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曹操,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

1

三国的乱账

(1)实力最强的袁术碌碌无为;

(2)袁绍上场,191年,与公孙瓒合攻韩馥,袁绍得冀州;

(3)冀州北有公孙,南有袁术,192至198年,历时8年,灭公孙,得幽州;

(4)196年,长子袁谭以青州刺史身份,击败田楷、孔融,完全占据青州;

(5)至198年击败公孙瓒,袁绍独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如何得并州,正史未述);

(6)197年,两袁相争,袁术先后攻击袁绍盟友曹操等,未果;

(7)197年称帝,为天下公敌,孙策立反,占据江东;199年,穷途末路呕血而死;

(8)196年,曹操自洛阳迎汉献帝于许昌;

(9)199年,袁绍发现曹操已尾大不掉,欲引刘表张绣攻曹,张绣不久降曹,刘表按兵不动,暂缓;

(10)200年,官渡之战,袁绍大势已去;

……

此后的事情大家就比较熟悉了。

简单来看:

袁术势大,董卓进京就拉拢他,李傕入长安又拉拢他,扶不起的阿斗;

袁术做大时,孙坚依附,坚战死,孙策认其为义父,袁术将其看作附庸;

袁绍得四州,将曹操看作附庸;

曹操破袁术,将刘备看作附庸;

袁绍与曹操当时先后丧失人望,如打持久战,刘备尽收天下士族人望,但是袁绍速败,曹操实力暴涨,刘备已无坐大可能,继续流窜;

曹操冒进,赤壁兵败,三国大势已成。终于,谁也不再是谁的附庸。

2

公元208年,赤壁兵败,曹魏迅速统一中国的可能性破灭。

任何两家公司竞争,关键是发展模式的竞争。三国时期,各个割据力量同样如此。

论武力值,当年董卓不差,幽州纵横捭阖的公孙瓒好也不差;

论人和,刘备根本拿不出手,首屈一指是两袁,尤其是袁术,所谓人和,所谓民心,不过是谁获得更多大家士族的支持而已;

论接班人,袁绍之子袁谭、孙坚之子孙策孙权,都堪称人杰;

……

然而整个三国,曹操如日月,众人若群星。何以曹操独大?

自夏商周以降,先秦后汉,再至三国,是一部大转型的历史。

到曹操之时,毋庸置疑,时代已经证明,以法家为核心根基缔造的大一统最有利于组织出一个高效的国家机器。

但是曹操不是秦孝公,他只是一个饱受士族歧视的阉宦之后。

曹操没有秦孝公背后的改革资本,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势而起,在剿灭黄巾当中以军功起家,边生存、边发展、边改革。

用陈寅恪先生《崔浩与寇谦之》的话说,就叫做“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看看曹操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就知道,他的不信天命,厉行法治,抑制兼并,破格用人,提倡节俭,不慕虚名,哪一条不是冲着士族来的?尤其是他那个“唯才是举”,简直就是挖士族的祖坟!如果用人制度当真照此改革,士族还能垄断做官的权利吗?

我们的历史大讲特讲士族,他们从来没讲清楚过。以至于这一段历史就成了娱乐事件重灾区。

此前哥哥讲了分封制,实际上,与分封制紧密相联的还有两位大仙,亦即宗法制、士族。

因此,分封制、宗法制、士族,可谓三位一体。豪门大族,出则为诸侯、公卿,入则为大地主,以家族、姻亲门第为脉络,形成一个巨大的利益群体,他们的手里,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人口、粮草,同时,他们身边还聚集着地方上的核心人才。

二袁四世三公,无非袁氏家族深耕之下,获得大量的士族支持而已。

士族的支持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当年曹操起事不久,大冬天的,刚招募了一大批人马,结果没有粮草,只好又马上解散。

当年秦国变法算是彻底,但是其他六国呢?虽然也变法,然而根本的历史形态从未根本改变,那就是:

统治者将做官的权力赠与士族,士族世代为官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统治者也获得了最强有力的社会阶层的支持。

然而,二袁没有能力把控上天赐予他们的优势,形势比人强,机会降临到了曹操身上。

最典型的事件,就是,谋士劝袁绍去迎接汉献帝,有人反对,袁绍无计,最终,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句话,我们看似很简单,其实很复杂。

第一,天子代表政权合法性,天子就是最大的士族代表,有大量士族就此依附;

第二、可向士族征集土地;

