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我是张家界人,生长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在母亲身边从小到现在过年整整有30几个年头。那时的过年回忆起来虽那么古板、教条,但留在记忆深处是那么讲究,那么快乐。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
母亲身边的年很有味。一进腊月,属于年味的节气就接踵而来。先是腊月初八的“腊八粥”。我们兄妹六人,家里孩子们多,初六、七母亲便开始张罗筛选煮腊八粥的料。腊八粥也有其含义,既含有初八的意思,也可能有熬粥的豆类也得凑八种吧。在我记忆里母亲的腊八粥特好吃,味道那么浓郁醇香。豆子的种类也多,有大有小,色泽也不同:金黄的玉米,枣红的眉豆籽,艳红的豇豆,清淡黄的小麦,闪亮的青豆,白黄黄的高粱米…… 经母亲精心选拣,按豆子的大小、煮熟度,母亲从腊八前一天下午,就守在灶台旁开始熬制。腊八一大早,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就开锅了。由母亲掌勺兄妹一人一碗,开始品尝第一道扑鼻的年味大餐——腊八粥。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
腊月初八一过,就开始备年货。那都是父亲、母亲操持。先是孩子们的穿戴,从里到外一色新,从头到脚都不能旧,哪怕是女孩头上的红头绳,男孩子的帽子、围巾,鞋里的鞋垫都是纯新的。过年吃什么,记忆深的是父亲把猪肉、羊肉早早买回来,冻扣在南北荫墙角的大铁锅下。父亲、母亲有条不紊地精心地设计着孩子们盼望已久的年。过年真正的大忙活,是从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开始的。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
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大扫除了。瓷旮旯、砖地缝、墙角角……都得顺着母亲的意思,打扫得一尘不染,拾掇得井井有条。母亲满意了,验收合格了,这才能罢休。不然,安生饭是吃不到嘴里的。大扫除后,家里每个墙角都无可挑剔了,屋屋铮明瓦亮了,柜沿、小火台都顺看缝隙擦干净显亮了,我们才会松口气,母亲也会冲我们笑笑,这是扫除达标的信号。这算是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后的“扫家”。母亲是最讲干净的。腊月二十七、八蒸馒头是母亲的“绝活”——因为年后串亲戚各家都是提大白馒头上门的。母亲讲究馒头的白,白的无斑点,她追求馒头大小勻称,个头一样样大。蒸馒头给母亲打下手,是件劳心劳神的劳累活。揉面,得揉得那么柔滑、顺和,不得停下来——停了会干皮的。一锅能蒸二十几个,蒸呀蒸!那得只少蒸一天,十几锅馒头,午饭顾不上吃。那么多白生生大馒头,在宽大的竹篦上摆下,一顺顺,一溜溜的整齐,待稍凉热气,大白布便轻轻盖上,生怕皮儿被干被蹭——那是母亲的“杰作”。邻居、亲朋来了看了,我们也欣赏了,品尝了,那是谁也比不得的!那是当之最精的手艺。在众人的欣赏、羡慕、夸赞声中,母亲又是笑笑,脸上洋溢着自信。初二,我们开始走亲串友,拿出母亲蒸得馒头,自然也光彩体面,母亲蒸馒头手艺出众,那在村里头是出了名的。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腊月三十,大年除夕夜,母亲将早已为我们缝制好的新衣一摞摞摆了出来,件件里、面都是新的。那时家里穷,母亲甚至用核桃青绿皮熬水后,染一块白布做裤子,也追求一个“新”。母亲把我们姊妹们个个打扮得那么齐整、靓丽。是啊,母亲一到腊月,从早到晚,曰以继夜,夜熬凌晨,不知疲倦地劳作,还总是乐呵呵的那么有劲头,心中一定充满了美好未来的盼头。母亲己年迈花甲,母亲每天还在忙碌,过去的一点一滴仍历历在目。尽管那时我家境贫寒,但母亲的骨头缝里渗着她要强,坚毅的性格——也饱含着她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向往、憧憬!

