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该杀的凶恶老妇人慈禧太后”杖毙新闻记者之后

中日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痴迷梦,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孤立无援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采取威逼利诱的手段,诱使清政府签订了《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7月,英、美、法、德、日、俄、意、奥等八国组成的联合军队发动侵华战争。沙俄政府认为,沙俄占领满洲的时机已经成熟,应趁清政府无暇顾及之际,将整个东北全部吞并,实现他们的“黄俄罗斯计划”。 遂以保护铁路为由,调集17万大军,悍然我入侵东北三省。

“那个该杀的凶恶老妇人慈禧太后”杖毙新闻记者之后

8月15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惶离京西逃。八国联军将北京城洗劫一空之后,沙俄故作姿态,单方面宣布先行从北京撤军,表面上向清政府示好,实则将部队集中到东北,以其巩固对东北全境的军事占领。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的《辛丑条约》签订后﹐沙俄还拒不肯从东北撤兵。东北人民展开武装抗俄斗争﹐英﹑美﹑日等国也以利害冲突,出面干涉,要求俄国从东北撤兵。在国际社会的强大压力下﹐沙俄被迫于同年4月8日与清政府订立了《交收东三省条约》。共四条:①东三省归还中国﹔②俄军在十八个月内分三期(每六个月为一期)全部撤回﹔③俄军撤退前﹐清政府在东北“不另添练兵”﹔撤兵后,驻东北军队人数应随时知照俄国﹔④规定交还山海关、营口和新民厅沿线铁路后,清政府应给予“赔偿”。

到了1903年,沙俄不但拒不履行条约,还提出了在东三省及内蒙古一带享有路政税权及其他领土主权的“七条” 新要求。刚经历了八国联军打击,尚未从西逃的惊魂中回过神来的慈禧,不敢再与列强抗争,希望与沙俄政府缔结一项密约,暗中解决这一问题。慈禧此举主要是为躲避国际舆论,对于自己的国民,她是从来不放在心上的。

“那个该杀的凶恶老妇人慈禧太后”杖毙新闻记者之后

沈荩是留学日本归来的反清人士,在一家日本报纸任职。在清政府与沙俄正式签订密约之前,他通过秘密渠道获取了《中俄密约》草稿的原文,遂将其寄给了天津的英文版《新闻西报》。《中俄密约》的内容公之于众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满清政府陷入了难堪的狼狈境地。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中俄签订密约的计划宣告破产,慈禧太后十分震怒,严旨全力破案,迅速抓捕泄密之人。

1903年7月19日晚上,奉旨查办此案的肃亲王善耆在虎坊桥将沈荩捉拿归案。沈荩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隐瞒,声称自己的行为完全是爱国行为,大声遣责当权者企图掩盖《中俄密约》的卖国行径。

适值慈禧太后的生日临近,不宜公开杀人。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 “遂改判立毙杖下”,刑部那帮鹰犬专门制作了一个大木板“伺候”沈荩, 狱卒折腾了几个小时,杖打200余下,“血肉飞裂,犹未至死。后不得已,始用绳紧系其颈,勒之而死。”

“那个该杀的凶恶老妇人慈禧太后”杖毙新闻记者之后

毙杖沈荩后,刑部按朝廷的吩咐,出具了一份沈荩因病而亡的文书,以混淆视听。可纸包不住火,沈荩身强体壮,刚入狱一天就死于非命,满清政府的卑劣技俩终究瞒不了广大民众。

不久,关于沈荩案的报道铺天盖地,《 大公报》刊出了沈荩被捕的消息以后,又连续发文报道此案。9月14日《大公报》披露:“探闻政府自杀害沈荩后,各国公使夫人觐见皇太后时,谈及沈之冤抑,慈禧亦颇有悔意。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万不可株连良善,致离人心,等语。近日政府十分和平,绝无不合公理之举。盖恐驻京各国公使啧有烦言也。”《中国日报》发表唁文:“沈君之死,鬼神为之号泣,志士为之饮血,各国公使为之震动,中西报纸为之传扬,是君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泰晤时报》评价清廷“狠心残暴,为历来刑法正义中所稀有……必有不得久安之势”。

“那个该杀的凶恶老妇人慈禧太后”杖毙新闻记者之后

舆论的力量是慈禧所料未及的,迫于各国公使的压力,她装出了鳄鱼流泪般的“仁慈”和“悔意”。可她不知道自己为了讨好外国人表示“悔意”时,她那残酷的杖刑已经成为革命党人鼓动反清排满的活教材。革命党在《江苏》《浙江潮》《苏报》《国民日日报》等报刊上大造声势。《江苏》疾呼:“沈荩者,非吾汉族中一分子乎?而竟为满政府所杀,而竟毙于满政府惨毒之杖下……此实吾国民生命死活之问题,非可以漠然而置诸不问者也。”《汉声》怒号:“犬羊贱族,敢将我汉人惨杀乃尔,我中国之稍有同胞观念者,能不摩拳擦掌,以报此仇哉!”

这些文章激起民众的极大愤慨,正如章士钊所言:“自荩死后,而满洲政府之丑状尽形呈露,大激动国民之脑筋……几致全国之舆论为之一转,即著名顽固之徒,亦勃然而生仇满之念。”

沈荩案之后,又发生了《苏报》案、《大江报》等一系列与言论自由有关的案例,让清政府开始反省僵化的舆论钳制政策,并最终促成相关法律的出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