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故事:坐鎮朝鮮

“僅僅天賦的某些巨大優勢並不能造就英雄,還要有運氣相伴。”法國偉大作家拉羅什夫科說的這話撂在一代梟雄

袁世凱身上,是深合適宜的。

袁世凱的故事:坐鎮朝鮮

袁世凱一生中撞上的第一個大運,奠定他政治生涯基礎的,竟然是朝鮮發生的“壬午軍亂”。

1882年陰曆是壬午年,這年的7月23日,朝鮮京城五營士兵由於連續十三個月沒有領到餉米,早已是群情激奮,而盼星星盼月亮來的漕米,又有許多砂糠,於是乎是可忍,孰不可忍了。憤怒的士兵們,洶湧的潮水般湧去與庫吏理論。

向來高高在上的庫吏,不但沒有半句解釋,反而是一味地訓斥士兵們犯上。當官的霸道過份,士兵們只有犯上了,雙方就這麼發生了衝突。愚蠢的漢城的當局,習慣地採取了鎮壓的政策,他們連續地殺害四個為首的士兵。

在一般的情況下,統治者的暴行往往可以得呈。可是這一回,士兵們得到了兩方面力量的支持,一方面來自雖早已歸政隱居,卻仍試圖插手政務,一直在覬覦王位的大院君;另一方面是當時的許多對統治者積怨已久的市民,正是在這兩方面推波助瀾地鼓動下,義憤填膺的士兵們大膽地選擇了危險的暴動。

憤怒的士兵和市民一道,像一股洶湧的浪潮,衝進官員們的宅第,把它搗毀;圍攻日本公使館,放火把它燒掉,逮住出逃的日本籍新軍教官,當場予以處死。最後,大家奪取武庫、開倉放糧,歡慶勝利。

到7月24日,憤怒的軍民攻入昌德宮,殺死躲藏在宮中的閔謙鎬及大院君的胞兄李最應,然後開始搜尋閔妃,這位朝鮮王朝高宗李熙的王妃,外戚集團的核心人物、朝鮮歷史上女性掌權延續的鐵女子。

大院君終於借這次軍亂得到了實惠,在7月25日,被高宗召入王宮主政,並對暴動的士兵宣佈,閔妃已死。

原本掌權的鐵女子死去,士兵們安下心來,放下手中的武器,撤出王宮。

事實上,王妃卻沒有死,而是化妝成宮女,逃到了忠州。她得知大院君入宮主政的消息後,即派人去請求中國和日本出兵朝鮮,幫助她平定暴亂。

於是,吳長慶受直隸總督張樹生的推薦,率軍前往南陽,打算從這裡登陸去幫助朝鮮平定壬午軍亂。

吳長慶,字筱軒,1829出生,廬江縣沙溪鄉沙湖村人,承父襲雲騎尉世職。1861年淮軍創建,吳長慶以所部500人組成的“慶”字營被編入淮軍,是晚清著名淮軍將領。

由於吳長慶在鎮壓太平軍和捻軍中“戰績尤多”,在升任直隸正定鎮總兵之後又相繼升任浙江提督、廣東水師提督等職。到朝鮮壬午軍亂這年,他正受命幫辦山東海防並節制全省防軍,率所部淮軍6個營駐登州。

登州離出事的朝鮮半島路途比較近,加上吳長慶又深得北洋大臣直隸總督張樹生的信任並推薦。在清廷反覆考量之後,決定採納張樹生的奏摺,至使吳長慶得到了這份為國建功立業的美差。

1882年8月17日,吳長慶與丁汝昌一道,共率6營3000多人的兵力,向朝鮮南陽進發。當時,吳長慶的部屬中就有:張謇、袁世凱、吳兆有、張光前、周家祿等一批年輕有為的少壯派人物。

袁世凱之所以成了吳長慶的屬下,緣自於他的叔叔袁保慶。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家族,父輩祖輩多為地方名流。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只是個地方名紳,他的叔父袁保慶,在甲三軍中帶兵,後為江南鹽巡道。因袁保慶無子,袁世凱自幼過繼保慶為嗣子。

袁世凱的這位嗣父,跟吳長慶有兄弟之宜。當年袁保慶在南京時,吳長慶帶兵駐紮浦口,兩人相交甚密。可惜能人短壽,還剛到48歲,1873年時,袁保慶便駕鶴西去。吳長慶聞知,渡江視斂,扶棺長哭,幫著一直料理完袁保慶的喪事。

