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酉陽別和常德爭「桃花源」

“你心中的桃花源在酉陽”,在通往常德的高速公路上有不少這樣的廣告。酉陽到常德桃花源的家門口大肆宣傳,好像給剛剛化巨資重新打造的桃花源風景區巨大壓力。

誰才是正宗的“桃花源”? 這個問題很外行。陶淵明是通過文學作品《桃花源記並詩》讓“桃花源”名揚天下。文學作品有很多虛構成分,不必叫真。但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的今天,問題就變得不單純了。有了利益的驅使,近些年全國各地冒出了十幾個“桃花源” ,個個都認為自己是正宗的“桃花源”。

不可否認,《桃花源記並詩》有創作原形,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是一個理想社會,這個理想社會肯定有原型,原型在哪? 在常德,晉代的武陵。

我勸酉陽別和常德爭“桃花源”

一、陶淵明創作《桃花源記並詩》,並不是空穴來風,源於上古高士善卷隱居常德

4300多年前,上古高士善卷在枉山(今常德德山)隱居,他最早描繪出人類社會的理想生活圖境。

“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不教而民從之,不賞而民勸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靜,不知怨,不知喜。”

善卷最反對帝王“盛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調五音之聲以亂民耳,丕作皇韶之樂以愚民心”。

善卷先生在常德的隱居生活和他描繪的理想社會圖境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並詩》中都有體現。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和桑竹之類的植物。這裡芳草鮮美,桃林夾岸,落英繽紛。這裡交通方便,人們居住的地方雞犬之聲相聞,便於相互聯絡。這裡的人的耕作方式與往來習慣以及男女的衣著與外面的人沒有什麼不同。這裡的人無論男女老少都怡然自樂。這與善卷先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冬穿皮毛,夏穿葛絺,春種秋收,力所能及,一年四季衣食無憂,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的生活圖景有異曲同工之妙。

陶淵明的《桃花源詩》受善卷先生隱逸之風的影響則更加明顯。他的《桃花源詩》是這樣寫的: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侵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冠無新制。童孺縱行歌,班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向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詩中的“日入從所憩”就是善卷先生的“日入而息”; 詩中的“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就是善卷先生“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的生活感受;詩中的“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與善卷先生“春耕種”“ 秋收斂”的生活描寫也非常相近。明朝太常寺卿龍膺在他的一首《暮春丁觀察右武招同陳宗伯唐侍御遊德山風雨泛舟十六韻》中就有“津問漁郎堪避俗,臺存善卷有遺蹤”句,這就說明在明代人們就認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並詩》的創作受到善卷隱逸文化的影響。

宋代高僧釋重顯有一首《贈別太真禪者》詩,詩中有:

“武陵山水何秘邃,元化功兮不容易。壇曾善卷韜龍光,洞亦桃花副麟趾。”

“壇”指德山善卷壇,“洞”指桃花源仙人洞,我們從中不難看出,作者認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並詩》受到善卷隱逸之風的影響。

陶淵明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人們還稱他為隱逸詩人、靖節先生。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他自從任江州祭酒官職之後,對每天逢場作戲的官場酬酢很是難受。三十年後,一個無限舒展的清新世界才呈現在他面前。他再不願意為五斗米去折腰,終於辭官歸隱,過上了像善卷一樣逍遙自在的生活。他“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鋤禾歸”。他終於悟出了“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文選》卷三十收錄了陶淵明的三首詩:

讀《山海經》

陶淵明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上林賦》曰:垂條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且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漢書》曰:張負隨陳平至其家,乃貞郭窮巷,以席為門,門外多長者車轍。《韓詩外傳》楚狂接輿妻曰:門外車轍何其深?)歡言酌春酒,擿我園中蔬。(張協《歸舊賦》曰:苦辭既接,歡言乃固。《毛詩》曰:為此春酒)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閒居賦》曰:微雨新晴)汎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周王傳,《穆天子傳》也。山海圖,《山海經》也)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莊子》老聃曰:其疾也。俯仰之間,再撫四海之外。又善卷曰:餘立於宇宙之中。《毛詩》曰:既見君子,云何不東)

