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有哪些歷史遺址?

人手一拾


哈爾濱的歷史遺址中,各國領事館是其中一大特色。先介紹考證一下: 俄羅斯領事館(含俄國、蘇聯)開放時間:俄國領事館:1907 年1 月14 日~1920年9 月蘇聯領事館:1924 年7 月29 日~1962年9 月建築風格:新藝術運動風格(紅軍街龍門大廈、哈工大博物館);巴洛克建築風格(吉林街52 號);俄羅斯建築風格(耀景街22 號)館址:最初為中東鐵路局樓內,後遷至吉林街18 號,紅軍街85 號,聯發街57 號(今公司街59 號);耀景街22 號。現用途:紅軍街處現作為商用為龍門貴賓樓;公司街處現為哈工大博物館;耀景街處現已由市公安局掛牌,作為俄羅斯駐哈爾濱領事館使用保存情況:外觀良好領事:畢夫留巴(俄國首任)、波波夫(俄國最後一任);維席連柯(蘇聯最後一任)備註: 吉林街52 號也曾作為蘇聯領事館(1924~1927 年), 後為捷克領事館, 相關資料詳見捷克領事館。


美國領事館開放時間:1907 年1 月21 日~1941 年建築風格:文藝復興建築風格館址:南崗區買賣街(今果戈裡大街,目前已拆),後遷至南崗區大直街102 號(今東大直街289 號)293~297 號現用途:商用(華美金店)保存情況:外觀良好領事:費士爾福列德(首任)、顧臨、梅諾德、詹金斯、漢森、柯威樂、路易蓋爾來(最後一任)等。

比利時領事館開放時間:1913 年~1942 年【注】開館時間有不同記載,分別為:1913年(《哈爾濱外事志》);1925 年(《哈爾濱歷史編年》)、《道里區志》;1911 年《南崗區志》。館址:道里區商鋪街(今花圃街),後遷至道里區西三道街,又遷至南崗區郵政街22 號領事:於斯特(首任)、蓋·維多爾德、愛爾涅斯多夫、德格宣、烏愛諾(最後一任)等。


李三萬的三萬裡


看到這個問題,心裡極其沉重,因為想到一個殺人魔窟,哈爾濱侵華日軍第731部隊遺址。

1940年至1945年在731部隊裡被囚禁著這樣一批受害者,他們被等著注入病毒、活體解剖被像小白鼠一樣進行細菌實驗,被囚禁大多數是中國人,還有一部分是蒙古人、蘇聯人、朝鮮人,多達3000餘人,他們無一生還。 直至今日在東北三省的土地上仍然埋藏著很多放射性器具。

日本作家森村誠《魔鬼的樂園》一書,用史實揭露了二戰期間日本731部隊在哈爾濱,用活人做細菌實驗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書中是這樣描述細菌實驗的:731部隊看守部有兩個監牢“七棟”“八棟”分別囚禁男性和女性受害者,這些建築牆體是用鋼筋水泥加厚建造的,建築呈口型,異常堅固,被囚禁的人根本逃不出去。這些被實驗的受害者們日軍用代號“馬路大”取代他們的名字,“馬路大”原意是剝了皮的樹。實驗項目有:

乾燥實驗(將人捆在密封的實驗室,活活烤死)、飢餓實驗(不給人吃飯,只給水喝,觀察可以活多久)、乾渴實驗(只給人面包吃,不給水喝,一直讓人吃到吐血)、氣壓實驗(將人密封在實驗室並抽出室內空氣,讓人痛苦的撕扯自己身體,直到裡面的人眼球從眼眶迸出,體內內臟炸裂)、冷凍實驗(將受害人衣物脫光並暴露在冬天室外,或者將其深入液氮,澆熱水,敲打,讓人骨肉分離)、活人解剖( 將人固定在某處,在不同距離的地方,引爆手榴彈,觀察殺傷力),這種殘忍的手段同樣也用到了嬰兒的身上,日軍曾抓到北京大學一個教授的女兒,強迫她跟一個感染梅毒的男性受害者性交。女子生下嬰兒後,日軍將嬰兒活體解剖並把血抽乾,將動物的血輸入體內。

