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摘要:禮儀文明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

縱觀中國禮儀的歷史發展,作者從審美的角度分析,歸納其衍生變化的過程為:自然敬畏->禁錮約束->個體解放->群體協同一>趨同順勢,幾個階段。希望通過這一審美變遷過程的研究,探討禮儀發展的歷史必然性,進一步闡述社交禮儀的美學本質。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關鍵詞:禮儀;審美;變遷

本文系2011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社交禮儀的美學本質與美學教育研究”部分研究成果。

01 | 引言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幾千年燦爛文化形成了傳統的道德標準、豐富的禮儀規範,有著“禮儀之邦”的美譽。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禮儀文明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正是因為禮儀對個人和對社會的重要,使得從古到今,其普及和教育從未間斷。

然而,歷史形成的一些禮儀規範帶有時代的侷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禮儀與古代禮儀已經有了很大的差別,既有表現形式上的,也有思想觀念上的。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從禮儀的審美髮源和審美本質來看,這些改變其實是受審美取向的時代變化所影響,從而在繼承的基礎上,演繹出新的禮儀表現方式。

02 | 禮儀的歷史變化

從歷史來看,中國禮儀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五個階段,其內容和價值標準也是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而不斷演變。

夏商周時期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是禮儀的形成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指夏商周時期。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記載禮儀的書籍《周禮》的出現,標誌著禮儀已從單純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入了全面制約人們行為的領域。

人類的早期,認識自然的能力很差,對大自然中的許多現象無法解釋,許多災難無法克服,於是便認為“萬物皆有靈”,從而產生了對自然界和自然力量的敬畏與崇拜,在祭禮、祈福的過程中,開始有了共同的形式,這些儀式就被固定下來,就形成了早期的“禮”。

封建禮儀的形成

公元前771年至1911年,是封建禮儀的形成、強化和衰落階段。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這一階段的禮儀主要是以儒學為基礎,其核心是“禮教”,教化人們形成“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精神意志。

孔子在教育中提出讓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復禮”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到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治國方略確立後,封建禮儀作為社會道德、行為標準、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封建時期數以千卷的禮學著作,成為中國歷史文化中一門重要學科,對人類文明進步起著特有的作用。但此階段出現的如三綱五常、男尊女卑等等禮儀規範則從今天的角度看,顯然是違揹人倫的。

近代禮儀階段

1911年至1948年,稱作近代禮儀階段。辛亥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封建專制制度,也創造了新的禮儀禮俗的培育土壤。

這一時期資產階級的平等思想、文化習俗和審美觀點開始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新的禮儀,體現了近代自由、平等的原則,衝擊了森嚴的封建意識和等級觀念,對當今中國社交禮儀產生了重大影響。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剪辮子、禁纏足、廢祭孔等等新運動,拉開了近代禮儀的帷幕,封建禮儀中森嚴的等級制度和禮儀規範雖沒有徹底地改變,但也形成了顛覆性的打破。

建國後禮儀

1949年至1978年,是建國後禮儀階段。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禮儀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新型的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的確立,特別是同志式的合作互助關係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會關係確立,促進了新的禮儀形成,而傳統禮儀中的精華則得到繼承和發揚。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例如,解放後,舊的婚嫁禮儀習俗逐漸革除,操辦形式向著文明、簡樸方向發展,集體婚禮、新婚茶話會、旅行結婚等逐漸增多;待人接物隨時代的發展有所變更,舊時有作揖的,有脫帽鞠躬的,比較普遍的是點頭示意。

解放後,在慶典和紀念場合,一般皆行鞠躬禮。學生向教師亦行鞠躬禮。平時皆點頭示意。同志之間,行握手禮。

當代禮儀

1978年以後,即改革開放以來是當代禮儀階段,隨著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世界上一些異域文明滲透到中華大地,也融入了中國當代禮儀體系。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對外交流的需要,也使得國際上一些通行的禮儀規則和慣例,為我們所接受。當代禮儀最突出的特點表現在中西方禮儀的並存和融合。