袁世凱六歲時,袁保慶替他找了個啟蒙老師,教他四書五經。後來袁保慶四外處為官,袁世凱一直都跟在他身邊。袁保慶到山東去做道員,八歲的袁世凱開始隨行;不久袁保慶由山東調到江蘇,袁世凱也隨著去南京讀書。如今嗣父袁保慶過世,袁世凱就跟隨嗣父的弟弟、刑部侍郎袁保恆到北京讀書。

接下來的1876年和1879年,袁世凱兩次鄉試都未能考中,便萌生了棄文就武的念頭。可跟誰去就武呢?當時袁世凱最佳的選擇有兩位。一位是淮軍的創始人和統帥李鴻章,一位是淮軍統領吳長慶。前者是他叔父袁保恆的朋友和上司(袁保恆深諳練武之事,曾佐李鴻章軍幕很多年,很得李鴻章賞識);後者是他嗣父袁保慶的好兄弟。

為此,袁世凱曾權衡再三。

在北京讀書時,袁世凱不止一次地隨叔父袁保恆見到李鴻章,對李鴻章那顯赫的地位,他非常欽羨。可是,袁世凱也看到,當時李鴻章幕府中的人,一個個不是舉人就是進士出身,相比之下,他袁世凱僅是一個無名的拔貢而已。

思來想去,袁世凱決定投奔吳長慶。

主意打定,1881年5月,袁世凱帶領他父親的舊部數十人,前往山東登州,投靠淮軍統領吳長慶。

吳長慶見袁世凱來到登州,念與他嗣父的友情,不僅樂意收留,還備加照撫,任他為“慶軍”營務處會辦。

袁世凱的故事:坐鎮朝鮮

壬午軍亂,對於朝鮮的大院君來說,正好利用軍隊譁變來奪取政權;對於吳長慶和他的部屬,尤其是那一批少壯派軍官來說,卻正是報效大清王朝,建功立業的最好機會。

良機要靠運氣,抓住良機,靠的卻是你是否已經準備就緒。從後來的事實看,袁世凱是吳長慶部屬,張謇、吳兆有、張光前、周家祿等這一批年輕有為少壯派人物中,準備得最好的一個。

袁世凱早年跟隨嗣父在南京讀書時,就跟一位叫曲沼的武林高手學過武術,學會了一些劍術拳法。這對於一個從軍的人來說,當然是大有幫助。而更有幫助的是,袁世凱自小喜愛兵法,立志學習“萬人敵”。

“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還不到十七歲的袁世凱,竟敢當眾吐出這樣的狂言。

其實,比這更雷人的話,袁世凱早在十三歲時就說過了:“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他袁世凱大有自比楚霸王,“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氣。

如果袁世凱只是會說幾句雷人的話,倒也太平常,關鍵是他做的比說的更雷人。他應試的文章不那麼熱心去讀,卻如飢似渴地閱讀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為了得到一本好的兵書,他不惜傾其所有來換取,有時給出的價格可以是實際價格的百倍千倍,以至於被人譏笑為“兵書痴子”。

袁世凱跟隨袁保恆時,袁保恆剛調刑部侍郎,工作異常繁忙。袁世凱就一邊讀書,一邊幫袁保恆辦些差事,從中學習官場本領,使得國之棟樑的袁保恆也誇他“辦事機敏”,屬“中上美材”。

1878年,袁保恆染疫去世,袁世凱返回項城。翌年,袁世凱姑丈張向宸辦理河南賑務,委託袁世凱分辦陳州捐務。牛刀小試,袁世凱馬到成功、成績斐然,集到鉅款,被提拔為“中書科中書”。

袁氏家族,向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為門楣家訓,袁世凱作為通過傳統和教育承受了這些感情和觀點的人,自然而然繼承先輩的遺訓,把自己的未來差不多全都放在“疆場”上。有一首袁世凱用以自勉的《言志》詩,很能說明這一點。

“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胡天驕,胡人單于或日本之意)。”

袁世凱的故事:坐鎮朝鮮

詩雖一般,卻充分表現了袁世凱少年時代的遠大志向。正是這樣的一種志向,加上當時社會的影響,才使得袁世凱有了“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豪情壯志。

清末時的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掉了往昔的尊嚴,“練兵求強”的洋務派思想,成了當時的時尚之最。袁世凱“好讀兵書”,“留心時事”,侈談練兵,常作軍事論說,正是受洋務派思想影響,順應當時的潮流。

袁世凱在前往朝鮮慶軍中的職務是“前敵營務處”,主要職責是保障軍需供應、堪定行軍路線等。船抵朝鮮馬山浦時,袁世凱正向吳長慶報告行軍路線,有一營長官前來報告:

“很多士兵暈船,請求稍緩登陸。”

吳長慶聽後,沉默不語,良久抬頭問袁世凱:“遇到這樣的情況,你認為該怎麼辦?”

