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熊孩子

“他只是个孩子啊”,孩子素来都被称为天使,祖国的花朵、未来等等 ,天真烂漫,近乎一切美好的词都可以来形容孩子。

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流行开“熊孩子”一词,熊孩子,在北方方言里原本泛指讨人嫌的顽童,但在近年层出不穷的网络段子中,被苦大仇深的网友们进一步界定为不守规矩、难以管教的孩子,他们破坏公共秩序并入侵你的私人领地,“他会删掉你的存档,摔坏你的模型,划烂你的屏幕,甚至还死乞白赖地要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

可怜的熊孩子

100个熊孩子可能有1000种熊法,社会新闻层出不穷:有的偷开公交车,撞歪工棚,吓坏了熟睡中的工人;有的拧开消防栓,水淹5个小区15部电梯……比起来,“刮花300万豪车”都算最没创意的。

可怜的熊孩子

熊孩子,听起来萌,现实中却叫人头疼。熊孩子现象的背后,是一个个教育失败的家庭和管理失序的学校。

爱可以培养孩子的“能”,过多溺爱可能惯出孩子的“熊”。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如今一些熊孩子的家庭地位甚于上帝,要有糖便有糖,要有钱便有钱,权利被无限放大,孩子当得像老子,老子当得像孙子。

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几个熊大人;孩子行为的熊,都能在大人身上找到根源。没有人不会犯错,但熊孩子最可气的是,犯错之后永远不用负责任;熊父母不但没教会孩子责任,甚至推卸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

可怜的熊孩子

你一定听过这些熊家长语录:“等你有了孩子就知道了”、“孩子还小不懂事”、“他还是个孩子啊”、“你一个大人跟小孩计较什么”……他们懒得去想,对事实的认知以及是非对错,与有无孩子何干?没有人天生懂事,正因为孩子还小,才需要大人担当起规则制定者甚至“惩罚者”的角色——惩罚当然不等于体罚,惩罚的意义在于帮助孩子认识哪些行为在哪些环境下是不合适的。

可怜的熊孩子

疏于管教的熊孩子,在网络热文里,他们的命运除了被“痛打”,还有另一种走向:一个熊孩子拿水往亲戚家的钢琴琴键上倒,孩子爹妈以“哎呀,小孩子不懂事”推脱,还反说“好心帮忙洗琴”。亲戚不好发火,于是笑眯眯夸熊孩子干得好——后来熊孩子继续努力,成功的在商场用可乐“洗”了一架价值60多万的进口钢琴,熊父母被索赔19.8万折旧费。

在厌恶熊孩子的读者那里,这个故事的结局比“痛打熊孩子”还要“大快人心”。有人“神评论”:对熊孩子最好的教训方式是赞美和鼓励,这样他一定挺不过18岁……

这样的结果,远远比孩子被打骂更残酷。负责的家长会在外界惩罚降临前树立孩子的是非观念,不负责的熊家长,却只会索求别人的包容和退让。

熊孩子现象的背后,是一个个教育失败的家庭和管理失序的学校。“作为中国人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成功。”

有毒的成功学渗透了校园,打着“德智体美劳”旗号,却习惯用苦大仇深的方式,灌输着出人头地的理念,这类偏重自我实现的教育,只强调了“自己”而忽略了“他人”。传统的学校管理有时候简单粗暴,标准化的大生产模式通常会削掉所有棱角,从校服到发型,从外表到心灵,把每个成品都磨得平整,否则就会成为另类。

这样的校园生活,恐怕连乖孩子也很难真正快乐,那些成绩不好还调皮捣蛋的熊孩子,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希望,无法得到平等和尊重的对待,就这样被放逐了。

熊孩子很容易被孤立,从而变得原来越熊。

每一个熊孩子的养成,既有个体原因,也受到环境的综合影响,他们是麻烦的制造者,也是浮躁和戾气社会的受害者。

通往成人世界的道路危机四伏,也许今天某个熊孩子会成为未来的爱迪生,也许大多数曾经调皮捣蛋的熊孩子终会安全成长,成为大千世界的普通人;但也许会有一些孩子,错失了被治愈机会,在可恨可悲的“熊”路上一路狂奔,而他们原本生来无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