《魔鬼的樂園》書中描述的這些罪行,基本可以在731部隊遺址中證實。731部隊遺址分為罪證陳列館和罪證遺址兩大部分,保存較完整的遺址有23處。陳列館裡有很詳細的證言資料,罪證實物70餘件,照片160餘幅,這些都是原件複印或原件仿製。在這片遺址裡你還可以看到殘酷的刑具,實驗場景塑像、焚化爐、細菌實驗室、病毒實驗室、凍傷實驗室、特設監獄等。在本部大樓走廊兩側的牆上,有三千多個人的名字,他們都是細菌實驗受害者。為毀滅這場罪行證據,731部隊敗逃時他們不僅炸燬了這裡的大部分建築並放出帶有鼠疫菌的老鼠,導致1946年哈爾濱平房地區爆發大規模鼠疫,好多人死於這場鼠疫。


歷史不能忘記,如果去哈爾濱請去731部隊遺址看看吧!


春笑


哈爾濱作為一個近代興起的城市,在興起緣由有些類似上海,都是因大量的外籍人士,以及便利的交通,作為一個東西方交流的口岸城市,但又有自身獨特的風情。

哈爾濱在民國年間作為一個國際性商埠城市,大量的西方人士在此定居,留下了大量西式建築。

中東鐵路橋

這是哈爾濱近代早期的建築,在這座大橋及中東鐵路建立完成之後,英、日、法、美、意等16個工業國家,在哈爾濱設立領事館,數百家家國際商社,大量西方人士進入哈爾濱。

而當時哈爾濱人口並不多,僅有30多萬,而外籍人士就有十來萬,基本上2箇中就有1 個人是老外。

然後西方人一向重視宗教信仰,走到哪,教堂就修到哪。然後就修出了哈爾濱地標性歷史建築。

聖.索菲亞教堂

後來有相當一部分猶太人也到了哈爾濱,修建了猶太老會堂,在那個年代是哈爾濱最大、也是中國最大的猶太總教堂。現為哈爾濱老會堂音樂廳,是欣賞高雅音樂的好去處。

哈爾濱中央大街

中央大街是當時國內第一條步行商業街,最初建設時間要到1898年,最早不過是一條運送建設鐵路材料的普通道路,20世紀20年代由一位俄國工程師設計監工,他為這條大街鋪上了花崗岩方石,這位設計師酷愛俄國小麵包,因而把它精巧光亮。

731部隊遺址

日本軍部曾以石井部隊、東鄉部隊、關東軍防疫給水部的名義:從事人體實驗、動物實驗、生化武器研究生產等戰爭犯罪活動。1936年開始在哈爾濱平房建立細菌武器研究生產基地。

這一段罪惡的歷史,始作俑者卻百般逃避。日軍在這裡做著慘無人道的凍傷、鼠疫等各類實驗。其中最讓人感到無力恐怖的實驗,是一名731軍官說的話,“人凍傷之後,最快的治癒方法就是在37攝氏度的溫水下浸泡,直到消退為止。”

以上


木劍溫不勝


1904年2月,一座用石頭砌成的建築在哈爾濱的秦家崗(今南崗區)落成,這座具有新藝術建築風格的雄偉建築,就是被稱為 “大石頭房子” 的中東鐵路管理局的辦公樓,現為哈爾濱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原哈爾濱鐵路局)的機關辦公樓。 經歷百年的風雨滄桑,“大石頭房子”雖然幾換門庭,但仍然還是那樣的雄偉壯觀。“大石頭房子”不僅記錄了哈爾濱這座城市榮辱興衰的歷史,同時也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 今天,當你走近它,就如同翻閱一部厚重的史書。



“大石頭房子”設計獨特,它的設計方案曾獲得當年俄國聖彼得堡建築競賽的頭等獎,建築師是中東鐵路局的技師得尼索夫。這座建築由主樓、中樓和後樓等7個部分組成,呈“Ⅲ”字形,外形舒展對稱。這座建築總長為183米,寬85米,高21米,牆體最厚處達1.35米,總建築面積為23301平方米。1986年,“大石頭房子”被哈爾濱市確定為一級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工藝 堪稱一絕。



