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集團的崛起——袁氏時代開啓

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佈“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6人被逮捕處死。

北洋集團的崛起——袁氏時代開啟

袁世凱

一直支持維新變革的袁世凱不但沒有受到牽連,而且此後仕途順利,步步高昇,事實真像傳說的那樣,是袁世凱出賣了光緒帝嗎?在董福祥、聶士成、袁世凱統帥的北洋三軍中,其他兩軍均逐漸式微,為什麼唯獨袁世凱的軍隊發展壯大了呢?

可以說,袁世凱依靠新建陸軍而使仕途一路升遷;同時,新建陸軍也隨著袁世凱的步步高昇而逐漸發展壯大。

由於朝廷在新建陸軍上花費巨大,因此新建陸軍格外受到朝廷的重視,加上袁世凱的練兵有方,軍隊面貌煥然一新,成效顯著,袁世凱受到慈禧太后等人賞識。1896年4月,監察御史胡景桂參奏袁世凱“尅扣軍餉,誅戮無辜”等罪名,在兵部尚書榮祿的遮掩下,袁世凱不但沒有獲罪,反而被提升為直隸按察使,仍專管練兵。1897年,清政府又整飭軍隊,編建精銳軍,分中、前、左、右、後五軍,由榮祿、聶士成、馬玉崑、袁世凱、董福祥五人分別率領。

1898年6月,慈禧太后任命榮祿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統率董福祥的甘軍、聶士成的武毅軍和袁世凱的新建陸軍,並稱“北洋三軍”。

北洋集團的崛起——袁氏時代開啟

慈禧

戊戌變法後,慈禧太后為鞏固京畿重地,命直隸總督榮祿為欽差大臣,節制北洋各軍,組編武衛軍。武衛軍由5支軍隊編成,以聶士城的武毅軍為武衛前軍,駐蘆臺;董福祥的甘軍為武衛後軍,駐荊州、通州;宋慶的毅軍為武衛左軍,駐山海關內外;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為武衛右軍,駐小站。榮祿另募新兵萬人為武衛中軍,駐南苑。實際上每軍各踞一方,自成勢力。

此時,袁世凱已升至工部右侍郎。很多人都認為,在戊戌變法中,是袁世凱出賣維新派才導致了變法的失敗。但事實是怎樣的呢?

1898年9月16日,在小站的袁世凱應召赴京覲見光緒帝,得到光緒帝的賞識,升任京卿二品候補侍郎,專辦練兵事務。袁世凱在京期間,維新派代表譚嗣同緊急拜見他,請求其派兵進京,呼應發動政變。但袁世凱考慮到京城內有旗兵數萬人,自己的軍隊只有六七千人,當即予以回絕。那麼,袁世凱告密了嗎?根據袁世凱的一貫風格,他斷不會在帝黨與後黨兩股勢力角力之時,過早地將自己暴露在一個危險的境地,甚至冒著前程盡毀、命懸一線的風險賭上一把。袁世凱深知帝黨沒多大的勝數,後黨實力雄厚,而他站在同情光緒帝與維新派的立場上,應該選擇靜觀其變,坐待事態發展再選邊站隊。事實上,他也是這樣做的。

此外,袁世凱出賣維新派的說法證據不足。第一,如果說袁世凱告密,時間就應該在1898年9月19日這一天,因為18日夜間譚嗣同將“圍園殺後”計劃通報袁世凱,但慈禧直到21日才動手,這不符合慈禧當機立斷的風格。第二,袁世凱無論是直接向慈禧告密,還是通過第三人間接告密,事後都會留下證據,哪怕是間接的證據。但後來袁世凱被革職罷官,有人提出要將他置於死地,光緒之弟載灃也對他恨之入骨,卻沒有一個人能拿出袁世凱出賣變法的任何證據。第三,“戊戌六君子”被殺的同一天,慈禧太后任命榮祿為軍機大臣,取代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戊戌變法後的職務變動,表明他不是撲滅變法的“功臣”,慈禧對他也是不信任的。在9月21日這一天,慈禧可能通過其他信息來源,獲知維新派“圍園殺後”的計劃,而後採取措施的。袁世凱以他久經沙場、老謀深算的歷練在關鍵時刻涉險過關,才有了後來在政治舞臺上大顯身手的機會。

《馬關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爭先恐後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都想在中國攫取更多利益。西方列國的不法惡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反抗。1899年10月,義和團運動在山東爆發,發展迅速,引起西方列強的不滿,要求清政府撤換山東巡撫。

