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派藝術開宗立派的第一部標誌性作品《望江亭》久演不衰百看不厭

《望江亭》一名《切膾旦》,作者是元代著名戲劇大家關漢卿。這一劇目最早京劇是沒有的。上世紀50年代,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會同著名劇作家王雁等在觀看了川劇的《譚記兒》之後,改編並首演了京劇的《望江亭》,在故事情節上延續了關漢卿雜劇文本的主要內容,框架上分為:觀中相遇、二堂定計、亭上賺賊、公堂懲奸四個場次。由張君秋(飾譚記兒)、劉雪濤(飾白士中)、李四廣(飾楊衙內)、耿世華(飾老觀主)等合作演出,獲得了巨大成功,京劇旦角“張派”之名也隨之應運而生。此後曾以該劇作為加盟北京京劇團的一份“贈禮”。

張派藝術開宗立派的第一部標誌性作品《望江亭》久演不衰百看不厭

劇情大意為:學士李希顏英年早逝,夫人譚記兒少年寡居,常往清安觀走動。觀主白道姑將其說與自己的侄兒——新將上任的潭州太守白士中為妻。權貴楊衙內一直以來也覬覦譚記兒美色,於是從皇帝處騙得寶劍令牌,欲取白士中性命。譚記兒為保全其與丈夫性命,遂在中秋月夜假扮作漁婦智賺楊衙內,捍衛了自己的美好愛情和婚姻。這出戏情節線索簡練,發展脈絡清晰,故事結局歡喜圓滿,人物性情幽默詼諧。多層次多環節地以體諒、寬宥的心態構築故事發展思路,演繹世情世風,品評人物,是一出經典的具有喜劇意味的京劇作品。

張派藝術開宗立派的第一部標誌性作品《望江亭》久演不衰百看不厭

這出戏最大的亮點體現在唱腔音樂的設計上,新穎別緻,引人入勝,展示了京劇“張派”聲腔藝術的無限魅力。譚記兒第一次出場亮相,一段四平調“獨守空闈暗長嘆......”,就突破了京劇聲腔以往的規律而表現出新穎的感受,其中的“狂徒”二字,使用了一個老生常用的“嘎調”腔兒,表達了譚記兒面對楊衙內屢次騷擾的怨憤。接下來是一段二黃搖板轉慢板轉原板唱腔“蒙師父發惻隱把我憐念......”,搖板的處理瀟灑自然;慢板的力度逐漸加強,欲揚先抑,表現了譚記兒內心煩悶壓抑的情緒;到了原板段落則通過唱句唱腔的渲染,擻音、跳躍音的裝飾以及上挑行腔、大拖腔兒的使用,表現了譚記兒對於新的婚姻的迷茫和彷徨。

張派藝術開宗立派的第一部標誌性作品《望江亭》久演不衰百看不厭

白士中出來與譚記兒相會,道出求親之事,譚白二人單獨一敘,譚記兒驚訝之下卻怦然心動,則是通過一大段華麗舒展的西皮南梆子唱腔“只說是楊衙內又來攪亂......”,展現人物複雜的心理變化的。講求單雙句之間從句義到感情的一抑一揚的對比層次,含蓄中見波瀾,通過技巧和情緒感覺的綜合來表現情景渲染氣氛。這一段唱腔可謂特色鮮明,別具一格。從“過門兒”到整體行腔結合聲腔技巧的運用,絢麗多彩。把譚記兒此時對白士中憨直的取笑和女兒家對婚姻之事的羞澀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張派藝術開宗立派的第一部標誌性作品《望江亭》久演不衰百看不厭

譚記兒的第二次出場是在白士中面對冤屈一籌莫展之時,一段西皮二六“只見他一封書信握手裡......”,簡練地描繪出此時譚記兒人物的內心思維活動。一段西皮原板“定是你原配夫人把信寄......”,處理得俏麗多姿,輔助譚記兒的“激將法”試探白士中吐露實情,戲謔俏皮。一段西皮導板轉快板“字字行行看仔細......”,表現了譚記兒彷徨無奈而又強作鎮定的複雜內心。西皮散板“相公不必多憂慮......”,緩和柔順,堅定有力,意在寬宥安慰丈夫,也表現了譚記兒的從容不迫,充滿自信。當譚記兒見到楊衙內時,有一段西皮導板轉流水“見狂徒不由我怒滿胸懷......”,在通俗明瞭地烘托出亭外江邊空曠幽靜的同時,為具體情節的發展理出了線索。譚記兒變成了漁家女張二嫂,身份轉換很有特點,張君秋先生通過唸白的格調來表達。譚記兒念韻白,詩書女子、學士夫人的大方穩重清雅;張二嫂念京白,普通鄉村婦女的簡單樸實。張君秋先生的唸白特色是在承繼了王瑤卿先生藝術清脆利落的基礎上,融合自己嗓音的甜美潤澤與明媚,戲謔之中不失莊重。而最後請出“張二嫂”與楊衙內對質時的一段別有勁頭的西皮二六“見賊子不由我怒容滿面......”,則借鑑了小生演唱的氣勢,鏗鏘有力,節奏鮮明,又不失旦角的柔美之感。

張派藝術開宗立派的第一部標誌性作品《望江亭》久演不衰百看不厭

《望江亭》故事主題內涵設置中具有“寬恕”思維,譚記兒整體保持著善良的人格風貌,夫妻面對困境的到來互相寬慰的心意,對楊衙內的憤慨、指責與不屑,都定位了譚記兒始終是一個知書識禮、美貌與智慧並存的知性女人,而不是慷慨仗義、嫉惡如仇的女俠。從元雜劇到京劇,《望江亭》經過張君秋先生的加工演繹,不僅奠定了張派藝術的發展趨向,也留下了京劇旦角藝術史上一部久演不衰的經典之作,始終使人百看不厭,保持著鮮活的藝術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