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和張良誰厲害?你怎麼看?

羽評郡主


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以“成王敗寇”論,當然是張良厲害一些。但以實際作用論,范增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就以自己的看法稍作分析;

1、范增是在起義軍首領陳勝剛死,起義軍處於低潮的時候投奔起義軍的。當時項梁已經是起義軍的主力,正在“薛”地召開軍事會議,商量著怎樣扭轉頹勢。范增給他們分析了起義軍失敗的原因,分析了陳勝失敗是因為自己稱楚王。建議項梁尋找真正的楚國後代做為旗幟,以此號召天下人士的歸屬。此一戰略非常高明,果然所有的義軍、舊諸侯都陸續歸屬於項梁的屬下,結成了反秦的“統一戰線”!張良沒有向劉邦提出這樣的建設性戰略構想,眼界上顯然被范增比了下去,范增略勝一籌!

2、范增從劉邦的行為,就能分析出將來;劉邦不是一般的諸侯,將來跟項羽爭天下的必定是劉邦。而且,劉邦必定成事!所以,一力攛掇項羽殺劉邦。眼光何其獨到,老辣?而“鴻門宴”應該是張良勝了,但我覺得張良是勝在了運氣;因為,如果不是他和項伯有交情的話,還需要“鴻門宴”嗎?

3、張良輔佐韓王,好不容易奪了幾座城池,秦軍一反擊,轉眼就丟了。直到劉邦來了,又幫他奪了二十多城,才安定。可,劉邦入川后,張良始終無法令韓王復國,直到韓王被殺也沒有如願。這就證明;張良的“主動造勢”能力是比較差的,他輔佐弱者的成功率是很低的。而且,臨陣籌劃不如陳平,更沒有帶兵作戰之能。而范增曾經是僅次於項羽的“末將”,本身就可以成為一鎮諸侯,也證明範增本身是有指揮作戰能力的。臨陣對敵,范增略強於張良!

4、張良的計謀也都非常的蹩腳、非常的“小人”;攻打秦軍嶢關的時候,已經和別人結成同盟,卻利用別人毫無準備而突襲。另外,跟項羽簽訂了以鴻溝為界的“和約”後,趁著項羽退兵立馬就撕毀和約,攻人後背,實在是小人所為!如果當年蔣介石在改編紅軍後,趁著紅軍換裝的時候或是出征的時候,立馬發起全面攻擊,紅軍的結局會是怎樣?天下人會用怎樣的“口水”來噴蔣介石?國際上會怎樣說蔣介石?雖然打仗是“兵不厭詐”,可這樣的“詐”法還是太低級了吧?這才叫“天下之大不韙”!古人說:“一已為甚,其可再乎?”連被現代人扯淡汙衊為“流氓”的劉邦,都覺得張良這種做法不對,是勉強執行的。張良為達目的,已經是無所不用其極了!這隻能說;范增沒有張良的人品壞,所以不如他!

張良勝在投靠了一個言聽計從的好主子,而范增是選錯了主公,才會失敗的!如果項羽對范增能“言聽計從”,張良將無所施其技!所以,從真才實學看;我認為范增要略強於張良!


傲視蒼穹39


張良和范增都是秦末漢初的著名謀士,傑出的軍事家、戰略規劃家。范增助項羽成就霸王之業,張良幫劉邦奪取一統江山。如果要論二人誰厲害,只能說是各有千秋。但總體來說,張良的格局更大一些,范增輸在了心胸狹隘之上,這正好也是項羽的弱點。所以,范增選擇了項羽,就等於選擇了失敗。



一、論謀略,范增並不在張良之下。

范增的策略都是著眼於現實,講求實效,比較務實。比如,吸取陳勝吳廣自立為王導致兵敗的教訓,建議項羽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從而號召楚國民眾凝聚力量反抗暴秦。相比之下,張良要比范增有魄力,他採取截然相反的策略,他向劉邦主張不立六國之後為王。而是聯合英布、彭越等諸侯王,然後重用韓信,走一條獨立自主、風格迥異的路線。

二、論年齡,范增要比張良大了將近一倍。

一位行將就木的古稀之人和一個如日中天的青壯年鬥智鬥勇,難免能不從心。范增投奔項羽的時候已經到了古稀之年,完全是拼了一把老骨頭,決心把有生之年最後的熱血獻給反秦事業。范增雖然年歲大,但富有韜略,起初得到項羽仰望,對其言聽計從,並尊其為亞父。在范增的苦心經營下,楚霸王的事業也是風調雨順、蒸蒸日上。張良是在亂世中選擇追隨劉邦,完全是出於自己的眼光和判斷力,張良認為劉邦日後必成大器,所以來了個“良禽擇木而棲”。從此,劉邦仰仗著“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把事業推上巔峰。