1899年12月,清政府委任袁世凱為山東巡撫。袁世凱把山東原有勇隊15000人編成武衛右軍先鋒隊,重新訓練。以後又陸續將勇隊改編成左翼防軍、右翼防軍和海防防軍,部署山東全省各地,在全省範圍內對義和團進行全面彈壓。山東的義和團首領王立言、王玉振、朱士和及其骨幹分子全部被袁世凱擊斃,義和團在山東全省消失。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袁世凱在山東率兵自保,按兵不動。7月20日,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榮祿的武衛軍前、後、左、中四路幾乎全部潰敗,聶士成戰死。袁世凱的武衛右軍絲毫無損,戰爭結束時,袁世凱所掌控的兵力已超過原來新建陸軍的兩倍以上,實力得到進一步發展。

北洋集團的崛起——袁氏時代開啟

李鴻章

190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因勞累過度,吐血不止而死。在李鴻章、劉坤一的舉薦下,就在李鴻章去世的同一天,慈禧太后電令袁世凱代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2年6月實授,又賞加他為太子少保。袁世凱成了權傾一時的封疆大臣。

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以後,仿照武衛右軍編制創建北洋常備軍右鎮,後又續編為5個鎮和1個京旗常備軍。每鎮轄步兵兩協、四標、十二營約12500多人。兩鎮為一軍。李鴻章死後,淮軍群龍無首。袁世凱在接管李鴻章在北洋經營數十年的官辦企業的同時,一併把他的幕府班底也網羅過來。主要有:

楊士驤,安徽泗州人,進士出身,李鴻章的親信幕僚。袁世凱奏舉他為直隸布政使、山東巡撫。

楊士琦,楊士驤之弟,袁世凱讓他充任洋務總文案。

孫寶琦,浙江杭縣人,長期為李鴻章屬吏,袁世凱奏舉他任駐法、德公使。

趙秉鈞,河南汝州人,擅長緝捕,袁世凱委派他創辦巡警。

此外,還有梁士詒、胡惟德、陳壁、吳重熹、齊耀琳、朱家寶、張鎮芳、周學熙、孫多森等。

這些淮系官僚有著豐富的政治經驗,得到袁世凱的提攜後,他們對袁感恩戴德,誓盡肱股之力,使得袁世凱的勢力得以迅速擴大。

1901年,清政府決定廢除綠營制度,在全國範圍內編練三十六鎮新式陸軍,袁世凱於1902年6月在保定成立北洋軍政司(後改稱“督練公所”),自兼督辦。同年底,朝廷任命袁世凱為京旗練兵大臣,負責北方各省的新軍訓練。

1903年4月,榮祿病死,慶親王奕劻入軍機為領班大臣,掌握政府實權。奕劻與袁世凱素來交好,朝政方面更加倚重袁世凱。1903年12月,清廷成立了中央練兵處,統管全國的練兵。奕劻為總理練兵大臣,袁世凱為會辦大臣。袁世凱自此掌管全國的軍制和軍餉。

1905年,袁世凱把北洋陸軍編為六鎮,共約7萬人,擁有全國最精良的裝備。除第一鎮是旗兵外,其餘五鎮的重要骨幹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袁世凱的得力干將:第一鎮統制先後為鐵良、鳳山、何宗蓮;第二鎮統制先後為王英楷、馬龍標、張懷芝、王佔元;第三鎮統制先後為段祺瑞、段芝貴、曹錕;第四鎮統制為吳鳳嶺;第五鎮統制先後為吳長純、張永成、張樹元;第六鎮統制先後為王士珍、趙國賢、段祺瑞。當時擔任協統的有雷震春、陳光遠、李純,擔任標統的有王佔元、盧永祥、鮑貴卿、王懷慶、田中玉、楊善德、孟恩遠、唐天喜、王振畿、趙玉珂、王同玉等,擔任營管帶的有何半林、陸錦、李長泰、李厚基、施從濱、閻相文等。

此外,1902年宋慶死後,武衛左軍(前稱毅軍)也逐漸由薑桂題接管。袁世凱也把它納入北洋系統。

在編練新軍的過程中,袁世凱還創辦了一批新式陸軍學堂,如行營將弁學堂、北洋武備速成學堂、保定陸軍小學堂等。通過這些學堂,袁世凱培養了一大批具有現代軍事觀念的中下級軍官,成為北洋軍隊的骨幹力量。

至此,北洋軍已由最初的7000多人增長到八九萬人,成為清王朝新軍的勁旅。隨著北洋軍的擴張,逐漸形成了以袁世凱為領導的軍事政治團體——北洋集團。

中國是傳統的農耕大國,自古有金秋時節閱兵的慣例,稱為“秋操”。這個季節,正好是一年中的農閒時節,糧食收穫歸倉,民眾有飯吃,草盛馬肥,軍糧也不愁。1905年,清帝國在河北河間舉行了“河間秋操”,這是晚清陸軍參演人數最多的一次閱兵。

