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快餐」天人合一

【國學快餐】天人合一

胡立根

「國學快餐」天人合一

【一語破的】

天人合一:意思是自然與人是和諧統一的。此觀念源於先秦,語出北宋張載《正儒家蒙·東銘》:“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

【原典精讀】

天地與我並生

莊子

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大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①,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②不能得,而況其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於三,而況自有適③有乎!無適焉,因④是已!(《莊子·齊物》)

註釋:①一與言為二:客觀存在的一體加上我的議論和看法就成了“二”。 ②巧曆:精巧的推算。歷:推算年月日和節氣的方法。③適:到。④因:因循,順應。

「國學快餐」天人合一

【點到即止】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是莊子“天人合一”觀的典型表述。莊子許多寓言都體現了這一思想,如莊周夢蝶,莊周分不清自己是蝴蝶還是莊周,意在表明,人和外物沒有絕對界限。“子非魚”之辯,肯定人可知魚之樂,是因為天人合一,人魚可以相通。

在中國,天人合一觀念源遠流長,並非莊子創造。《左傳》就曾提到“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即效法。老子將這一思想系統化,漢代思想家作進一步闡發,而最終將這四字合在一起的則是宋代大儒張載,他在《正蒙·乾稱》 中說,“儒者則因明至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

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合一。具體有以下表現:

一是人與自然同源同構。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萬物一切生於道,道即自然之道。再如中醫的人體結構論即是模擬自然。

二是人與自然“同歸”,一切歸屬於自然。道家倡返璞歸真,“真”即自然。西方人死了講究上天堂,我們的祖先則是求“安息”,求迴歸自然,所謂“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像《春江花月夜》《湖心亭看雪》表現的人與自然相融,是中國文學的重要意境。

三是崇拜與保護自然。中國古人重視生態文明。傳說從五帝時起,國家就設置了環保機構“虞、衡”。大禹時代就產生了這樣的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斤,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略,以成魚鱉之長。”古人對竭澤而漁、焚林而獵深惡痛絕,要求“數罟不入洿池”。

「國學快餐」天人合一

四是順應自然。《禮記·月令》曾詳述每個月的日月星辰變化、物候特徵,指出人們相應的可為與不可為。在古人看來,人的行為,包括帝王政令,都應遵循自然規律。

五是道法自然。如老子的上善若水,柔弱勝剛強,都是從自然得到啟示。《周易》的基本思維方式就是取象於天,所謂“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如其“坤卦”,意在引導人們效法大地品性:“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古人是在嘗試建立一種天人宇宙圖式,試圖告訴人們,人只有順應此圖式才能獲得自由,得以生存、變化和發展。

天人合一觀念對中華民族影響巨大。

國人人生態度講究緣來不拒,緣走不留,順其自然。傳統民居之坐北朝南,即為納日通風,與天相契;而其“天井”“天窗”“天台”,則更顯出與天相通的意願。故宮紫禁城,從佈局到命名都與星辰對應。中醫講究順應自然。中國武術有大量仿生拳種。中國傳統政治,無論儒之有為、道之無為,均以自然為法則;審美講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認為,“天人合一”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歸屬,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

【經典推薦】

①《道德經》第1、7、14、25、28章;

②《莊子》“齊物論”“知北遊”;

③張載《正蒙·乾稱篇》;

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⑤錢穆《天人合一論》

(來源《語文報》)

「國學快餐」天人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