例如,在日常交往活動中,“同志”的稱呼,正式場合已經被“先生”、“女士”的稱呼所取代,非正式場合“美女”、“帥哥”的稱呼方式更是普及於民間。

從著裝禮儀來看,西服和休閒服飾的豐富選擇,給了人們脫去款式一致的藍、灰服飾後更多的禮儀美感。

03 | 禮儀的審美變化

縱觀中國禮儀的歷史發展,從審美的角度分析,可以歸納其衍生變化的過程為:自然敬畏一>禁錮約束一>個體解放一>群體協同一>趨同順勢。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禮儀誕生之初,在對自然萬物的變化發展缺乏認知的背景下,人們理所當然產生了對自然的敬畏。從祭祀文化演變出來的固定表現程式,在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祈福迎祥、去災辟邪的心理暗示,讓這些程式展現出美感,於是在共同的心理作用下,禮儀在約定俗成的模式下,得以形成。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封建社會,僅有祭祀禮儀顯然是不夠的。

當統治階級發現禮儀的行為引導功能後,自然聯想到通過制度化的禮儀規範來鞏固和穩定自己的既得地位。

封建時期的禮儀在制度和教化的雙重作用下,使民眾的審美從“敬天”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敬人”,當然,這個“人”不是常人,不是普天大眾,而是“統治階級”。

這一階段,“權力”、“力量”、“服從”、“中庸”的審美取向,導致了對女性和下層弱勢群體的約束和禁錮,並且巧妙地通過“禮儀”來實施。當然“敬天愛人”的禮儀基礎依然是存在的,這就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隨著封建社會的土崩瓦解,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潮席捲華夏,人們迫切需要掙脫禁錮、解放約束,辮子的剪除、纏腳的放開等等,改變了國人的審美習慣,相應禮儀的改變也成為了必然。

近代禮儀階段所表現出來的薪禮儀規範,雖未完全拋棄舊禮儀的影響,也逐漸從“敬權”向“敬人”(個人)的方向進行著改變。

解放以後,人民大眾的地位得到提升,團結互助的精神得到褒揚,審美的取向在“敬人”的基礎上有了新的改變,從個人向群體的改變。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這一時期,美好的事物莫過於“一人有難八方支援”、“團結加友愛”、“同志加兄弟”的集體主義精神。伴隨雷鋒、張思德等先進人物的湧現,禮儀也悄悄地向“個人服從或服務於群體”的表現方式轉變。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在縮小,文化的相互滲透和融合,使中西方禮儀在這個時代有了前所未有的交匯。

當代禮儀的現狀,既體現了個性化的“敬人”也體現了群體化的“敬天”,“人”更加強調個人的自重與受尊重,“天”更加強調整體對自然的敬重,不是因無知而盲目敬畏自然,而是因為認知的提高,更加尊重“自然”,視與自然的和睦為至美。

04 | 結論

中國禮儀的發展經歷了審美重點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的轉變。

禮儀之邦|中國禮儀審美的變遷—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

中國禮儀的發展經歷了審美重點從“天”到“人”,再到“天人合一”的轉變。可以說隨著人們認知的增加與豐富,審美的取向發生著改變,也指導著禮儀的變化。禮儀具有歷史性、繼承性,但禮儀也會因其審美本質的存在,而隨審美方向的改變而作出時代的調整與變遷。

參考文獻:

[1](美)博斯特著,會粱 譯,《禮儀(上下)雕飾最優雅的你》,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加)路易·迪索著,高葉編譯,《禮儀――交際的工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美)埃倫·迪薩納亞克著,戶曉輝譯,《審美的人――新世紀美學譯叢》,商務印書館。

[4]熊傑著,《交際禮儀與審美》,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5]王建疆主編,《審美學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