三、論身份出生,范增更顯的卑微,張良則是名門望族之後。

范增出身貧苦,大半生都是在默默無聞中度過,平日裡喜歡研究兵法戰術,快到七十歲的時候才趕上了大顯身手的機會。但僅有的一點風燭殘光,也沒有給項羽照亮是後的路程。所以,范增的悲劇人生讓人生出無限感慨,雖有姜子牙的歲數,卻沒有姜子牙的命。相比之下,張良的出身頗有傳奇。首先,世代為戰國貴族,少年立志刺殺秦王,甚至兄弟死了都不去埋葬,省下錢只是為了報國恥家仇。失敗後,張良隱姓埋名,在下邳城偶遇仙道黃石公,傳其《太公兵法》,十年鑽研終成大才。最後兩個人的人生結局也是大相徑庭,范增被項羽拋棄,慘死在荒山野嶺,張良則助劉邦打下江山後全身而退,千古流芳。


四、鴻門宴之爭

鴻門宴是楚漢之爭的轉折點,如果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殺掉劉邦,在范增的有生之年也能成就項羽的帝王之業。結果,項羽不能克服自己諸多的缺點,錯失良機。此時殺掉劉邦如同探囊取物,結果數年以後劉邦成了他的掘墓人。這就是富有戲劇性的人生,而鴻門宴背後的智勇較量,勝利者自然屬於張良。


國史春秋


范增和張良誰厲害?

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

從“眼光”開始比!

范增選擇項梁和項羽!張良選擇劉邦!

張良家是韓國貴族,當時以張良的名聲(博浪沙刺秦),實際上去投項梁也是可以的,為什麼投了劉邦,從歷史結果看,劉邦贊他一句“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不為過。

從歷史的事實看,在選擇主公時“君擇臣,臣易擇君”,選擇項氏固然在前進的道路上阻礙較少,可也要顧慮到兼容性。而張良在選擇“君”的方面比范增強,在項羽全面佔優的情況下,仍能幫助劉邦逃離鴻門,勸劉邦蟄伏漢中,可見在逆勢裡,張良也一樣強勁,而劉邦選擇相信張良,而項羽選擇相信自己,范增的強,其實變成無用之物。

出謀劃策也許兩人相差無幾,可是在大勢、戰略、擇君上,張良不愧為開先漢二百年基業的功臣!所以,我的結論是——張良。


譚小龍29


范增和張良雖然是同一時期的人,兩人要是論學識和經驗范增比張良高一些還有一點年齡比他大,要是說誰看的長遠個人認為是張良。

在一個動盪不安的時代既要有謀士也要有不怕死的伯樂,所謂時勢造英雄

鴻門宴怎麼說呢!要是直觀的去判斷就是項羽贏了,要是說以後就是劉邦贏了因為以後天下是漢高祖劉邦的。

憑軍莫話封侯事,

一將功臣萬骨枯。


有所為有所不為77766056


從戰爭結果看,張良輔佐的劉邦取得勝利,范增輔佐的項羽失敗自刎烏江,拋開主帥的原因,同為不同陣營軍師,自然是張良道高一籌。從過程看,張良輔佐劉邦未犯過戰略錯誤,而范增在開始輔佐項羽的叔叔項梁時,不是挾楚王爭天下而是讓項梁立了一個有實權的楚王,這是嚴重的戰略失誤。項梁陣亡,這個被范增鼓動項梁從山裡找來的立為楚王的放牛娃,直接奪取了項梁項羽叔侄辛苦建立的部隊的指揮權。後來項羽殺了楚王,但此事被劉邦充分利用,劉邦立即打著為楚王報仇的旗號,號召天下打擊項羽,成功分化瓦解了項羽陣營,最終打敗項羽取得了天下。


海中生物


古往今來,人物、史記、創作多多,人們思想各有不同,社會在發展、前進,為時代改寫史實的認識也是存在,評價總是後人說。要尊從史實,辨證認識,用發展更新開創明天。這就是有留千古、臭萬年。人類在不斷認識、發展、創造、更新。古往今來思想都夢己成真,今人總是勝古人,後人總比今人強,古今代代在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