“大石頭房子”已成為中國近現代建築史上的經典之作。這座建築的整體牆面採用橄欖綠色和茶褐色沉積岩石,牆基採用厚實的花崗岩,配有流暢的直線體塊牆角,整個建築不僅簡捷和富有雕塑感,而且外表極具韻律感。 傳說當年在大樓施工時,工人們先在地上鋪上沙子,然後將石塊一面打平,放在沙子上排列好,編上號碼,然後再按順序將石塊貼到牆上,平整嚴實後再灌上灰漿,如此能保證整個牆體嚴密合縫。 “哈市三垛” 蜚聲中外 “大石頭房子”是早期哈爾濱所有行政辦公建築中,規模最大、建築水平最高的,它與當時的聖尼古拉教堂(俗稱“喇嘛臺”,通體木製建築)、聖索菲亞教堂(通體磨磚砌築)一道被譽為哈爾濱的“三大垛”,既石頭垛、木頭垛、磚垛,“哈市三垛”蜚聲中外。



材料之謎 難以破解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大石頭房子”已經出現風化跡象,由於找不到原先建樓時所用石料的產地,大樓的主人———哈爾濱鐵路局四處尋求修復辦法。他們曾派人到北京、天津、上海的一些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尋求研製與“大石頭房子”所用石料相似的石材,結果沒有成功。 2002年,有關部門決定對“大石頭房子”進行大修,需要與原先所用石料相同的原料。有人說這種石料產於賓縣。於是,有關部門派人去賓縣尋找,但是沒有找到。還有人說建“大石頭房子”所用石料取自位於松花江下游的老頭山的山頂上。然而,現在這座山上的石頭都已被採光,此傳說是否屬實還有待考證……。



軼聞:這座大石頭房子曾經連續發生5起火災,現有這座是1906年重建的。因為1905年11月27日、12月11日、12月25日、1906年1月1日、1月8日,大石頭房子被大火連續燒了5次,燒燬了四分之三。調查機關認為大火是人為所致,確係“按計劃和有組織進行的事件”,但誰放的火,始終查無結果。大石頭房子5次大火起碼有3次與工人罷工相關,當時中東鐵路管理局局長霍爾瓦特百思不得其解,至今是個謎。大石頭房子曾經歷了清末時期,民國時期,日偽時期。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佔領了東北全境。蘇、日、“滿”三方就中東鐵路出賣問題會談,原中東鐵路管理局蘇方局長魯德義辦完移交手續,走出大石頭房子。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長鐵路管理局移交給新成立的哈爾濱鐵路管理局,從此中國長春鐵路(原中東鐵路)真正回到中國人民手中。



後花園那對銅像,是互相握手的中蘇鐵路員工塑像,1953年用全銅鑄造的。開始是立在主樓前毛主席像的位置,文化大革命前後,中蘇關係緊張時被推倒,幾經輾轉被放在一個段的地下室裡,2000年後被鐵路局的有識之士找出來重新立在鐵路局後院。有前輩當年觸摸著它,後來寫過一篇文章《銅塑的站立》。



這座新藝術運動風格的建築形體宏偉,新穎簡潔,威儀端莊。建築分主樓、配樓、前樓、中樓、後樓幾部分,由七個過街拱門洞聯結而成,互不干擾,相對獨立,可謂匠心獨到。建築牆體圖案變化處,飾以縱橫交錯的隅石,產生了較強的穩定感;飄逸生動的門窗、精緻簡潔的陽臺、曲線的金屬裝飾都顯示出新藝術運動建築的藝術魅力。“大石頭房子”歷史悠久,歷經風雨滄桑,仍別具風格,完好無損,是哈爾濱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



oO吉祥如意Oo


哈爾濱的歷史遺蹟太多了,簡直是數不勝數。單就是歷史建築,就夠羅列幾大篇了,此外還有很多革命遺址、工廠舊址、歷史古蹟等,分類眾多,不勝枚舉。分佈地域也廣,九區七縣,幾乎都能找得到歷史遺蹟,其中南崗區、道里區、道外區、香坊區的集中區域,似乎走一段路就能見到一處。大致每個區舉個有代表性的例子吧。