除夕夜,我们在母亲的吩咐下,各自为自已试衣。父亲是穿衣最讲究的,从里到外,一件件都试过。那时,鞋是母亲早已做好的。父亲拿鞋蹭将脚穿进去,地下跺跺再来回走走,踏过来走过去,左右看看。千层底黑布鞋那么合脚,父亲满意地只夸母亲手巧,满意的样子。父亲开心了,上下都穿戴齐整了,我们端详着父亲的“帅”,父亲同时欣赏着自已的“俊”。在我们看来,父亲是再英俊不过了!——这是母亲的心愿。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除夕的年黄昏,记事起,父亲也是最忙碌的,贴对联、供祖都是男人的事。过年要贴对联,一扇扇门框上贴上一副副红红的对联,吉祥、喜庆渲染了整个院落。贴对子也有讲究,上下砖缝必须一致对齐,左右的距离也是宽窄对等的,先从正堂屋开始,也是有说道的。炕贴、磨贴、树贴、火贴、土地爷堂贴……凡是心中有寄托的地方,都会贴上赋予希望的吉祥话:身体健康、丰衣足食、果实累累、风调雨顺、精打细算……红艳艳、喜洋洋,大红灯笼高高挂上门楼,弟妹们高兴地跳着,追逐嬉戏,整个小院充满了新春的喜庆。新春的气氛都由这些红贴子、红灯笼渲染起来,心中的盼头、愿望也由这时萌发。,哪股乐乎劲,至今回想起来,还有余味。我们乐,自然父亲、母亲更乐。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大年三十晚,年夜饭是我们一年中最期盼的。先是饺子,那肉馅的饺子,在五十年前一年中是有数的。对子贴好后,全家围坐在一起包饺了,饺馅也分类,羊肉、猪肉、豆腐馅的,好几盆。在母亲的呼应下,一篦篦的饺孑在隆隆的擀皮声中,欢快的说笑声中,整齐的、均勻的、由外到里转着圈排放满。年夜饭还要弄上十几道美味菜,一家人忙前忙后,每年最忙的还是母亲,忙好年夜饭,备好了初一的开锅饭。这丰盛的饺子里包裏了五谷丰登的年,也包裏了父母一年的辛劳和期盼。吃完了饺子,随即上桌的是“翻身饼”——烙饼。烙烙饼是母亲又一绝话。千层的,筷子抖起来,酥透了,金黄金黄,外焦里嫩,吃在嘴里香脆可口,回味无穷。我们吃呀,品呀!母亲烙啊,烙啊……母亲一脸的欢喜。我回想那时 母亲的忘我是纯真的、由衷的!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
初一黎明,天刚蒙蒙亮,我们经“熬年夜”还在香甜的睡梦中。新年的鞭炮把我们惊醒——过年啦!我们在母亲的唤醒声中,从里到外换了个新,从上到下洗漱个净。我虽在兄妹中排行老二,但从初一开始,母亲是不准我挨锅边,小心油点上了新衣裳。衣服换好了,穿齐整洗漱完毕,父亲代表母亲开始给我们发“压岁钱”。一人一块,揣在兜里……从此我们有了自已的钱袋子。大爷三角,叔叔、姑姑五角,老爷、老娘的压岁钱也随着我们的叩头接踵而来。一直到正月十八,我们兄妹围在一起点来数去,好兴奋呀!书钱有了,本钱、文具钱也有了!我们上学的花销有了自己的小天地!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
吃罢早饭,我们受命于母亲,到爷爷、大爷家拜年,一般是不叫我们“嗑头”的,也许是因时代变迁,我们动作的不规范吧!我们姊妹们去串串门户,去看望、问侯一声:“二大爷过年好!”,“亲妈给你拜年了!”……几声祝福、问好,年的气氛到了高潮,你来了,我去了,到处充溢着新春的喜,人人都尽享着大年的乐。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
