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人對於成長股的判斷是很難的,需要投資者有非常精深的研究和經驗,特別是對行業,對所持有公司的“定期追蹤”,要有很深入而且最好能夠有“與公司共成長”的投資理念。
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和查理芒格,能夠發現這麼多大牛股,並且能夠堅定持有獲取“暴利”的原因。做成長股,就是做它高成長的那一段,當業績增速出現拐點時,就要清倉為妙。公司的成長,內生增長是更重要的,典型的股票就是格力電器。
通過併購的成長都是偽成長,外延性併購如果弄不好反倒會起到反效果。每個公司本質上都是週期股,高成長之後,必然業績增速下降的,哪來一直能增長50%以上的公司,比如阿里巴巴,騰訊,甚至是亞馬遜,也都經歷過股價腰斬的時候。但是投資成長股確實是暴利。
成長股其實它的魅力就在於誰也無法給它估值,
即使毛估估都不可信,因為即使它的CEO也無法預測它的成長,預測其成長,如果用最大可能的增長預測都貴,就乾脆別買了。成長股的魅力正在於不確定性,
如果我們用計算器都能算出來未來三五年的業績的話,那麼就不用買了,沒有想象力的股票,是不可能有高收益的。
投資成長股投的是方向與趨勢,淡化估值,否則是不可能買上成長股大牛的。
很有可能在你追漲殺跌,或者不斷做T的時候,就T飛掉了。所以長期持有的耐心很重要,但是在持有的同時適當的做T也是很有必要的。
投資成長股,其實跟投資週期股有點類似,買在業績加速增長的高估值拐點,賣在業績充分釋放後的低估值之時,等它們估值下來後,剩下的錢就留給做價值投資的了。
比如11-13的大華,13的手遊,13-17的信維通信,還有之前的歐菲光,其實是非常好投的,根本不需要我們去做盈利預測與估值,很多優秀的成長大牛股,都在我們身邊。
做股票,善於從生活中尋找趨勢,從生活中尋找牛股,很重要。很多牛股,其實都發生在我們身邊,格力、海天、涪陵榨菜、茅臺等就更不用說了。
美股的成長股估值也是非常高,比A股還瘋狂。A股的成長股板塊不起來,A股不會出現真正的牛市,最多是估值恢復。2013年的時候投資成長股,投50億市值以下的收益是最可觀的,但是現在玩法要變了,現在要投市值200億以上的成長龍頭了。2013年以來的小票,根本不是成長股,那叫偽成長槓桿牛市!而現在回頭一看,很多股票都已經跌了5成,甚至9成多。這兩年的小盤股,就和07年金融地產煤炭鋼鐵有色一樣,透支了未來好幾年的成長,需要好多年才能起來,有些還可能死掉。
(二)一個國家,尤其是像中國、美國這樣的國家,必須要有科技股為支撐,這是一般規律。
當然你也可以說是泡沫,但是泡沫哪裡都有,美國、加拿大都有,完全超過你的想象,比如亞馬遜、netflix以及當年的特斯拉、Facebook。華海藥業我更願意把它當成是科技股,而不是醫藥股來看待。本身醫藥研發,就是一個高精尖的行業,如果技術壁壘不高,很難有良性的發展。而如今受美國的政策影響,當下也是連續跌停,如果說一個類化工的製藥工業企業硬要給出創新藥企業的估值,雖說另有起因,但此前估值過於樂觀也是存在的。
所以對於科技股的投資,不應當用估值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
真正的科技股要冒出來,是要很長時間積累的,不是1-2年就能成功,1-2年就成功的科技股,也就沒有科技含量……投資高科技股票,如果它們的技術不能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中,那麼不會有太大的想象力。如果亞馬遜不是全球雲計算龍頭,市場現在不會給它這麼高的估值,它也成不了這輪美股牛市的龍頭。
領域不一樣,大家理解相差很大,技術變革帶來的創新,是很難想象的,利潤也是爆發式增長。這也是科技股的魅力所在。
不僅如此,從國家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看,如果深入去研究過科技股,能夠清楚的知道公司發展的脈絡,以及未來的趨勢,那麼現在投資科技股,投資技術創新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啦,正如有人做長期價值投資,就會忽略短期的波動,看的更多的是企業長期的成長。有人就喜歡做投機,靠的就會波動來賺錢,幾個月一波看能不能猜對,無所謂幾年以後成長到哪裡。兩個體系,兩個目的,兩種手段。
不管是做成長股,還是科技股,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益,不同的只是操作手段罷了,最終都是殊途同歸
閱讀更多 xiao軒讀研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