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說話,大人請不要插嘴!

小孩說話,大人請不要插嘴!

情景一:媽媽帶著4歲的寶寶走在路上,突然迎面走來一個熟人,媽媽對孩子說:“快叫阿姨好。”阿姨熱情回應:“哎呀,寶寶真可愛,你幾歲啦?”還沒等寶寶開口,媽媽就脫口而出:“哎呀,已經四歲啦,時間真快。”

情景二:火車上,媽媽正專心致志地刷著手機,孩子在一旁邊吃八寶粥,邊看Pad上的動畫片,一會兒,孩子指著屏幕問:“媽媽,媽媽,這個小星星為什麼,為什麼……”還沒等孩子想出恰當的詞語表達疑問,媽媽便不耐煩地說:“哎呀,你快吃你的飯吧!”

對於上面的兩位媽媽,我很想替寶寶們說:“小孩說話,大人請不要插嘴!”

第一位孩子的內心戲是這樣的:媽媽,別人問我問題呢,你幹嘛不給我回答的機會?

第二位孩子的內心戲:難道手機上的八卦新聞比聽我說話更重要嗎?寶寶很生氣。

小孩說話,大人請不要插嘴!

在成人的交往中,我們都知道不打斷別人說話,認真傾聽是禮貌和尊重的表現,體現的是一種修養。在別人說話時總是不停打斷的人,一定是不受歡迎的。那麼,面對孩子,為什麼很多家長就做不到耐心傾聽,總是打斷孩子的說話,甚至搶走孩子說話的機會呢?

究其原因,其實是家長沒有真正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所以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尊重。然而,事實上,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也有豐盈的內心,也有思考,也有好奇,有想象,更有長大的訴求和被肯定的期待。不善於聽孩子說話的家長,失去了瞭解孩子內心的機會,失去了培養孩子能力的機會,失去了對孩子的成長表示肯定加以鼓勵的機會,也失去了為讓孩子未來願意與家長深度交流打基礎的機會。

讓孩子說話,是對他成長的肯定

發展心理學表明,人的一生中有兩個明顯的逆反期,其中一個大家肯定都知道,就是十幾歲時的青春期,而還有一個逆反期則是在3—4歲,這是人生的第一個逆反期,這一階段,孩子的心理需求在於:要實現自我價值感,希望父母和親近的人接納自己“我長大了”並“很能幹”的“現實”。這也就是為什麼總有4歲左右的寶寶喜歡在進電梯時,迫不及待墊著腳尖搶著按電梯的原因,他們想通過這種方式證明:你看,我可以按電梯了,我長大了,我很棒。

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必須要充分考慮孩子的這一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當別人問孩子問題時,讓他們自己回答,可能有些內斂的孩子,面對不熟悉的人,想回答又不敢,這時候要鼓勵他們自己回答問題,與他人對話。孩子表達看法時,要耐心傾聽,並予以回應。以這種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表示肯定,滿足他們成長特殊階段的心理需求,孩子也會越來越自信。

讓孩子說話,是瞭解他的最好方式

孩子雖然小,但是他們的內心也許比大人還要豐富,而聽孩子說話,大概是瞭解他們內心世界的最好的方式,相信,只要你願意去聽,孩子會讓你詫異。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寫到,有一次,她離開兩歲半的兒子六個多小時,回來後,問孩子:“媽媽不在的時候,你做了什麼?”原本以為,孩子會說吃飯,玩汽車之類的,沒想到兩歲半的小孩平靜地回答:“我想事情。”媽媽差點笑出聲,但是依然很尊重地忍住笑,問:“你想什麼事情?”孩子莊重地回答:“我想,沒有媽媽,怎麼辦。”

孩子的內心遠比我們想象的豐盈,在那裡有你不曾想到的奇幻的想象,細膩的情感,引人深思的疑問,怎會不值得我們這些大人探索呢?

小孩說話,大人請不要插嘴!

讓孩子說話,培養表達與社交能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紀錄片《人生七年》中的三位高富帥小兄弟,14歲就可以邏輯清晰的討論“應該設置法庭判定工人工資提升要求,禁止工人罷工”的社會議題,這一定和從小的培養密不可分,我猜想他們的家庭氛圍一定是民主開放的,孩子可以自由表達,將自己的思想整理成適合的語言,並從其他家庭成員的反饋互動中不斷提升,同時也獲得交流的樂趣,讓他們愛上與人溝通和交流思想。

讓孩子說話,讓他愛上與父母深度交流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長大了,就不再願意和父母交流了,那麼請回憶一下,在他們小時候,你又是否和幼小的孩子進行過深度交流呢?大人們總是喜歡站在居高臨下的位置,彷彿一部會發聲的百科全書,如《大話西遊》中的唐僧一樣,全然不顧對方的感受,彷彿我們說出來的事情孩子就一定能聽懂、吸收並付諸實踐。但現實正好相反,正常的孩子都會厭倦甚至厭惡父母不休止的說教,又怎能願意與父母交流呢?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意識越強,就更加不願意了。所以,從小就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願意聽你的想法,並很樂意與你交流。

小孩說話,大人請不要插嘴!

對孩子,請耐心一點,

花點時間等他們在有限的詞庫中搜索到合適的詞語並說出來;

對孩子,請尊重一點,

讓他們回答自己該回答的問題,讓他們說想說的話;

對孩子,請好奇一點,

這個小不點的內心裡有些什麼呢,你怎麼能確定你都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