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錦囊:天人合一,仁民愛物

孔子的智慧錦囊:天人合一,仁民愛物

孔子的智慧錦囊:天人合一,仁民愛物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華文明未曾中斷地延續至今。

宗教信仰往往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儒家文化不同於宗教,和而不同、權變圓融、一分為三求中道的哲學,相比水火不容、二元對立的世界觀更具生命力。

有容乃大,孔子創立的儒學更具包容的胸懷。

歷史上儒釋道相融,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和諧相處,甚至蒙、滿等外族入侵,也都奉孔儒為國教,日後更逐步同化,融合為今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中國文化是以個人和天下為主體,從而超越了國家、種族、宗教、性別及文化的狹隘,為解決世界紛爭提供了最大公約數。

許多成就卓著的學者、大師都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在當代企業家中,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以儒家智慧開創了三家世界 500 強企業

20 世紀以來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快速崛起,日本和韓國等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已邁入世界發達國家行列。

孔子的智慧錦囊:天人合一,仁民愛物

孔子儒學講內求內省而非侵略性,“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未來世界大同,中國文化有可能開闢出多元一體的新未來。

世界著名大歷史學家湯因比就曾預言:

“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人類的出路在於中國文明。”

1988 年全球 75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會議上發表宣言稱:“如果人類要在 21 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從 2500 年前的孔夫子那裡汲取智慧。”

孔子思想穿越時空,指引未來。陳老皓首窮經,辨析真偽,不是在考究,而是在鋪路架橋。

陳老一生顛沛流離,少時在重慶,遭遇日寇轟炸、家滅親亡,後滯留臺灣,有幸受教於孫立人將軍。困則生,歷經磨難的陳老以《論語》為本,以孔子為師,數 10 年追隨踐行儒家文化,自覺徹悟,可謂孔夫子的超級粉絲。

君子修己達人,陳老希望能將一生所悟留予世人,在完成《我與論語》、《享受論語》、《論語與生活》三本書後,又以耄耋高齡再著《真假孔子》。

孔子的智慧錦囊:天人合一,仁民愛物

今天的社會,在繁榮的背後也有諸多時代的暗影:金錢至上、物慾橫流、道德淪喪、信仰迷失, “毒奶粉”、“毒大米”、“地溝油”等無底線事件層出不窮。

如何才能堅守內心的信仰,如何才能匡正人心,陳老以超過一個甲子的儒道修行,為我們指了一條路,那就是,以孔子為師,追尋人生的光明、力量和樂趣。

放眼當今世界,問題也不少:文明衝突、宗教矛盾、領土紛爭、金融戰爭、恐怖主義……孔子主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庸之道”、“和而不同”、“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王道”而非“霸道”,孔子的智慧能為紛爭的世界找到共贏的善解之道。

我們再次來到時代轉型的十字路口。過去我們曾因錯失工業文明轉型,落後捱打了上百年;今天追求物質財富,征服自然,又造成天人對立,高競爭、高耗能、高汙染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

向生態文明轉型已勢在必行

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產業轉型,不僅只是經濟、科 技層面的課題,更應從文化上正本清源。追求“天人合一”,仁民愛物的儒家思想是我們的文化優勢,也是孔子跨越時空,給世界的錦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