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趣变为责任:民间救援的温情力量

核心提示:民间救援队队员本质上依然是志愿者,奉献始终是这份工作的基调。他们大多都有各自的工作,灾害救援是日常生活的另一面。而由单个志愿者支撑起来的民间救援体系,便成了力量与温情的代名词。

从兴趣变为责任:民间救援的温情力量

民防浩天救援队在零下 16 摄氏度低温中救援。 受访者 / 供图

《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 孙梦凡 报道

接到求救电话时,董新正在回忆白天走北京市门头沟区小九华山时的惊险。

“有人在八达岭附近环线迷路,已经有失温迹象。”听到这些,民防浩天救援队副队长董新立即请示队长于京,商讨救援方案。集结队友、准备物资、敲定路线,午夜十二点,10名队员到达八达岭山脚下。

当晚气温零下15摄氏度,沿路都是密林。队员董平走在最前面,连续翻过5个山头后,他突然发现有滑下去的脚印。董新、董平、小齐决定下降100米寻找受困者,其他人在原地等待接应。山路陡峭,脚下是80度的陡坡,除了树枝,没有其他支撑物。艰难落地后,三人边钻林子边呼叫受困者,终于在凌晨3点20分找到了他。对其进行紧急救助后,他们一起下撤出山。

救援结束,天仍未亮。队员们陆续回家,一些人直接到单位准备白天上班。黑夜参与救援,白天回到工作岗位,这次出动对他们来说,也只是稀松平常的一件事。

“真不知道什么叫累了”

在成为民防浩天救援队队长之前,于京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2008年,北京一名地理老师独自外出登山失踪,至今没有找到人。因为这件事,于京决定和几个朋友成立一个救援组织。2012年的10月26日,救援队正式成立。

地震、洪水、龙卷风,几乎每次重大自然灾害,救援队都跑到受灾前线。谈起让于京印象深刻的救援经历,他想到了2013年8月辽宁抚顺的大水。第一次看到洪水现场、塞满屋子的淤泥、腐烂尸体的味道,这些都足以在于京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接近灾情严重的清原县后,于京还是被眼前的场面惊到了。山洪过境,整个村子都被冲毁,严重的地方连房子都消失了。洪水退完以后,房子里的泥比人高。但还是要找人,于京带领救援队根据平时的经验开始搜寻。

“当时在现场流泪了。”于京说。让他内心五味杂陈的是个叫刘军的小伙子。刘军一家九口人,除了他以外全部遇难。他跪在救援队面前,求他们帮助寻找尸体。天气炎热,于京和队友找到其中一具时,尸体已经腐烂到无法辨认。刘军靠衣物和首饰才认出自己的家人。

触动于京的,还有灾民的真实需求。在灾害现场,于京发现,灾民需要的不只是矿泉水、方便面。但每每灾害发生,送来最多的就是这两样物资。实际上,日常生活用品,比如案板、菜刀、小煤气罐、衣服,才能真正解燃眉之急。

发现这一现状后,于京在朋友圈发布消息募集物资。短短几天,各种物资源源不断送到救援队在北京的据点。救援队拉着物资再次出发,把满满四车东西送到灾区。如于京预料,这些物资也真正派上了用场。

时间行进到2014年云南鲁甸地震,于京和队友又奔赴现场。跟洪水不同,地震灾难现场有更多潜在危险。在鲁甸,于京经历过好几次余震,“那一瞬间还是很害怕的。”他说。但恐惧会被专业能力稀释,他们依然深入到救援一线。

于京带的4个队员徒步行进24小时,去探查一个孤立无援的村落。村落跟外面完全断节,交通堵塞。队员们带着专业设备,检测到村子里还有很多人。在救援队发现他们后,官方才把路修通,救援物资也跟了上来。

但到当天晚上,几个队员迟迟未归。于京正担心时,董平和其他人回来了。一到饭桌,董平就狼吞虎咽起来。原来他们把食物全发了出去,自己一直饿着。“我给他们配的物资足够在野外生存20天,他们全都给了当地人。”于京告诉民主与法制社记者。

于京和队友在鲁甸持续救援6天。回想起当时的感受,于京说,当时整个人已经完全虚脱,脑子里只想着救人。如果因为自己耽误而没能挽救生命,良心难安。“感觉累吗?我真不知道什么叫累了。”

“靠专业能力克服恐惧”

和于京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曲正。云南鲁甸地震时,他作为蓝天救援队的一员到达灾害现场。救灾时,曲正就在堰塞湖旁。湖水水位不停上涨,随时有决堤危险。此外,余震也很强烈。刚开始经历余震,曲正都会瞬间快速跑到外面院子里。次数多了,紧张感稍稍缓解,跑出的动作也慢了下来。