一般来说,初一最悠闲的,吃啊,乐啊!但父母为我们忙碌了这顿,又去盘算下顿,人多嘛!大年午饭的“杂菜汤”是最丰盛、诱人的,年前母亲就熬制好了一大锅,锅是砂锅,锅大的足够一个月吃。这“杂菜汤”是我记忆中过年时我的最爱,也是一年中我最盼望的,一年只熬一次。母亲把几斤、十几斤猪肉先煮好了,切成薄薄的、肉上带膘的肉片,这肉片有红有白、膘上有肉,母亲将之放进原煮肉汤里,然后再搁上白菜、海带,加上姜及各种佐料。一大锅炖好后,放在院子最阴面南墙角冷冻,吃时也根据多少去取。这是最现成的汤菜饭。初一午餐除“杂菜汤”、饺子外,母亲亲自为我们炒几个她最拿手的菜,我们和父亲围坐在一起一盘盘品尝:麻婆豆腐、辣香土豆丝、白菜过油肉、炖鸡、葱爆羊肉……其他均沒记起,也肯定沒有,要有,一年一聚只丰盛一次的年饭,怎么会想不起来呢?饭桌上有酒——二锅头,那是父亲的必备,父亲母亲都喜欢喝酒,酒是少不了的,母亲也会抽出炒菜瞬间,上桌邀父亲与我们举杯同饮,共贺新春:“新春快乐、家庭幸福、学业有成……”的祝福语也送进每个人的心坎里。我们一个劲儿地吃,炒一盘吃一顿儿,一盘刚完又一盘端上来,手艺好人也多嘛!母亲一个劲儿地炒,我们一股脑儿地吃。我偶尔也跑到厨房给母亲打下手,“不甪!不甪!”母亲只怕我吃不到,要我快上桌,炒呀!吃呀!馒头、油糕……主食也随即端上来,大家一边啧啧有声地吃,那津津有味的开心全荡洋在脸上,再看忙碌的母亲那涨红的面颊上渗透着满满的油光汗水,它告诉我们母亲确实累,但她为此幸福着快乐着!酒足饭饱,我们各自找自已的同伴去玩去乐,这时的母亲才轻松地坐下来喘口气擦擦汗,把盘盘碟碟中的“剩余”送到肚子里。这既是母亲常有的惯性,也看出母亲勤劳节俭、爱家忘我的高尚品质。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
大年初二一早,母亲把前夜早已备好的礼物、按亲疏关系一袋袋的装好,向我们交待该送的门户。我们除陪父母共拜姥姥外,其他亲戚各自分头去拜年。我们家族大,窜亲戚也得十来天,零零散散一直到正月十五,甚至到二月二。从大年初二到二月二的一个月时间,我们去了,他们来了,来来去去、走走窜窜,年味的乐,亲人间的情将家庭的幸福美满、开心快乐体现得淋漓致尽,诠释的晶莹剔透。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
多少年来,我一直回味着母亲年的过法,传承着母亲对年的追求,也讲述着母亲身边年的讲究。每到年关也不由自主地回味着在母亲身边这么多年的快乐和幸福。

有母亲的每一个年,心中有一份踏实与温暖。母亲让我们体会到了年的喜悦与原汁原味,我深深眷爱有母亲的一个个年。也追寻着母亲为我们设计的幸福梦!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如今,我已步入中年,皱纹爬上面颊,我仍感到我的骨缝里,我的身上留下了母亲习惯,克隆了母亲诸多关于过年的“版本”。我坚强,我本份,我爱整洁,我毅力超众……是母亲基因的遗传,促使我实现着她老人家所期盼的梦!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愿所有做儿女的朋友,好好珍惜与父母相聚的每一个时刻,帮父母多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在的时候多尽点孝心,父母在家就在,愿新的一年,一切顺顺利利!
有父母在的年最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