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火箭技術先進嗎,你怎麼看?

杜達特洛夫斯基


圖為日本H-2A運載火箭的廠房


日本的航天計劃比我們想象的要早很多,早在1955年就已經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公關,60年代隨著日本仿製美國一系列導彈,在火箭領域突飛猛進。要知道,日本發射衛星的的時間比中國還早了兩個多月,一個是70年2月份一個是70年4月份。


圖為日本H-2B運載火箭


日本的火箭技術還是比較強的,最新的H-2B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載荷達到了19噸,除了長征5號外,基本上領先中國其他火箭,並且日本很早就研發出了112噸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


但是這裡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在火箭方面的技術嚴重依賴外援,而中國的火箭技術是在全面封鎖的情況下獨立研製的。從單一技術條件來說日本的H-2B是先進的,但是放到大環境裡面就不夠看了。因為日本沒有實力去弄一整套火箭系統。航天工業方面與一些航天大國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圖為體積小巧的全固體發射藥輕型運載火箭“艾普斯龍”


其實日本的火箭技術我們不用擔心,不管怎麼樣,其發射準備週期長,而且屬於民用產品。真正讓人戒備的是其“艾普斯龍”運載火箭。該型火箭的長度為24.4米,直徑2.6米,質量91噸。最關鍵一點是其採用了全固體發射藥技術,準備週期只有數天或者是數小時,這是什麼概念?其實這就是彈道導彈技術,日本鬼子一直想方設法儲備相關技術,看來還是帝國之心不死啊。

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各位讀者大大點波訂閱關注吖~


軍情解析


1955年3月12日,被稱為“日本火箭之父”的系川英夫,領導東京大學生產技術研究所下設的航空技術研究班研製了一枚長23釐米、直徑1.8釐米、重202克的“鉛筆”微型火箭。由此作為開端,日本自朝鮮戰爭爆發後,被允許製造飛行器以來,日本正式開啟了國產火箭的時代。

1958年, 日本成功發射符合高空物理觀測標準的K-6型探空火箭(發射高度60千米),成為與美國、前蘇聯、英國並列的最先具有獨立研製和發射探空火箭能力的國家。

1967年,日本和美國發表“關於探討兩國合作開發太空可能性”的共同聲明,表示日本要從美國引進運載火箭技術,隨後日本開始引進美國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的“德爾塔”液體燃料運載火箭技術,開始以此為藍本研發國產的N系列大型液體燃料運載火箭。

1970年2月11日,日本使用國產L-4S型固體燃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大隅”號,成為太空國家。

1977年,日本利用N-1型液體燃料運載火箭將試驗衛星“菊花-2”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3個掌握同步軌道衛星發射技術的國家。

1981年初,日本宇宙事業開發團(NASDA)開始研製H-1系列運載火箭;1986年,H-1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紫陽花”測地衛星和“富士”衛星(H-1型運載火箭的第二級採用液氫液氧LE-5發動機,實現了世界上第一次二次點火啟動);1992年,H-1-9型運載火箭完成最後一次發射任務,宣告退役。

1984年,日本開始研製全面國產化的H-2系列運載火箭,並在1994年取得發射成功。H-2系列運載火箭是世界上第一型兩級都採用液氫液氧發動機的運載火箭,其技術水平與當時的歐洲“阿麗亞娜-3”型運載火箭、美國“大力神-3”型運載火箭、俄羅斯“質子-M”型運載火箭等並駕齊驅。

2001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將宇宙科學研究所、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宇宙開發事業團合併,成立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此後,日本先後研製成功H-2A型和H-2B型運載火箭,其中的H-2A型運載火箭引入了“通用化、模塊化、標準化”概念,使得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H-2B型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發射能力達到了16.5噸,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達到8噸,進入世界一流水平。

目前,日本已經躋身世界太空強國行列,單以運載火箭技術而論,已經完成了從小型固體燃料運載火箭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推力液體燃料運載火箭的跨越。此外,日本運載火箭在總裝後的產品外觀極為精緻、機電設備外觀光潔、所有氣液體導管均十分清晰的標註出氣液體介質名稱和走向,電氣產品基本無多餘長度電纜捆紮現象等,得到了曾經參觀過種子島發射場總裝廠房的中國航天科技人員的稱讚,體現了日本在運載火箭製造過程中的精益管理水平。


虹攝庫爾斯克


日本的火箭技術你要看和誰比,如果和美國這樣的土豪玩家比,那就不用說了,一個SpaceX就可以秒的它渣都不剩,日本的火箭技術總體來說在要排在美俄中之後。

但日本的火箭技術也不乏亮點,比如現在經常被某些人討論的H-IIA運載火箭的LE-7A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最大真空推力112噸比衝442秒,雖然和美國變態的RS68比不了,甚至在國際上也要相對差一些,(毛子這種專攻高壓補燃的傢伙,在80年代也搞出了200噸級的液氫液氧RD-10120)但是肯定比我們50噸推力的YF-77強很多,在我們120噸級YF-100出來前,鬼子在這方面還是領先的。