“在自然力量面前,你就觉得人特别渺小。”曲正说,害怕是本能,危险环境人人都会害怕。但作为救援人员,要靠专业能力去克服这些恐惧。经过很多场训练与救援,曲正已经对恐惧产生了一定抗体。

但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7·21”特大暴雨。当天夜里12点,曲正和其他两名队友到达南岗洼桥。京港澳高速公路上水已经四五米深,大桥上100多人受困,水中有100多辆车。曲正和队友乘着小皮划艇,在高速公路上划船救人。

当时桥上有个妈妈,孩子哮喘发作,曲正和队友把他们从桥上紧急运出来。有许多人有外伤,他们用两大急救包东西,对伤员进行简单处理,再转移到旁边工地。此外,还排查水下的汽车,寻找遇难者。

这次救援,曲正连续工作40个小时。他说,感觉不到疲惫了。劳累跟恐惧,已经成为救援时必须消化掉的东西。从2008年救援队成立,他就已经加入。10年时间,家人从最开始的反对,也慢慢转变成理解与支持。

作为队伍老成员,最让曲正觉得欣慰的,是救援队10年间的成长。发展到今天,救援队在全国省市有499支分队。尤其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队伍分配更加密集。灾害出现时,救援队已经可以迅速统筹规划救援工作,最大程度发挥救援力量。

谈到为什么会做救援工作,曲正觉得,可能是因为一份善意。如果有自己力所能及的,就尽可能做好,这种善意现在已经转换为习惯。于京也用“善”来表达自己开始做救援工作的初衷。“做一些善事,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价值感,更能给人安慰。”

但于京面对的,不仅是时间经历的投入,他还承担着救援队大部分开支。2016年,因为承接的救助过于繁杂,救援队工作影响到了他的正常生活。当时,于京想过放弃。但在把救援队的职能定位重新规划后,他坚持了下来。

于京说不上来,是什么信念支撑他做这件事。他只觉得,当初的兴趣已经变成责任,这是当下真实的想法。于京表示,自己带着一个队伍,不想让大家流汗流血又流泪。“如果队伍运转有困难,也会靠自己的力量支撑下去。”

“不能总等出事了,再去救”

作为绿野救援队总队长,吕洪反复强调的,是“预防”。

从2003年这个老牌队伍成立以来,吕洪已经和队伍经历了太多次救援,但2012年12月22日北京灵山救援,让队伍调整了工作目标。“从那以后,我们把工作方向做了很大转换,着重做户外安全推广。”吕洪说。

灵山位于门头沟,海拔2303米,是北京地区最高峰。当天下午,两名驴友被困灵山。接到消息后,救援队立即赶往事发现场。当时山上气温已经降到零下20摄氏度左右,雪后风劲,积雪未化,极寒天气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吕洪表示,当天相当于珠穆朗玛峰7500米左右的环境。如果没有专业装备,根本无法抵御严寒。

吕洪派去的队员知道天气恶劣,穿着最专业的防寒服。但行进过程中,同行的消防员有两名支撑不住严寒,马上要倒下去。为了这两人的安全,队员们从近路撤了下来。两名驴友最终在第二天中午被找到,但已经遇难。“如果找个山洞或挖个雪洞保暖,可能就不会有这个结果。”吕洪说。

灵山救援的极端环境给吕洪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此次救援让他更加确认,不能总等出事了,再去救。要把危险前置,着重灾难预防。“救援成功几率是50%,这次可能救活,下次也可能出意外。”他说,成功挽救生命才最有价值。但当成功几率不是百分之百时,就要学会避免灾难的发生。

2007年时,队伍已经有这个意识。当年救援队做过50场安全类的讲座、培训,此后每年都有100多场。2011年左右,救援队开发了很多户外安全课程,教大家如何应对各种各样的复杂环境。灵山救援事件,让吕洪更坚定了这个方向。

现在救援队在小学、中学、大学、企业里做安全培训,开发急救、安全类课程,在大众间普及安全知识。“遇到危险后,第一时间不应该是求救,而是自救。”吕洪说,户外技能很关键,遇到危险时,应先学会保全自己。特殊危险情况下,再进行求救。

课程涉及很多内容,吕洪介绍。比如说,出行前,要提前熟悉目的地。要带急救包、GPS定位装备。要知道野外可能发生什么危险、迷路之后怎么解决、危险环境如何通过等。很多课程都把发现安全隐患、消除安全隐患作为主要内容。

“我们以不出动为宗旨。”吕洪说,不出动,是希望大家都不出事。作为政府救援力量的补充,民间救援队要在夹缝中寻找好位置,增强自身专业能力。“作为户外救援,有意义的还是事前预防。”(文中于京、吕洪、曲正、董新、董平、小齐、刘军均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