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说话,大人请不要插嘴!

小孩说话,大人请不要插嘴!

情景一:妈妈带着4岁的宝宝走在路上,突然迎面走来一个熟人,妈妈对孩子说:“快叫阿姨好。”阿姨热情回应:“哎呀,宝宝真可爱,你几岁啦?”还没等宝宝开口,妈妈就脱口而出:“哎呀,已经四岁啦,时间真快。”

情景二:火车上,妈妈正专心致志地刷着手机,孩子在一旁边吃八宝粥,边看Pad上的动画片,一会儿,孩子指着屏幕问:“妈妈,妈妈,这个小星星为什么,为什么……”还没等孩子想出恰当的词语表达疑问,妈妈便不耐烦地说:“哎呀,你快吃你的饭吧!”

对于上面的两位妈妈,我很想替宝宝们说:“小孩说话,大人请不要插嘴!”

第一位孩子的内心戏是这样的:妈妈,别人问我问题呢,你干嘛不给我回答的机会?

第二位孩子的内心戏:难道手机上的八卦新闻比听我说话更重要吗?宝宝很生气。

小孩说话,大人请不要插嘴!

在成人的交往中,我们都知道不打断别人说话,认真倾听是礼貌和尊重的表现,体现的是一种修养。在别人说话时总是不停打断的人,一定是不受欢迎的。那么,面对孩子,为什么很多家长就做不到耐心倾听,总是打断孩子的说话,甚至抢走孩子说话的机会呢?

究其原因,其实是家长没有真正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所以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尊重。然而,事实上,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有丰盈的内心,也有思考,也有好奇,有想象,更有长大的诉求和被肯定的期待。不善于听孩子说话的家长,失去了了解孩子内心的机会,失去了培养孩子能力的机会,失去了对孩子的成长表示肯定加以鼓励的机会,也失去了为让孩子未来愿意与家长深度交流打基础的机会。

让孩子说话,是对他成长的肯定

发展心理学表明,人的一生中有两个明显的逆反期,其中一个大家肯定都知道,就是十几岁时的青春期,而还有一个逆反期则是在3—4岁,这是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在于:要实现自我价值感,希望父母和亲近的人接纳自己“我长大了”并“很能干”的“现实”。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有4岁左右的宝宝喜欢在进电梯时,迫不及待垫着脚尖抢着按电梯的原因,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你看,我可以按电梯了,我长大了,我很棒。

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必须要充分考虑孩子的这一心理需求,尊重孩子,当别人问孩子问题时,让他们自己回答,可能有些内敛的孩子,面对不熟悉的人,想回答又不敢,这时候要鼓励他们自己回答问题,与他人对话。孩子表达看法时,要耐心倾听,并予以回应。以这种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表示肯定,满足他们成长特殊阶段的心理需求,孩子也会越来越自信。

让孩子说话,是了解他的最好方式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们的内心也许比大人还要丰富,而听孩子说话,大概是了解他们内心世界的最好的方式,相信,只要你愿意去听,孩子会让你诧异。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到,有一次,她离开两岁半的儿子六个多小时,回来后,问孩子:“妈妈不在的时候,你做了什么?”原本以为,孩子会说吃饭,玩汽车之类的,没想到两岁半的小孩平静地回答:“我想事情。”妈妈差点笑出声,但是依然很尊重地忍住笑,问:“你想什么事情?”孩子庄重地回答:“我想,没有妈妈,怎么办。”

孩子的内心远比我们想象的丰盈,在那里有你不曾想到的奇幻的想象,细腻的情感,引人深思的疑问,怎会不值得我们这些大人探索呢?

小孩说话,大人请不要插嘴!

让孩子说话,培养表达与社交能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纪录片《人生七年》中的三位高富帅小兄弟,14岁就可以逻辑清晰的讨论“应该设置法庭判定工人工资提升要求,禁止工人罢工”的社会议题,这一定和从小的培养密不可分,我猜想他们的家庭氛围一定是民主开放的,孩子可以自由表达,将自己的思想整理成适合的语言,并从其他家庭成员的反馈互动中不断提升,同时也获得交流的乐趣,让他们爱上与人沟通和交流思想。

让孩子说话,让他爱上与父母深度交流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长大了,就不再愿意和父母交流了,那么请回忆一下,在他们小时候,你又是否和幼小的孩子进行过深度交流呢?大人们总是喜欢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仿佛一部会发声的百科全书,如《大话西游》中的唐僧一样,全然不顾对方的感受,仿佛我们说出来的事情孩子就一定能听懂、吸收并付诸实践。但现实正好相反,正常的孩子都会厌倦甚至厌恶父母不休止的说教,又怎能愿意与父母交流呢?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越强,就更加不愿意了。所以,从小就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愿意听你的想法,并很乐意与你交流。

小孩说话,大人请不要插嘴!

对孩子,请耐心一点,

花点时间等他们在有限的词库中搜索到合适的词语并说出来;

对孩子,请尊重一点,

让他们回答自己该回答的问题,让他们说想说的话;

对孩子,请好奇一点,

这个小不点的内心里有些什么呢,你怎么能确定你都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