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興趣變爲責任:民間救援的溫情力量

核心提示:民間救援隊隊員本質上依然是志願者,奉獻始終是這份工作的基調。他們大多都有各自的工作,災害救援是日常生活的另一面。而由單個志願者支撐起來的民間救援體系,便成了力量與溫情的代名詞。

從興趣變為責任:民間救援的溫情力量

民防浩天救援隊在零下 16 攝氏度低溫中救援。 受訪者 / 供圖

《民主與法制時報》記者 孫夢凡 報道

接到求救電話時,董新正在回憶白天走北京市門頭溝區小九華山時的驚險。

“有人在八達嶺附近環線迷路,已經有失溫跡象。”聽到這些,民防浩天救援隊副隊長董新立即請示隊長於京,商討救援方案。集結隊友、準備物資、敲定路線,午夜十二點,10名隊員到達八達嶺山腳下。

當晚氣溫零下15攝氏度,沿路都是密林。隊員董平走在最前面,連續翻過5個山頭後,他突然發現有滑下去的腳印。董新、董平、小齊決定下降100米尋找受困者,其他人在原地等待接應。山路陡峭,腳下是80度的陡坡,除了樹枝,沒有其他支撐物。艱難落地後,三人邊鑽林子邊呼叫受困者,終於在凌晨3點20分找到了他。對其進行緊急救助後,他們一起下撤出山。

救援結束,天仍未亮。隊員們陸續回家,一些人直接到單位準備白天上班。黑夜參與救援,白天回到工作崗位,這次出動對他們來說,也只是稀鬆平常的一件事。

“真不知道什麼叫累了”

在成為民防浩天救援隊隊長之前,於京是一名戶外運動愛好者。2008年,北京一名地理老師獨自外出登山失蹤,至今沒有找到人。因為這件事,於京決定和幾個朋友成立一個救援組織。2012年的10月26日,救援隊正式成立。

地震、洪水、龍捲風,幾乎每次重大自然災害,救援隊都跑到受災前線。談起讓於京印象深刻的救援經歷,他想到了2013年8月遼寧撫順的大水。第一次看到洪水現場、塞滿屋子的淤泥、腐爛屍體的味道,這些都足以在於京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接近災情嚴重的清原縣後,於京還是被眼前的場面驚到了。山洪過境,整個村子都被沖毀,嚴重的地方連房子都消失了。洪水退完以後,房子裡的泥比人高。但還是要找人,於京帶領救援隊根據平時的經驗開始搜尋。

“當時在現場流淚了。”於京說。讓他內心五味雜陳的是個叫劉軍的小夥子。劉軍一家九口人,除了他以外全部遇難。他跪在救援隊面前,求他們幫助尋找屍體。天氣炎熱,於京和隊友找到其中一具時,屍體已經腐爛到無法辨認。劉軍靠衣物和首飾才認出自己的家人。

觸動於京的,還有災民的真實需求。在災害現場,於京發現,災民需要的不只是礦泉水、方便麵。但每每災害發生,送來最多的就是這兩樣物資。實際上,日常生活用品,比如案板、菜刀、小煤氣罐、衣服,才能真正解燃眉之急。

發現這一現狀後,於京在朋友圈發佈消息募集物資。短短几天,各種物資源源不斷送到救援隊在北京的據點。救援隊拉著物資再次出發,把滿滿四車東西送到災區。如於京預料,這些物資也真正派上了用場。

時間行進到2014年雲南魯甸地震,於京和隊友又奔赴現場。跟洪水不同,地震災難現場有更多潛在危險。在魯甸,於京經歷過好幾次餘震,“那一瞬間還是很害怕的。”他說。但恐懼會被專業能力稀釋,他們依然深入到救援一線。

於京帶的4個隊員徒步行進24小時,去探查一個孤立無援的村落。村落跟外面完全斷節,交通堵塞。隊員們帶著專業設備,檢測到村子裡還有很多人。在救援隊發現他們後,官方才把路修通,救援物資也跟了上來。

但到當天晚上,幾個隊員遲遲未歸。於京正擔心時,董平和其他人回來了。一到飯桌,董平就狼吞虎嚥起來。原來他們把食物全發了出去,自己一直餓著。“我給他們配的物資足夠在野外生存20天,他們全都給了當地人。”於京告訴民主與法制社記者。

於京和隊友在魯甸持續救援6天。回想起當時的感受,於京說,當時整個人已經完全虛脫,腦子裡只想著救人。如果因為自己耽誤而沒能挽救生命,良心難安。“感覺累嗎?我真不知道什麼叫累了。”

“靠專業能力克服恐懼”

和於京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曲正。雲南魯甸地震時,他作為藍天救援隊的一員到達災害現場。救災時,曲正就在堰塞湖旁。湖水水位不停上漲,隨時有決堤危險。此外,餘震也很強烈。剛開始經歷餘震,曲正都會瞬間快速跑到外面院子裡。次數多了,緊張感稍稍緩解,跑出的動作也慢了下來。