雜詩二首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結,猶構也)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鄭玄《禮記》注曰:爾,助語也。《琴賦》曰:體清心遠邈難極)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管子》曰:夫鳥之飛,必還山集谷也)此還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楚辭》曰:狐死必首丘,夫人孰能反其真情。王逸注曰:真,本心也。《莊子》曰: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文字集略》曰:裛,坌衣香也。然露坌花亦謂之裛也。《毛萇詩傳》曰:非我無酒,可以了七心憂也。潘岳《秋菊賦》曰:汎流英於清澧,似浮萍之隨波。纏子,董無心曰:無心,鄙人也。不識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莊子》,善卷曰:餘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屍子》曰:晝動而夜息,天之道也。杜育詩曰:臨下覽群動。漕子建贈白馬王彪詩曰:歸鳥赴喬林)嘯泬東軒下,聊復得此生。(郭璞《遊仙詩》曰:嘯泬遺俗,羅得此生。劉瓛易注曰:自無出有曰生。生,得性之始也)

從唐代李善為《文選》中的這三首詩所作的註釋中就可以看出,善卷先生的隱逸之風對陶淵明有很深的影響。

我勸酉陽別和常德爭“桃花源”

二、常德的桃花源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並詩》的創作原型是宋代朝廷認定的

現在全國很多地區都在爭桃花源的原型地,實際上完全沒有必要,因為桃花源的原型地在常德是北宋朝廷認定的,之後沒有任何變化。北宋乾德2年,武陵縣一分為二,分置桃源縣,就因為這裡有桃花源。《大明一統志》卷六十四·常德府篇章中有記載:“桃源縣,在府城西八十里。本東漢沅南縣地,屬武陵郡,隋省入武陵縣,屬朗州,唐仍舊。乾德中始析置桃源縣,以其地有‘桃花源’故名。”朝廷為什麼這麼認定,這是因為這裡曾是善卷的遊覽之所,隱逸之風沿襲了幾千年。

據清同治年間《桃源縣誌》記載,桃源縣的善溪就是因善卷在此覽勝而得名,善卷先生的遊處,留下了“善溪鄉”“善溪村”“善溪市”“善溪橋”等地名。

又東南,而善溪水自西來注之。又東南過花巖東。《舊府志》:“善溪源出蘇溪下流,流注於黃石溪,在邑北八十里。旁有市曰‘善溪市’,在邑北九十里。又有鄉曰‘善溪鄉’,領村七,在邑北百二十里。蓋領村即多,佔地已廣,故百二十地亦稱‘善溪村’。善溪者,善卷先生之所遊覽也。武陵有善卷村、善德山、善卷釣臺,辰溪有善卷冢,蓋辰常之間皆所經歷矣。”

桃源文士方頤有詩為證:

善 溪

方頤

鎮龍山上小溪橫 善卷先生表盛名

低徑抱田新雨沒 遠山遮樹暮煙平

亭碑姓字千秋重 鐘鼎勳猷萬古輕

卻怪問津人不到 只向桃洞覓殘英

據清同治年間《益陽縣誌》記載,桃花源一帶不僅是善卷的遊覽之所,還是隱居之地,當地人為紀念善卷,建有善卷祠。善卷祠遺址在桃花源景區附近。

善溪

治西二百有五里,源出安化茶鶴嶺善卷子祠堂前。相傳堯時善卷子隱是溪(《明統志》:善卷,武陵人),宋政和間賜號“遁世高蹈先生”,溪以是名(《安化縣誌》:善溪,縣北一百四十里,源出插鶴山善卷祠前故名,今圯。水分東西流,東為湛溪,西經大巖塘至王家坪南流同入資江)。東南流五十里至雙汊溪入益陽界,左會湛溪,水又東十里左納喬山溪(源出靈山衝,南逕和嘉壩,又西注善溪)。又南三里入資江,與敷溪斜對,亦安、益界河。

我勸酉陽別和常德爭“桃花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