“戰場之上,死尚不足惜,怎麼能在乎暈船?”

吳長慶原本拉長的臉露出笑意,當即授命袁世凱代理一營。

袁世凱臨危受命,並不作半點推辭,到了一營,馬上部署,不到兩小時,成功完成登陸行動。

1882年8月20日辰時,袁世凱率領一營,首先在朝鮮南陽登陸。大部隊剛進南陽,有朝鮮國王近臣金允植來報,朝鮮王父大院君李昰應正在造兵聚黨,準備進一步擴大事態。吳長慶聽了,當機立斷,決定先佔王宮,再作打算。

袁世凱率領他的一營,一馬當先衝進王宮。而後又協助王長慶誘捕大院君,押解天津,恢復國王的統治。緊接著,袁世凱一鼓作氣擊散亂黨,將事態平息,迎復王妃。

這一連串事情,袁世凱幹得乾淨利落,漂漂亮亮,致使朝鮮國王對他格外禮遇,甚至為他設立生祠。而清政府在以吳長慶功勞最大,賞三等輕車都尉,留鎮漢城之後,以“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予以首功,以同知發分省補用,賞戴花翎。

九月,朝鮮國王請求清政府派出教官,幫助朝鮮訓練新式軍隊,袁世凱這位在壬午兵變的功臣自然成了首選。

袁世凱的故事:坐鎮朝鮮

他開始按照訓練淮軍的辦法,幫助朝鮮訓練挑選出來的千人營隊。數月之後,國王檢閱千人營隊後極為滿意地稱讚袁世凱訓練有方,而後又在江華沁軍營中再選500名編為“鎮撫營”,仍由袁世凱訓練。

吳長慶駐朝兩年後歸國,奏舉袁世凱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袁世凱一躍成為駐朝淮軍的重要人物。

當時的朝鮮,統治集團內部分成明顯兩派,一派是閔妃集團,因為清政府幫她奪回政權,故心懷感激,採取親華政策,被稱為“事大黨”。另外一派以赴日“紳士遊覽團”中的年輕士族為主,包括金玉均、魚允中、洪英植、樸泳教等人。他們採取親日態度,主張終結與清朝的宗藩關係,藉助日本之力實現朝鮮的開化改革,被稱為“開化黨”。

當時正值中法戰爭,開化黨首領金玉均以為中國自顧不暇,便接受日本資助,提出了“打倒清國”的口號,企圖藉助日軍兵力發動政變,奪權政權。

1884年12月4日,金玉均與開化黨激進分子在日本人的支持下,衝入朝鮮王宮,捕殺事大黨人閔臺鎬、閔泳穆、趙寧夏、韓圭稷等。次日清晨,宣告成立新政府,提出內政改革方案,同時宣佈斷絕與清朝的宗藩關係,朝鮮獨立。

眼看朝鮮要舍清歸日,袁世凱會同吳兆有要求李鴻章派軍艦赴朝,幫助事大黨重振河山。在沒得到李鴻章回復時,有事大黨人金允植等來請求清軍援助。袁世凱問清情況,便自作主張,親率一營清兵,披堅執銳,殺入王宮,很快平息變亂,使事大黨重掌政權。

此次變亂史稱“甲申政變”,被平息後,清朝眼見英亡緬甸,法並越南,日吞琉球,獨中國的藩屬唯獨朝鮮,雖有俄國、日本虎視眈眈,卻還存在著。對中國來說,朝鮮為東北、華北之屏障,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為此,清朝決定力保朝鮮這一最後的藩屬國。

鑑於袁世凱在朝的功勳,清朝便委任袁世凱以三品道員頭銜坐鎮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主掌朝鮮外交、通商等事務,儼然監國大臣。

平定壬午兵變,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對宗藩國實施充分保護,此後國力日衰,有心也無力了。這裡面,有袁世凱的功勞。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有力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特別是他1884年平定了朝鮮的甲申動亂,有效地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

也正因為如此,日本人對被中國人斥之以賣國賦的袁世凱同樣恨之入骨,在他們挑起中日甲午戰爭前,曾經多次派人暗殺袁世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