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的辨證理論體系:22辯證

《內經》的辨證理論體系:22辯證


辨證論治不是《內經》的思想,是當代人對《內經》思想的發揮和發展。

我們引申辨證論治的外延,將中醫的思辨方法統歸之於辨證。

《內經》之辨涵蓋了天、地、人、時、病、脈、症等各個方面內容。


1.辨陰陽

陰陽既是生命的物質基礎,又是中醫學的論理方法,陰陽辨證是《內經》辨證理論的基礎,在說明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各個方面都以陰陽辨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察色按脈, 先別陰陽。”

《素問·生氣通天論》雲: “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

《靈樞·終始》雲:“病在上者陽也, 病在下者陰也。”

《靈樞·壽夭剛柔》雲:“病有形而不痛者, 陽之類也, 無形而痛者, 陰之類也。”

《素問·厥論》雲:“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調氣之方, 必別陰陽, 定其中外,各守其鄉。”


2.辨表裡、寒熱、虛實

中醫學表裡、寒熱、虛實的概念和辨證最早見於《內經》。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裡。”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指出:“陰盛則陽病, 陽盛則陰病。陽盛則熱, 陰盛則寒。”《素問·調經論》雲:“ 陽虛則外寒, 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 陰盛則內寒。”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 精氣奪則虛。”

《靈樞· 本神》雲:“ 必審五臟之病形, 以知其氣之虛實, 謹而調之也。”

《素問·示從容論》雲:“ 診合微之事, 追陰陽之變, 章五中之情…… 取虛實之要, 定五度之事。”

《素問·調經論篇》雲:“百病之生,皆有虛實。”


3.辨五行

以五行類萬物,與人體臟腑生理病理相聯屬,是中醫學辨證特色。

《素問·金匱真言論》:“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靈樞·陰陽系日月》:“五行以東方為甲乙木王春。春者,蒼色,主肝。肝者,足厥陰也。”


4.辨人

《內經》最早論述了人的體形、體質與疾病辨證。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雲:“木形之人, 比於上角, 似於蒼帝。其為人蒼色, 小頭, 長面, 大肩背, 直身, 小手足, 好有才, 勞心, 少力, 多優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 感而病生, 足厥陰佗佗然……火形之人, 比於上徵, 似於赤帝。其為人赤色, 廣引, 銳面小頭, 好肩背髀腹, 小手足, 行安地, 疾心,行搖, 肩背肉滿, 有氣輕財, 少信,多慮, 見事明, 好顏, 急心, 不壽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 秋冬感而病生, 手少陰核核然……土形之人, 比於上宮, 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 圓面, 大頭,美肩背, 大腹, 美股脛, 小手足,多肉, 上下相稱, 行安地, 舉足浮, 安心, 好利人, 不喜權勢, 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 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

《靈樞·通天》雲:“ 凡五人者, 其態不同, 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靈樞·經水》: “血之清濁, 氣之多少, 十二經之多血少氣, 與其少血多氣, 與其皆多血氣, 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靈樞·壽夭剛柔》雲: “人之生也, 有剛有柔, 有弱有強, 有短有長, 有陰有陽。”

《靈樞·陰陽二十五人》雲:“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 別而以候, 從外知內。”

《靈樞·五變》雲:“柔弱者, 必有剛強, 剛強多怒, 柔者易傷。”


5.辨情志

情志包括七情和五志,七情即喜怒哀樂悲驚恐,五志為神魂魄意志。

《素問·舉痛論》雲:“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6.辨飲食、氣味

《素問·五臟生成篇》雲:“是故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化。”又云:“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脾、甘,黑當腎、鹹。”


7.辨臟腑

臟腑辨證是《內經》辨證理論體系的核心。

《素問·調經論篇》說: “帝曰: 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 皆生於五藏也。”

《素問·咳論篇》說: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又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


8.辨經絡

經絡辨證理論在《內經》已臻完善。

《靈樞·陰陽系日月》雲:“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月生於水,故在下者為陰。手之十指,以應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為陽。黃帝曰:合之於脈,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已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醜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放曰厥陰。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併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


9.辨六經

六經之辨最早見於《內經》,六經發病與天時季節相應,六經與臟腑相通,與十二經相連。

《素問·脈解》雲:“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脅痛也……陽明所謂灑灑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灑灑振寒也。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陽之陰也,陽者衰於五月,而一陰氣上,與陽始爭,故脛腫而股不收也……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厥陰所謂頹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曰頹疝少腹腫也。”

《素問·熱論》雲:“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幹,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髒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幹。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


