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歷程

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歷程

器物名稱:武曌金簡

所處時代:唐代早期

器物規格:長36.2釐米,寬8釐米,厚0.1釐米,重2235克

出土時間:1982年

出土地點:中嶽嵩山峻極峰

武曌(音zhào)金簡,銘刻的,不只是武則天的內心世界,更是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歷程

“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根本思想。它所說的,是人與天的關係問題,亦是精神與物質的關係問題。

對於天人關係的探究,中西方很不一樣。西方側重研究二者的鬥爭性,即相互區別,相互矛盾,相互分化等,故有二者孰先孰後,誰決定誰之爭。而中國,側重研究二者的統一性,即相互統一,相互聯結,相互協調,相互通融等,故有“天人合一”的普世觀念。

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歷程

武則天之前,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大體有四個類型:道家型,儒家型,綜合型,道教型。

道家所理解的“天”,是自然之天,甚至沒有神秘因素。道家認為,人是從自然界來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人應該效法地、效法天、效法自然。《道德經》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儒家所理解的“天”,既有傳統宗教中天帝的痕跡,有神秘性,同時也是自然之天。《論語》雲:“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唯天為大”,他的根本立場就是——則天(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孟子繼承孔子思路,讓“天”有了神秘痕跡:“若夫成功,則天也。”

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歷程

在道家,天道是無為的,“則天”就意味著息爭無為;在儒家,天道是有為的(天讓“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則天”就意味著有所作為(“若夫成功,則天也”)。概而言之,道家的“天人合一”是消極的但有科學性;儒家的“天人合一”是積極的但含神秘感。二者各有長短,均對後世發生了深刻影響。

綜合型的“天”,起源於戰國秦漢時期,董仲舒等給其定了“型”。他認為:“天者,群物之祖也……故聖人法天而立道”;“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繼承了陰陽家,吸收了墨家,借鑑了道家,而以儒家的“天人相通”為歸宿。他認為:天與人處在一種靈敏的感應關係中,人不僅應該知天、敬天、畏天、法天、則天,還應行動起來,感動天,感應天,讓天改變它原來的安排。他的理論,對中國政治乃至宗教,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歷程

道教的“天”,非道非儒,亦道亦儒,是神秘而奇妙的精神世界。兩漢以後,道教興起,它發展了漢儒的神秘主義,宣揚人通過高度自覺的“天人合一”過程,可以期待長生不老,飛昇成仙等。這種非道非儒、亦道亦儒,對儒、道“天人合一”的宗教改造,讓傳統的“天人合一”觀念進入了一種奇妙的精神世界。

武曌駕崩後,諡號“則天”——這是大唐帝國對她一生的高度概括。但她的“則天”,則的是道家的“天”?儒家的“天”?董仲舒綜合型的“天”?還是兩漢之後產生的道教之“天”?

觀察武曌一生,她嵩山訪道,嵩山封禪,嵩山求仙,革李唐之命,晚年息爭而又還政李唐——她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但畢生都在“則”四大中國之“天”,則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歷程

武曌一生“則天”,諡曰“則天”,這也許是漢武、光武、唐宗、宋祖一生的追求——“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她在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雖是“則天”,但只是她一生的一個斷面。若把金簡冠以“則天”諡號,曰“武則天金簡”,可否?若冠名“除罪金簡”,恐怕更非她之所求、所願。

還是給這件鎮院之寶一個不帶“色彩”的名字——“武曌金簡”吧。儘管“”有“色彩”,但這是她在“天”前的自我“坦白”……

“上言:‘大周國主武曌好樂真道,長生神仙,謹詣中嶽嵩高山門,投金簡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歲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謹奏。”

金簡上,只有短短63字。讀完63字,耗時不足30秒;讀懂63字,恐怕得窮其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