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莊子》心得

天人合一,《莊子》心得

眼睛所看的是顏色、光等。耳所聽的是聲音;鼻所嗅的是氣味;舌所嘗的是味道;身體所碰觸的是觸覺,如軟的、硬的、滑的、粗的、輕的、重的、冷的、暖的,還有痛、癢等。意所思維的是各種各樣的現象。

修學佛教的最根本目標就是要去除這些。如果一種方法不能斷除煩惱,那就不是佛陀的教導!佛陀不是叫你去求長生不老,不是叫你去求昇天成仙,也不是叫你去求財、求名、求利、求官、求子、求對象、求升學、求保佑、求平安……不是這些,這些都不是佛教!

佛陀教導我們要真正認識自己的身心,去除自己的煩惱,這才是佛教!如果只是為了求這個求那個,那麼我們又何苦要出家呢,何苦要修行呢?真正的佛教不是叫大家有所求,有所求本身就是一種煩惱。佛陀是教導我們斷除煩惱,包括斷除有所求的心

心安理就得,就正如莊子講求天人合一一樣,作為先秦諸子中一部傑出的哲學著作,《莊子》所蘊含的思想和智慧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天人合一,《莊子》心得


首先,《莊子》一書蘊含著豐富的“和諧”理念。“和諧”的第一點表現為人與自然的和諧,即天和,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和諧共生、和睦共處的理想狀態。《莊子》中說:“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這裡既講了天和,也講了人和。而莊子尤其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認為這種狀態是事物協調完滿、充滿生命力的最佳狀態。保持和諧,世界就充滿生機,就興旺進步;和諧受到破壞,事物就向相反方向轉化,無論是生態、世態還是身心狀態,就會失調、失序、失衡。為此,莊子強調要循天之道、順物之性,還要與外物和平共處、互不傷害。

“和諧”的第二點表現為人與人的關係和諧,即人和,是指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社會秩序公正、平等,道德風尚良好的社會理想狀態。為實現人際關係和諧這個目標,《莊子》一書提出了一個十分完整的綱領,這就是:“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希望人與人之間相處,應當像魚和魚同遊於水中那樣,自適其適,自然而然,真正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和諧”的第三點表現為個人內心世界的和諧,即己和或心和。《莊子》中用了很多寓言故事,告訴人們達到“己和”的方法,像不為物役,心胸開闊,寵辱不驚,寬容大度,知足常樂。從“天和”到“人和”再到“己和”,構成了《莊子》的“和諧”思想體系,也體現了莊子的人生哲學,這一思想對當前人們正視幸福觀,以及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頗有借鑑意義。

天人合一,《莊子》心得

另外,《莊子》中體現著一種獨特的自由觀。誠然,由於受到時代及認識的侷限,莊子的自由觀有一定的侷限性,比如強調自由的絕對化,其自由觀中帶有厭世、避世思想,等等。但其中的積極因素,也應該受到重視。莊子提倡超邁曠達的人生態度,追求清廉正直、真實無虛的理想人格,以及不為富貴名利所動的精神,這對中國人樂觀、豪放性格的塑造起了巨大作用,同時有助於人們道德思想境界的提高。另外,莊子以人的完整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這種“自由觀”可以引導人們珍愛生命,以豁達的心態看待一切事物,及時調節負面情緒,保持愉快、開朗的心境。

再有,莊子的“自由觀”,追求的是“逍遙遊”型的理想人格,它引導人們樹立遵循自然規律的理性意識,不為物累的超然品格,物我為一的高超視域,“不與物遷”的獨立風骨。這種思想可以培養人們大膽創新、勇於攀登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