10.辨氣血

氣血辨證是《內經》辨證理論的重要內涵,衛氣營血理論最早源於《內經》。

《素問·調經論篇》雲: “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又云: “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雲: “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其約奈何? 岐伯曰: 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

《靈樞·營衛生會》雲: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代,故晝不精,夜不瞑。”

《靈樞·五亂》雲:“何謂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胸中,是謂大悗。故氣亂於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於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亂於腸胃,則為霍亂;亂於臂脛,則為四厥;亂於頭,則為厥逆,頭重眩僕。”



11.辨色

辨色是《內經》望診理論的重要內容,五色辨證是《內經》的重要內容。

《素問·脈要精微論》雲:“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素問·五臟生成》雲:“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鹹”。“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焰者死,赤如壞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

《靈樞·五色》雲:“明堂者鼻也,闕者眉間也;庭者顏也,蕃者頰側也,蔽者耳門也……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其色粗以明,沉夭者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雲徹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髒部,有外部,有內部也。色從外部走內部者,其病從外走內;其色從內走外者,其病從內走外……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澤夭,以觀成敗,察其散摶,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

《靈樞·論疾診尺》雲:“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


12.辨六淫

六淫是中醫病因學的認識方法,源起於《內經》。

《素問·生氣通天淪》:“ 因於寒, 欲如運樞, 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 汗, 煩則喘喝, 靜則多言, 體若潘炭, 汗出而散。 ”

《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雲:“風勝則動, 熱勝則腫, 燥勝則幹,寒勝則浮, 溼勝則濡

瀉。”


13.辨脈

辨脈是中醫理論的特色內涵,切脈是四診主要內容之一,《內經》有系統的中醫脈學理論。

《素問·玉版論要》雲:“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 道在於一。”

《素問·脈要精微論》雲: “夫脈者, 血之府也,長則氣治, 短則氣病 。”

《靈樞·逆順篇》有: “ 脈之盛衰,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

《素問·脈要精微論》有: “微妙在脈, 不可不察, 察之有紀, 從陰陽始。始之有經, 從五行生, 生之有度, 四時為宜, 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 得一之情, 以知死生。”

《素問·平人氣象論》雲: “脈弱以滑, 是有胃氣。”

《靈樞·終始》雲: “谷氣來也,徐而和。”

《素問·三部九候論》雲:“何以知病之所在? 岐伯曰: 察九候獨小者病, 獨大者病, 獨疾者病,獨遲者病, 獨熱者病, 獨寒者病, 獨陷下者病 。”

《素問·平人氣象論》雲:“寸口之脈中手短者, 曰頭痛。寸口之脈中手長者, 日足脛痛。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者, 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日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 曰病在外。寸口脈沉而弱, 日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沉而橫, 日脅下有積, 腹中有橫積痛。寸口脈沉而喘, 曰寒熱。”


14.辨病

《內經》對病的認識很多,雖然沒有給予明確的疾病概念,但辨病是中醫診斷、治療的前提,《內經》提出了各種病名、診斷和治療方法。

《素問·刺熱論》雲:“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癰多臥,身熱。”

《靈樞·癰疽》雲:“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發於膝,名曰 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須其柔,乃石之者生。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15.辨症狀

中醫學的辨證論治,在《內經》是辨症論治,《內經》根據症狀辨證比比皆是。

《素問·脈要精微論》雲:“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

《素問·咳論篇》雲:“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

《靈樞·海論》雲:“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 悅息面赤”,“血海有餘, 則常想其身大, 佛然不知其所病”,“水穀之海有餘, 則腹滿。”


16.辨病位

《內經》非常注意辨病位。

《素問·平人氣象論》雲:“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素問·玉機真髒論》雲:“病入舍於肺,各肺痺,發咳上氣。”

《素問·藏氣法時論》:“肝病者,兩脅下癰引少腹,令人善怒。”


17.辨病邪傳變

病邪傳變理論發源於《內經》。

《素問·玉機真髒論》:“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各傳其所勝。”

《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強腰脊痛……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

《靈樞· 病傳》雲: “ 病先發於心, 一日而之肺, 三日而之肝, 五日而之痺,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 夏日中。”


18.辨病勢

《內經》論述了大量的疾病發展趨勢。《素問·脈要精微論》雲:“風成為寒熱……久風為飱洩……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素問·平人氣象論》雲:“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


19.辨天地運氣

天人相應是中醫學的基本方法,五運六氣理論是對天人相應理論的說明和應用,天地運氣辨證是中華民簇對世界的巨大貢獻。

《素問·六節藏象論》:“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靈樞·刺節真邪》雲:“ 與天地相應, 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素問·寶命全形論》雲: “法天則地, 隨應而動, 和之者若響, 隨之者若影。”

《素問·解精微論》雲:“人氣不足, 天氣如虛。”

《素問·移精變氣論》雲:“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色以應日, 脈以應月……所以遠死而近生。”

《靈樞·歲露論》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素問·八正神明論》雲:“天溫日明,則人血淖液而衛氣浮,故血易寫,氣易行;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

......


