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1 天人合一:天地之間,萬物與我為一

天人合一:天地之間,萬物與我為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漢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應順乎自然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代表“道”、“真理”、“法則”,“天人合一”就是與先天本性相合,迴歸大道,歸根覆命。

天人合一不僅僅是一種思想,而且是一種狀態。

在道家來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天地之間,萬物與我為一

如今的中學歷史課本既有對道教及道理念的闡述,“天人合一”是道教思想的根本理念,現代生物學研究也深刻的印證了“天人合一”環環相扣的關係。

可以說,今天人類的活動主要是集中在生物圈內。人是生物圈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在維護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轉中,人類應當承擔義務。這與其說是對老莊思想的佐證,不如說是對老莊思想的繼承,即天地與人同根,萬物與人為一,維護生態平衡,保持人與自然和諧關係,人類責無旁貸。

在論述天人關係時,原始道家的思想是很獨特的。與世界一些宗教、文明認為上天賦予了人類統治世界的權利、人在自然中具有特殊地位的觀點相反,原始道家認為,世上最高尚的主宰為“道”。“道”無偏私,它公平地繁衍並規範著這個世界。這個公平就是法則,就是以“萬物為芻狗”。天地萬物及人類都是自然的產物,它們的活動都只能是自然規律範圍內的活動,都只能被當作“芻狗”來對待,切不可胡作非為。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自然萬物的生成過程是一幅美妙的漸進的畫卷: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它們不是由上天、上帝等超然物創造的,而是在“道”即自然規律的統帥下自然有序地形成的,包括人。對於自然的進化形成過程,莊子也作了精彩的描述:“種有幾,得水則為繼,得水土之際則為蛙蠙之衣,生於陵屯則為陵舄,陵舄得鬱棲則為烏足,烏足之根為蠐螬,其葉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為蟲,生於灶下,其壯若脫,其名為鴝掇。鴝掇千日為鳥,其名為幹餘骨。幹餘骨之沫為斯彌,斯彌為食醯。頤輅生乎食醯。黃軦生乎九猷;暓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寧;青寧生程,程生馬,馬生人,人又反入於機。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至樂》)不可否認,莊子的這一“進化論”並不能稱為科學的進化論,而且他所描述的各物種之間由此及彼的關係在今人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但是,莊子的這一論說堅持了唯物主義的立場,即世間萬物是經過一定的過程演化而來的,他們都不是由神創造的。尤其是其中的關於“馬生人,人又反入於機”的論述,更明確地表明,人也是經過演化而來的,他是自然萬物中普通的一員,沒有特權。另外,莊子還指出:“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秋水》)他還在《大宗師》中說:“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是之謂真人。”不管我們是否認同,自然都是一體的,世界萬物離不開這個整體,只有承認人“與天為一”(《達生》)、自覺地維護自然平衡的人才是真人。老莊的關於人來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的論說是具有極其重要的生態意義的。

天人合一:天地之間,萬物與我為一

可以說,今天人類的活動主要是集中在生物圈內。人是生物圈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在維護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轉中,人類應當承擔義務。這與其說是對老莊思想的佐證,不如說是對老莊思想的繼承,即天地與人同根,萬物與人為一,維護生態平衡,保持人與自然和諧關係,人類責無旁貸。

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能夠領會所有生命的語言,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能夠取得對方生命的信任並和諧共存,與大自然和諧共存,人與物質、物質與物質極度巧妙完美的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