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個美國人的“桃花源”夢

視頻製作:新華社記者溫美良、馬曉冬、王健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記者王健 白瑪央措)一個75歲的美國人,一個生活在1600多年前的中國詩人,他們會有什麼關聯?

五月,春離夏至,芳菲漸盡,比爾·波特攜新書《一念桃花源》來到中國,致意陶淵明——一位讓他深深著迷的歸田園居、超然世外的中國詩人。

封面如夢似幻的粉嫩桃花水彩畫,與這位大鬍子作者的形象對比鮮明。

“陶淵明是我的最愛,他倡導的人生境界一直是我所向往的。”他說。

正如陶淵明,熱愛中國文化的波特終其一生尋找夢中的“桃花源”。

雪白濃密的絡腮鬍、微紅的臉上洋溢著隨和的笑,這位有著聖誕老人般歡樂外表的美國人說,其實自己內心敏感,從小喜歡獨自靜靜躺在草地上,盯著樹葉、花草,“感受大自然寂靜的聲”。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个美国人的“桃花源”梦

比爾·波特在中國。(採訪對象供圖)

波特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大學時學習人類學,“希望通過了解‘人’,來確定自己該怎樣生活”。

1972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併兼修中文的波特在紐約唐人街結識了一名來自中國的法師,跟他學打坐,聽他講佛經。

“我發現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做一個修行者!”波特在佛法中找到了心之所向。

不顧父母的反對,波特退學後揣著僅有的兩百美元來到臺灣,開始了20多年的修行隱居人生。

最初被佛教吸引的波特,逐漸瞭解了中國的古詩以及儒家和道家文化,如獲至寶,“感覺就像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置身一片無人寶藏,所有金銀珠寶隨便我拿”。

第一次與陶淵明相遇,是1975年。在臺北一家書店,波特看到一本線裝的書法影印本《陶淵明詩》,立即被它的古色古香所吸引。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這些清新樸素、恬淡高遠的詩句讓波特一見傾心。

“整個世界都靜止了,這正是我一直尋找的感覺!”

波特開始大量閱讀中國古詩,那些關於隱逸生活的描寫總令他心馳神往。為了分享他的發現,他將1600多首中國古詩譯成英文,其中部分在美國出版,得到學界的認可。

然而,他的作品在美國賣得並不好。“每本書大概一年只能賣出幾百本。”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他,有時打打零工,有時借債生活。

“只要能餬口就行了。”波特用熟練的中文說,自己正如陶淵明一樣,不向往物質生活的豐裕,簡樸寧靜、從心所欲,才是生活應有的樣子吧。

並且,他決定到中國的深山裡尋找當代的“陶淵明”們。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个美国人的“桃花源”梦

比爾·波特和中國讀者。新華社記者 王健攝

終南山,這個中國武俠小說中常見的名字並不是一座山,而是指秦嶺山脈的一部分,以道教文化發祥地著稱,相傳有隱士藏匿其中。

1989年,波特與一名美國攝影師好友結伴,踏上了終南山探秘之旅。

風餐露宿、鞋靴踏破,預算拮据的他們在茫茫大山裡遍尋高士。據波特說,那裡當時約有200名隱士,他們拜訪了30人,多是佛教、道教的修行者。

這次旅行成就了他的成名作《空谷幽蘭》。中文譯本在中國出版後,據稱已賣出20多萬本。一些人受這本書的影響,對終南山趨之若鶩。

“出版社突然給我寄了一大筆錢,沒想到中國人會這樣喜歡我的書。”波特仍記得自己當時的激動,從此他不用靠打工來維持生計。

從那以後,波特如同虔誠的朝聖者,多次來中國,踏訪山川河流,並將自己的文化之旅寫成一本本書。

一件鮮豔的T恤、一個形似居士包的黃色布包以及系在脖子上的紅色領巾,是他的標配。

“大家說我係著一條中國小學生的紅領巾。”波特笑言,因為自己比較胖,旅行很辛苦,經常出汗的他需要這條“紅領巾”來擦汗。

去年,波特拜訪了心心念唸的陶淵明墓。這次旅行也促成了《一念桃花源》的寫作。

他沿著陶淵明和蘇東坡的足跡,經江蘇、揚州一路向南至廣東惠州、雷州,直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儋州、瓊州,再回到陶淵明的故里江西廬山。

在廬山腳下的陶淵明墓前,波特敬上三杯桂花酒,這也是同為陶淵明“粉絲”的中國詩人蘇東坡最喜歡的酒。

“那一刻我快要哭出來了。我感覺陶淵明穿過了遙遠的時空,活生生地走到了我面前,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他。”

這不是波特第一次“邀”中國詩人喝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个美国人的“桃花源”梦

比爾·波特在中國(採訪對象供圖)

在2012年的一次旅行中,他帶著兩瓶威士忌,拜訪了36位中國古代詩人的墓。

“一瓶是72度玉米釀製的波旁威士忌,一瓶是68度的大米威士忌,每瓶都500多美元。”他說。

“雖然我沒有很多錢,但想送他們最好的禮物。”他說,“我知道他們很多人都愛酒。我要用酒精把他們叫醒,然後說一聲‘嘿,老兄,我看你來了’。”

波特愛喝酒,但每次只喝一點。在翻譯古詩、需要找靈感時,他就抿一口70多度的威士忌,頓時文思泉湧。

波特說,自己年紀大了,跑不動了,《一念桃花源》也許是他寫的最後一本遊記。

“人們需要時不時從忙碌的生活中抽出身,尋找讓世界靜止的感覺。”他說,自己很幸運,從中國文化中找到了精神家園。

“希望我能幫助更多人構建他們心中的‘桃花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