第三、可以天子名义号令诸雄,名义上别人也不能公开反对,便于取得政治局面上的主导权。

果子是摘到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3

曹操迎献帝于许昌,一统北方,形势比人强,中原士族就像沙漏中的沙子,总算归拢到曹魏这个漏斗里。

但曹操鲜明的法家风格,却令士族们十分警惕。因此,曹魏的格局就变成:曹操、士族、名士都在打同一个算盘:利用对方实现自己的目的。曹操与士族、名士,就处于一种相互利用又相互警惕的关系之中。因此,他身边的名士比其他人都多,被他杀掉的也比别人多。因为他不能不小心防范,甚至神经过敏,疑神疑鬼,滥杀无辜。比方说,逼死荀彧,杀崔琰,杀杨修。这几个案子常常让人费解,觉得曹操是没事找事小题大做。但只要想到那些人都是大族名士,也就不难明白其中奥秘。

曹操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士族的抵制,也受尽了名士的讥讽。曹操对此并非没有思想准备。他很清楚自己会得罪士族,也很清楚名士多半会和士族同声相应。他的办法是有选择地杀人。他曾经想杀杨彪,但没有杀成,杀成了的是孔融。杨家(杨彪)和袁家(袁绍)一样,也是士族中顶尖级的望族,而且比袁绍还牛,五世三公。孔融则是名士中的名士,孔子二十世孙。曹操想杀杨彪,敢杀孔融,说明他对士族和名士,是很在意(否则不必杀),却不在乎(否则不敢杀)。士族的抵制,名士的反对,不是他最大的困难。

曹操的困难就是他的资本。曹操的资本是什么呢?奉天子以令不臣。靠着这一资本,他才征得了土地。但是这样一来,他就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不能把这块土地上的老房子拆了,另外盖一栋新的。相反,他还必须装出一副很维护这旧房子的样子,就像一个尽心尽职的老管家,而不是强行拆迁的开发商。显然,曹操的房子并不好盖。

哥哥曾经极为费解,杨修这样聪明绝伦的人,怎么会做如此愚蠢的事情?想必看到这里,大家都已经明白。无非心里疯狂嘲笑曹操:你一个阉宦小儿,还在我等士族大家前显摆?看我将你奚落得脸面全无!

既如此,这些人又何必辅佐曹植?瞧不起老子怎么又愿意辅佐儿子?那是因为他们自有打算。

他们看得很清楚,曹操极为强悍地维系着自己的法家政策,士族除了把尾巴夹着别无二策。所以他们只好寄希望下一代。——难不成还会有曹操第二。

当然不会有。

220年二月,曹操去世,曹丕属下陈群“及时”地提出了他制定的“九品官人之法”(九品中正制)。所谓“九品官人法”,说穿了,就是由士族垄断做官权,然后在士族内部按照声望的高低、门阀的上下、势力的大小来分配官位官职。曹丕接受了陈群的建议,下令实施。十一月,曹丕在中原士族的拥戴下当了皇帝。

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是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想通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范文澜先生所说:“士族障碍着曹操代汉做皇帝,与其说是为了拥汉,毋宁说是向曹操交换做官特权。”然而,曹魏毕竟是一个“非士族”的“法家寒族政权”。一旦改变性质,变成士族地主阶级的,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呢?所以,曹丕的魏朝已不是曹操的魏国。曹丕成功代汉之日,也就是曹魏行将灭亡之时。以司马家族为首的士族推翻非士族建立的曹魏,不过是为士族的政权再次加冕。这就是曹魏的道路,也是它终于灭亡的根本原因。

4

法家失守的后果

公元220年3月15日,一代枭雄曹操远去。没有人知道,曹操死去意味着什么?史书薄薄几页纸,冷酷而肤浅。

哥哥每次读史至此,沉痛不已。

在215年写就的《述志令》中,曹孟德放言“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等言论,自然为儒家所不容,历朝口诛笔伐不绝于耳。

但在历史面前,这些酸儒正如盲人摸象,为人所不齿。

曹操身死,其光复五百年前商鞅的的法家伟业,也自然中道崩落,无以为继。在西晋短暂的统一之后(西晋265年代魏,从280年灭吴计算,到316西晋灭亡,仅仅只有36年处于统一局面),华夏又陷入长期分裂的黑暗时期。

陈群炮制的九品中正制从曹丕时代开始一直蔓延四百余年,这是分裂的四百年,是华夏再陷分裂痛苦深渊的四百年。

南北朝将孟德口中“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种状态真实重现了一回,这真真是无比沉痛的再现。

直到杨坚横空出世,589年灭后陈再度实现统一,废除九品中正制,并施以一系列制度改革,重塑中华,使大一统焕发出新的强大生命力,——历经苦难的华夏这次注定走得更远,隋唐远迈秦汉,为我们炎黄子孙留下浓墨重彩的一段不朽传奇。

如果能遥望三百五十年后,孟德应当再无遗憾。

解读曹操,法家寒族之曹魏政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