“在自然力量面前,你就覺得人特別渺小。”曲正說,害怕是本能,危險環境人人都會害怕。但作為救援人員,要靠專業能力去克服這些恐懼。經過很多場訓練與救援,曲正已經對恐懼產生了一定抗體。

但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7·21”特大暴雨。當天夜裡12點,曲正和其他兩名隊友到達南崗窪橋。京港澳高速公路上水已經四五米深,大橋上100多人受困,水中有100多輛車。曲正和隊友乘著小皮划艇,在高速公路上划船救人。

當時橋上有個媽媽,孩子哮喘發作,曲正和隊友把他們從橋上緊急運出來。有許多人有外傷,他們用兩大急救包東西,對傷員進行簡單處理,再轉移到旁邊工地。此外,還排查水下的汽車,尋找遇難者。

這次救援,曲正連續工作40個小時。他說,感覺不到疲憊了。勞累跟恐懼,已經成為救援時必須消化掉的東西。從2008年救援隊成立,他就已經加入。10年時間,家人從最開始的反對,也慢慢轉變成理解與支持。

作為隊伍老成員,最讓曲正覺得欣慰的,是救援隊10年間的成長。發展到今天,救援隊在全國省市有499支分隊。尤其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地方,隊伍分配更加密集。災害出現時,救援隊已經可以迅速統籌規劃救援工作,最大程度發揮救援力量。

談到為什麼會做救援工作,曲正覺得,可能是因為一份善意。如果有自己力所能及的,就儘可能做好,這種善意現在已經轉換為習慣。於京也用“善”來表達自己開始做救援工作的初衷。“做一些善事,這種心理和精神上的價值感,更能給人安慰。”

但於京面對的,不僅是時間經歷的投入,他還承擔著救援隊大部分開支。2016年,因為承接的救助過於繁雜,救援隊工作影響到了他的正常生活。當時,於京想過放棄。但在把救援隊的職能定位重新規劃後,他堅持了下來。

於京說不上來,是什麼信念支撐他做這件事。他只覺得,當初的興趣已經變成責任,這是當下真實的想法。於京表示,自己帶著一個隊伍,不想讓大家流汗流血又流淚。“如果隊伍運轉有困難,也會靠自己的力量支撐下去。”

“不能總等出事了,再去救”

作為綠野救援隊總隊長,呂洪反覆強調的,是“預防”。

從2003年這個老牌隊伍成立以來,呂洪已經和隊伍經歷了太多次救援,但2012年12月22日北京靈山救援,讓隊伍調整了工作目標。“從那以後,我們把工作方向做了很大轉換,著重做戶外安全推廣。”呂洪說。

靈山位於門頭溝,海拔2303米,是北京地區最高峰。當天下午,兩名驢友被困靈山。接到消息後,救援隊立即趕往事發現場。當時山上氣溫已經降到零下20攝氏度左右,雪後風勁,積雪未化,極寒天氣給救援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呂洪表示,當天相當於珠穆朗瑪峰7500米左右的環境。如果沒有專業裝備,根本無法抵禦嚴寒。

呂洪派去的隊員知道天氣惡劣,穿著最專業的防寒服。但行進過程中,同行的消防員有兩名支撐不住嚴寒,馬上要倒下去。為了這兩人的安全,隊員們從近路撤了下來。兩名驢友最終在第二天中午被找到,但已經遇難。“如果找個山洞或挖個雪洞保暖,可能就不會有這個結果。”呂洪說。

靈山救援的極端環境給呂洪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此次救援讓他更加確認,不能總等出事了,再去救。要把危險前置,著重災難預防。“救援成功幾率是50%,這次可能救活,下次也可能出意外。”他說,成功挽救生命才最有價值。但當成功幾率不是百分之百時,就要學會避免災難的發生。

2007年時,隊伍已經有這個意識。當年救援隊做過50場安全類的講座、培訓,此後每年都有100多場。2011年左右,救援隊開發了很多戶外安全課程,教大家如何應對各種各樣的複雜環境。靈山救援事件,讓呂洪更堅定了這個方向。

現在救援隊在小學、中學、大學、企業裡做安全培訓,開發急救、安全類課程,在大眾間普及安全知識。“遇到危險後,第一時間不應該是求救,而是自救。”呂洪說,戶外技能很關鍵,遇到危險時,應先學會保全自己。特殊危險情況下,再進行求救。

課程涉及很多內容,呂洪介紹。比如說,出行前,要提前熟悉目的地。要帶急救包、GPS定位裝備。要知道野外可能發生什麼危險、迷路之後怎麼解決、危險環境如何通過等。很多課程都把發現安全隱患、消除安全隱患作為主要內容。

“我們以不出動為宗旨。”呂洪說,不出動,是希望大家都不出事。作為政府救援力量的補充,民間救援隊要在夾縫中尋找好位置,增強自身專業能力。“作為戶外救援,有意義的還是事前預防。”(文中於京、呂洪、曲正、董新、董平、小齊、劉軍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