道里區的聖.索菲亞教堂

道里的歷史遺蹟在中央大街、尚志大街一帶隨處可見,但仍忍不住又把索菲亞列舉出來,因為這座歷史建築保存完整,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聖.索菲亞教堂,遠東地區最大的東正教堂,拜占庭式建築風格,哈爾濱最具代表性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春夏,桃花半開,綠意掩映,白鴿圍繞教堂飛來飛去;天高氣爽的秋季,藍天白雲之下更是莊嚴;冬季,漫天飄雪洋洋灑灑覆蓋在穹頂,假如你現在來看,教堂愈加聖潔美麗。

道外區的道臺府

道臺府即哈爾濱關道,在道外區北十八道街和北十九道街之間,又名濱江關道衙門,也曾叫過“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備道”,現在都叫道臺府了,掛的牌子還有個名兒是“哈爾濱市關道遺址文化公園”。道臺府建成時是1907年,這在當時可是哈爾濱最高級別的行政機構。

進入道臺府之前,會看到有東西兩個相對著的角門,東角門叫入門、喜門,所以進道臺府走此門,為東進;西角門叫鬼門、絕門,所以只出不進,為西出。

南崗區的文廟

文廟就是孔廟了,老人們也叫夫子廟,位於哈軍工院內。始建於1926年,中國清官式,對比式建築風格,是東北地區保存相對完整的、也是規模最大的孔廟。

香坊區的慈雲觀

慈雲觀有好幾處,據說綏化也有一處。哈爾濱的慈雲觀在香坊安阜小區附近,又叫正善宮,屬於全真派。晚清時,在1900年由一位孫姓道士修建,木質結構,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它的修建標誌著道教開始傳入哈爾濱,那可以認為,它是哈爾濱最早的,第一座道觀。

松北區的張作霖兵營舊址

東北督軍張作霖的兵營遺址在松北區松浦鎮普寧醫院院內,1927年建造,現在成為普寧醫院傳染科肺病病房。進入普寧醫院一直向裡面走好遠,才到最裡面的這座建築跟前,也只能在鐵柵欄門外看一眼了。

平房區的侵華日軍第731部隊遺址

731遺址,入口處的建築就無比沉重,壓抑。在參觀過程中見到銀色的毒氣球,見到地下瓦斯儲藏室舊址,見到毒氣實驗室舊址,見到動力班鍋爐房遺址,見到地下蓄水庫遺址,見到凍傷實驗室......雖然不忍想象當時的情景,但是這一段歷史我們必須瞭解,牢記。

呼蘭區的石公祠

民國十六年即1927年,繼任的綏海鎮守使為其已故兄長石得山將軍修建。石公祠建築極具特色,在很多地方體現了中西合璧的理念。在石公祠附近還有一奇特之處:一座磚混結構的中式牌坊,是用磚沙面水泥構成的,居然無一木一釘。

阿城區的金代都城牆遺址

當時的皇城層疊,壯觀,現在一馬平川鋪滿金黃色的葉毯,白雪已覆蓋。

雙城區的古門樓承旭門

清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時,雙城堡總管是雙福監督,他重修雙城堡城牆時,又建了四座門樓:東西南北分別是承旭門、承恩門、永和門、永治門。後經百餘年風雨滄桑,現在僅存東門承旭門了。


冰城馨子旅遊


哈西西城紅場。西城紅場本身是一個巨大的原廠房,有一部分開發完了。但我不是很喜歡已經被紅博開發完的商業區。我覺得對於一個老工業區來說,利用廢廠做藝術展覽比開發成商場更合適。當然了,以哈爾濱的現狀,除了搞成商場也沒什麼其它業務能佔用這麼大一片地。理想情況是搞個老工業時代+蒸氣朋克+近未來的核心區,周邊配上藝術展漫展區,再把隔壁的六九聯中變成芳草地學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