀吳三國老大都容不下他,想將其除之而後快

蔡瑁可謂是荊州的“土皇帝”,表面上劉表主領荊州事務,軍權實則由蔡氏把控。為了攫取更大的利益,蔡瑁把妹妹嫁給了劉表,讓侄女嫁給了劉表的小兒子劉琮,論手段舅服你,蔡氏在荊州的地位可見一斑。只可惜蔡瑁生錯了地方,荊州乃是三國兵家要地,魏蜀吳三國領導人誰不對此垂涎欲滴?正是這樣的大環境,使得蔡瑁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他的一些列做法得罪了魏蜀吳三國的權力機構,所以必須得死。

三國中最遭恨的人,魏蜀吳三國老大都容不下他,想將其除之而後快

孫權認為蔡瑁必須除之而後快

最恨蔡瑁的首當其衝便是孫權,要知道孫權的父親、哥哥在位時皆把荊襄之地視為目標。此時孫權隱忍了多年,摩拳擦掌正準備一舉拿下江夏,繼而水陸並進合力拿下荊襄,眼看著這塊肥肉即將到手,孫權激動的心情自然可以想象。然而就在這個時候,蔡瑁這個沒骨氣的小人,曹操還沒怎麼用兵呢,他竟然攜劉琮不戰而降。

三國中最遭恨的人,魏蜀吳三國老大都容不下他,想將其除之而後快

孫權可謂對蔡瑁頗有意見,哪怕蔡瑁率軍抵擋一下曹操,自己也有時間拿下江夏,進而形成對荊州的包圍之勢,然而這一切計劃都被蔡瑁徹底打亂了。這還不算完,蔡瑁還甘當曹操的馬前卒,給曹軍訓練水軍,意圖日後南下直取東吳。這下孫權慌了,看來只要蔡瑁活著一天,孫權就難以安眠,此人必須除之而後快。

三國中最遭恨的人,魏蜀吳三國老大都容不下他,想將其除之而後快

江東將士們並不懼怕曹操的百萬鐵騎,真正怕的卻是蔡瑁訓練的水軍,縱使北方大漢一時間難以掌握水性,但是敵眾我寡,再好的水性也抵不過人多,現階段能阻止這樣狀況出現的,也只有除掉蔡瑁,這樣的話曹氏水軍便會化成泡影,也就不足為懼了。

劉備對他恨之入骨

三國中最遭恨的人,魏蜀吳三國老大都容不下他,想將其除之而後快

劉備對荊州之地的垂涎傻子也能看明白,當時劉備在荊州死皮懶臉的就是不走,是因為他看到了劉琦和劉琮兄弟失和。劉備幻想著以待來日兄弟兵戎相見,藉助劉琦江夏之兵一舉拿下荊襄之地。然而劉備的如意算盤落空了,還沒等到兄弟失和那一天,蔡瑁便慫恿著劉琮舉荊州之兵向曹操投誠了。害的劉備慌不擇路的逃跑,連老婆孩子都跑丟了,若不是趙雲捨命救下阿斗,蜀漢以後豈不是一代而亡?

三國中最遭恨的人,魏蜀吳三國老大都容不下他,想將其除之而後快

想到蔡瑁帶著劉琮向曹操投誠的時候,不知道劉備心中該有多恨。要知道諸葛亮給劉備規劃天下的時候,便把荊州當成是致勝要地,劉備手下將領更是深知其中的要害。面對蔡瑁為曹軍訓練水軍的時候,劉備集團的人哪一個不是在暗地裡罵他賣主求榮、忘恩負義?不管是出於對蔡瑁的恨還是出於對曹操大軍的壓境,劉備集團都會不遺餘力的誅殺蔡瑁。

曹操對蔡瑁如鯁在喉

三國中最遭恨的人,魏蜀吳三國老大都容不下他,想將其除之而後快

按理說曹操對蔡瑁應該是最沒有威脅的,並且還會助力曹操一舉拿下東吳。然而這並不代表曹操喜歡蔡瑁,對於蔡瑁的不戰而降,讓曹操想到了當年的宛城張繡,這橋段豈不是如出一轍?生性多疑的曹操自然不會放鬆警惕。曹操的弱點在於水軍,縱觀整個軍中,只有蔡瑁、張允能為之效力,“土皇帝”蔡瑁會不會就此甘心?曹操心裡打鼓,況且水戰不同於陸地,很多因素並不是曹操能控制的,習慣掌控全局的曹操,忽然覺得自己的在水上只有任人擺佈的份,心中自然如鯁在喉。

三國中最遭恨的人,魏蜀吳三國老大都容不下他,想將其除之而後快

再說曹魏集團的將領們,對於蔡瑁的到來,他們並不歡迎。曹魏軍中有兩大集團,分別是以曹氏和夏侯氏為首的元老集團,和以張遼、徐晃等人為首的降將集團。這兩股人在諸多戰役中暗中較量,然而到了南方,大多數都是在江面上作戰,並且還都受蔡瑁的領導,心中自然不爽。如若拿下東吳,蔡瑁的功勳自然是最大的,這樣便引起了陸軍將領們的不滿。

三國中最遭恨的人,魏蜀吳三國老大都容不下他,想將其除之而後快

從魏蜀吳三代帝王對蔡瑁的態度可以看出,此人必須得死,不管是否有蔣幹盜書這一橋段的安排,蔡瑁很難在三國中立足。當然這也怨不得別人,只能說他生不逢時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