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寧80後小伙兒癡迷戲曲 多年苦練成「金牌票友」

肅寧80後小夥兒痴迷戲曲 多年苦練成“金牌票友”

獲得“金牌票友”

戲曲是咱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瑰寶,但在人們的認識裡,好像“聽戲”只是老年人的“專利”,很少有年輕人跟戲曲沾邊兒。可對肅寧縣窩北鎮劉疃村的張曉慶來說,戲曲卻是他從小到大的“至愛”。他痴迷其中,從聽戲到唱戲,到與同道中人共同享受戲曲之美、傳播戲曲文化……這位“80後”從古老的戲曲藝術裡獲得了很多很多……去年,他還參加了省電視臺一個戲曲節目,憑著出色的表演,獲得了“金牌票友”的稱號。

父母是他的“啟蒙老師”

張曉慶痴迷戲曲,曾是村文藝宣傳隊骨幹的父母是他的啟蒙老師。父母愛唱戲,一個唱京劇,一個唱評劇,閒時在家唱,去地裡幹活兒的時候也唱。在這個氛圍下,張曉慶三四歲的時候就能唱“蘇三起解”,儘管吐字不清,卻也有板有眼。

上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教育系統有演出,學校要出節目,原先一般都是大合唱。為了出新,老師問有沒有同學還會別的節目,張曉慶說:“我會唱戲。”老師讓他試唱,他就當著全班同學唱了一段《甘露寺》:“勸千歲殺字休出口……”老師覺得他唱那幾句有點兒短,就找人借了一盤磁帶讓他聽著學。這盤磁帶是張曉慶第一次以學習的態度認真去聽一整齣戲,他邊聽邊記戲詞,才發現自己原來唱得很順口的戲詞有些竟是錯誤的。

就是這盤借來的磁帶,把張曉慶對戲曲的興趣提升到了痴迷的程度。

在學校仍舊痴迷戲曲

上了初中,學校很注重素質教育,而張曉慶是公認的才子,寫作、演講、辯論樣樣行,當然唱是強項,唱歌、唱戲都可以。其實那些流行歌曲他唱得也很好聽,只是他對戲曲更“情有獨鍾”。

再後來,錄音機、電視機都很普及了,張曉慶越來越喜歡傳統京劇。以前聽戲是聽旋律,聽得多了,十五六歲的張曉慶懂得了欣賞與分析,讓他最為驚歎的是戲曲能在很短的時間裡表述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戲曲的節奏感、信息量,以及飽滿的情緒變化,從唱腔、板式,到唱詞,都滿含情緒和故事,真的是千迴百轉,餘音繞樑。並且戲曲表演的動作很奇妙,一個動作、一句開場,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拿根馬鞭,看動作就知道這是騎馬;拿著一支櫓就是划船……戲曲表演真的是惟妙惟肖。”

考上中專後,張曉慶在學校依然是文藝活躍分子,當宣傳委員、主持人,參加各種聯歡,在“校園之聲”電臺當播音員。校園電臺辦公室裡有一箱磁帶,裡面有京劇,別人不喜歡,當廢品堆在那裡,他卻如獲至寶,每天抱著聽,聽著睡覺。

找到戲迷“根據地”

畢業後,戲曲依然是張曉慶的愛好。2005年他偶然看見一篇報道,說的是肅寧縣窩北京劇社的內容。他有了一種“終於找到組織”的感覺。

夏天休假回家,他猶豫著是不是去找這個戲迷“根據地”。中午睡覺實在睡不著,他獨自步行到窩北村,天氣正熱,街上也沒人可以問。倒是有個修車師傅說:“一定是‘老黑’,他是唱戲的,你去看看吧。”

他照著修車師傅的指引找去,看見院裡有個紅纓槍,“肯定是了”。

張曉慶在窩北京劇社正式開始學習程派青衣。畢竟沒有經過正規指點,一開始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光挨訓,老師說他氣力、發聲都不到位,一個“一霎時”的“霎”字,他硬是練了一個星期才被老師認可。在老師們的指點下,他的唱功飛速進步,每用心唱出一句,老師一喊“對了”,他心裡就別提多美了。

窩北京劇社的老師們把張曉慶領進了門,張曉慶也成了“臺柱子”。2005年,他還參加了央視戲曲頻道《過把癮》的節目錄制。

為熱愛而堅持

年輕人痴迷戲曲的不多見。上學的時候同學們就很驚訝,上班的時候在家裡練聲,鄰居也很驚訝,覺得挺稀奇的。也有朋友勸:“別老唱戲了,唱戲唱不出什麼來!”其實呢,張曉慶只是從心裡喜歡戲曲,他並沒有想著真能唱來什麼,只要是能唱,就很好了。

有反對的聲音,但更有支持。有父母、指點過他的老師,還有給他機會展示的那些舞臺;結婚後妻子也很支持,有這些就足夠了。如今在他的影響下,他11歲的兒子也會唱簡單的戲曲選段了。

獲得“金牌票友”

2017年,受母親的鼓勵,張曉慶報名參加省電視臺一檔戲曲節目。複賽時,張曉慶向觀眾展示了自己多年來學習的技藝,京、評、梆,他都唱得有滋有味,主持人送他一個雅稱“大能耐”。最終他演唱的評劇《劉伶醉酒》選段,獲得專業評委全票通過,順利進入決賽。

決賽時,必須“彩唱”。這對張曉慶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買行頭、學化妝、練髯口、練水袖、練臺步……張曉慶全力投入。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張曉慶通過不俗的表現,獲得了專業評委老師的好評,拿到了“金牌票友”的榮譽稱號。張曉慶說,這次比賽讓自己提高了不少,也圓了母親的一個夢。(來源:燕趙都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