圖注:鬼子著名的LE-7A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

當然啦,火箭發動機不止是液氫液氧一種,還有高壓補燃的液氧煤油發動機、採用多種固體推進劑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以及未來最有發展潛力的液氧甲烷發動機,在這些方面我們都是領先鬼子的,比如航天科技101所的60噸級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都已經試車了,鬼子現在還沒動靜,不出意外的話鬼子在這方面,應該還處09年我國西北某航天動力所對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的預研階段,按時間線來看的話鬼子應該是落後我們10年左右,不過這些在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眼裡是“看不見”的,他們只能看見現在比我們強的LE-7A。(攤手……)

而鬼子的火箭技術起步是很早的,早在1956年鬼子就制定了所謂的“五年造彈計劃”,整體規劃就是通過引進為基礎,以仿製加工為手段建立自己的“導彈工業體系”(導彈與火箭在原理上是不分家的),而在這方面美帝爸爸是提供了大力支持的,尤其是1963年美國同意日本三菱重工仿製美國“響尾蛇”空空導彈後,算是真正開啟了鬼子導彈工業的大門,而在1966年美國爸爸對日本送來的包括“麻雀”空空導彈、“霍克”地空導彈在內的四型仿製導彈“大禮包”,更是徹底讓鬼子導彈工業掌握了包括導彈總體設計、彈體加工、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制導控制系統研發等一系列關鍵技術。


圖注:鬼子早期仿製的“響尾蛇B”
(圖片中並不是鬼子仿製的型號AAM-1)

而在鬼子導彈工業初具規模後,鬼子自然順理成章的把目標瞄向了“運載火箭”。

而在當時其實還有個小故事,眾所周知我們是全世界第五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而在我們之前前蘇聯、美國以及法國都先後發射了自己的人造地球衛星,而鬼子為了搶在我們前面成為全世界第四,亞洲第一的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國,其實是用了一點小手段的;

鬼子在1970年2月11日04時25分01秒發射的L-4S運載火箭,在當時連最基本的導航設備都沒裝,是一枚多級的“無控”固體火箭,而它所發射的“大隅5”衛星更是僅有24公斤,並且L-4S發射後“大隅5”根本就沒進入預定軌道(近地點530公里,遠地點2900公里)而是跑到了遠地點5140公里,比預定軌道多“飄”出了2240公里。
圖注:其實發射失敗的“大隅5”


所以按今天的標準來說“大隅5”其實是發射失敗的,但不論失不失敗吧……畢竟鬼子把它送上天了,所以這個“亞洲第一”的位置就被鬼子給佔了。

所以我們兩個月後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45秒發射的“東方紅一號”(重173公斤,完美送去了近地點437.7公里,遠地點2057.6公里的預定軌道)就只能屈居第五了。

而鬼子火箭發展到今天,從技術來說還是重度依賴於美帝爸爸的,尤其是鬼子的大型複合材料構件的設計能力,(有時候“天真”自己也很奇怪,按理說鬼子這種複合材料製造能力極強的國家,為什麼複合材料的構件設計能力就那麼垃圾,上到飛機、火箭,下到潛艇、軍艦,大型複合材料構件都是美帝爸爸幫著設計的,而自己設計的東西事故率甚至可以和三哥比肩,這真是讓人無語了……)

但是我們也不能小瞧鬼子的運載火箭技術能力,尤其是“固體運載火箭”的技術能力,“天真”在以前的文章中(是文章哦,不是問答別翻錯了)曾經分析過鬼子的固體運載火箭技術,按“天真”當初的分析來看,鬼子是可以以現有技術造出“固體推進劑的彈道導彈的”,當然,實用化還有一定的難題,但是這不能不讓我們防範。
圖注:目前大家很多人都對鬼子的H2B很“關注”,但是在“天真”看來,真正值得我們大家警惕的應該是全長24.4米,直徑2.6米,重91噸採用固體推進劑,發射準備週期僅有6天的“艾普西隆”


所以“天真”一向的強烈建議都是;一旦我們與鬼子有衝突,就是要毫不猶豫的利用我們手中大量的常規彈道導彈,徹底毀滅鬼子所有的“宇航發射基地”與“火箭製造基地”,尤其是相關配件製造工廠,比如製造制導系統與圖像跟蹤系統的“東芝”、製造箭體的“三菱重工”總之就是一句話,不能鬼子一點死灰復燃的機會。


軍事小科普


借用體操術語,日本的火箭水平,“全能”方面位於美俄中之後,“單項”方面,H-2B有獨到之處,究其原因,有美國的技術支撐,更有其先進科技和強大的工業實力為襯托。與日對比,我國火箭的總體水平不低,航天領域也有驕人的成果,此係舉國之力而得,而日本基本是由三菱、東芝等公司為主導而完成的,這就是差距。令人欣喜的是,我們與日本的差距在縮小。日本火箭型號命名為H,英文Hope之意,它承載著日本的“希望”。我們則在“長征”路上闊步向前,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