20.辨地域、空間

因地辨證、因地制宜是中醫學的科學辨證方法,最早見於《內經》。

《素問·異法方宜論》雲:“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素問·六微旨大論》雲:“高下相召,升降相因。”


21.辨時間

時間醫學辨證理論在《內經》提出並廣泛應用。

《素問·疏五過論》雲:“聖人之治病也, 必知天地陰陽, 四時經紀。”

《靈樞·五變》雲:“餘聞病形,已知之矣。願聞其時。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時。時高則起,時下則殆,雖不陷下,當年有衝通,其病必起,是謂因形而生病,五變之紀也。”

《靈樞·四時氣》又指出: “四時之氣, 各有所長。”《素問·厥論篇》說:“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 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 《靈樞·陰陽系日月》說: “正月、二月, 人氣在左……四月五月六月, 人氣在右……七月八月九月, 人氣在右……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人氣在左。”

《素問·藏氣法時論》雲:“ 至其所生而愈, 至其所下勝而甚, 至其所生而持, 自得其位而起。” 又云:“ 病在肝, 愈於夏, 夏不愈, 甚於秋, 秋不死, 持於冬, 起於春, 禁當風。”又云:“ 春得秋脈, 夏得冬脈, 長夏得春脈, 秋得夏脈……死不治。”

《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朝則人氣始生, 病氣衰, 故旦慧;日中人氣長, 長則勝邪, 故安; 夕則人氣始衰, 邪氣始生, 故加;夜半人氣入髒, 邪氣獨居於身, 故甚也。”


22.辨夢

對夢的辨證在《內經》中有許多論述,其科學原理需要進一步探討。

《素問·診要經終論》雲:“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臥,又且善夢…… 冬刺春分,病不己,令人慾臥不能眠, 眠而有見。”

《素問·脈要精微論》說:“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 陽盛則夢大火蟠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 下盛則夢墮; 甚飽則夢予, 甚飢則夢取; 肝氣盛則夢怒, 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 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素問·方盛衰論》雲:“是以少氣之厥, 令人妄夢, 其極至迷。三陽絕, 三陰微, 是為少氣。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 見人斬血藉藉, 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船溺人, 得其時則夢伏水中, 若有畏恐。肝氣虛, 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 得其時則夢蟠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 得其時則夢築垣蓋屋。”

《靈樞·淫邪發夢》雲:“陰氣盛, 則夢涉大水而恐懼;陽氣盛, 則夢大火而蟠冉; 陰陽俱盛, 則夢相殺。上盛則夢飛, 下盛則夢墮。甚飢則夢取, 甚飽則夢予。肝氣盛, 則夢怒; 肺氣盛, 則夢恐懼、哭泣、飛揚; 心氣盛, 則夢善笑、恐畏; 脾氣盛, 則夢歌樂, 身體重不舉; 腎氣盛, 則夢腰脊兩解不屬。”又云:“厥氣客於心, 則夢見丘山煙火; 客於肺, 則夢飛揚, 見金鐵之奇物;客於肝, 則夢山林樹木;客於脾, 則夢見丘陵大澤, 壞屋風雨; 客於腎, 則夢臨淵, 沒居水中; 客於膀膚,則夢遊行;客於胃, 則夢飲食; 客於大腸, 則......”


23.系統全面辨證

《內經》的辨證理論體系非常完善,各種辨證方法的目的是為了治療疾病,《內經》提倡系統全面的辨證思維。

《素問·方盛衰論》說: “診有大方, 坐起有常, 出入有行, 以轉神明, 必清必靜。上觀下觀, 司八正邪, 別五中部, 按脈動靜, 循尺滑澀寒溫之意, 視其大小, 合之病能, 逆從以得, 復知病名, 診可十全, 不失人情。”指出醫生一邊按一定的常規和步驟仔細診察病情, 一邊認真思考, 只有通過對病因、病位、病性、病勢、病機的全面分析, 最後才能綜合得出正確的診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