1906年10月,在河南彰德舉行了一次大閱兵。彰德秋操由袁世凱總負責,編練新軍成全國性行動,各省都有新軍組織閱兵方陣參加演練,而且還派出了官員與有志之士前來觀摩。這其中不乏喝過洋墨水的年輕海歸。他們不但前來觀看考察,還被袁世凱委以裁判教官之任。當時雲南省派來一位24歲的下級軍官,被袁世凱一眼相中,任命其為秋操審判員。這個氣宇不凡的年輕人就是蔡鍔。

秋季大閱兵不是風風光光地亮個相,而是模擬戰爭時的景象,要讓新軍真正適應戰爭的艱苦環境。後來,馮玉祥回憶秋操時常常抱怨:“一整天沒有吃飯,餓得肚裡轆轆作響,又加演習時揹負極重,路上泥濘油滑,士兵受的苦真是一言難盡。”士兵一天不吃飯、負重行軍,很可能是當時有意設計的考驗戰士生存極限的一個環節,就像現在的“鐵人三項”。

河間秋操時還發生了一次士兵踩踏事件。一支上千人的演練隊伍接到命令,趕往一處寺廟集結地宿營休整。結果,整批的隊伍都擠進廟裡,一下子就擠滿了人。而後面還有部隊往裡擠,人撞人,人擠人,有的士兵被擠得站在人身上,有的士兵倒地直叫喚,有的乾脆蹬著人頭爬到了牆上……整個隊伍混亂不堪,直到長官到達後才得以平息。原來這是事先計劃安排上的失誤,最多隻能住兩個營的寺廟,卻要十多個營住進去。到彰德秋操時,演練前期的準備功課都做得比河間秋操時好多了,各項工作都有章可循,演練部隊各就各位,服從指揮,步調一致,秩序井然。

在彰德秋操的大閱兵中,有一支嶄露頭角的新軍令大家眼前一亮,稱讚其為“東南各省首屈一指”,這是哪一支新軍呢?

這就是湖北新軍派來的演練團隊。湖北新軍和領隊總管黎元洪在南北新軍面前著實露了一把臉。秋操前,大家普遍認為袁世凱編練的北洋新軍肯定執此次秋操之牛耳。可在秋操的表演環節中,湖北新軍個個英勇,槍法精準,士氣高昂,軍容嚴整。黎元洪指揮得法,一聲令下,新軍隊列聞聲而動,整齊劃一,雄壯威武,一時令觀摩的王公大臣刮目相看。後來黎元洪被推舉為革命軍湖北軍政府都督,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這與彰德秋操一舉成名不無關係。

1907年3月,徐世昌授任東三省總督,奏準調第三鎮和兩個混成協隨他赴東三省,北洋勢力隨之延伸至東北各省。

除了編練新軍,袁世凱還依照西法,在保定創辦巡警局,以趙秉鈞為總辦,創辦了巡警學堂,組織巡警隊。他還以推行“新政”為名,改革教育、路礦、通商、外交、財政等事務,控制了直隸、山東、河南、東北等一大片地盤,使北洋集團成為清末統治階層中實力最為雄厚的一個軍事政治集團。

袁世凱集重權於一身,引起了一批滿族皇親如軍機大臣、陸軍部尚書鐵良等的不滿。袁世凱在河南彰德組織新軍大閱兵,開始老百姓都躲得遠遠的,因為按照慣常,大批清兵出動常有擾民現象。可頭幾天有人看了會操,軍紀非常嚴明,軍人買東西一律付錢,行軍中沒有士兵敢出隊買吃喝,一傳十,十傳百,當地的老百姓都趕來圍觀。看到袁世凱訓練出來的軍隊排列整齊、雄壯威武,覺得為漢人爭了臉。這些情景令慈禧生髮擔憂,新軍如此訓練有素,兵權掌握在漢人手中,怕不是好事。

1908年11月,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繼病死,3歲的溥儀繼位,由其父載灃攝政。攝政王載灃是光緒皇帝的弟弟,攝政王深信“戊戌政變”是袁世凱告了密,欲殺袁世凱替光緒皇帝報仇。

載灃為此徵詢奕劻、張之洞等人的意見。他們都極力反對殺袁世凱,認為袁世凱手握重兵,殺他將激起兵變,令政局更難駕馭。冷靜下來的攝政王發佈諭旨:“袁世凱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袁世凱著即開缺,回籍養痾。”1909年1月6日,曾經威風八面的袁世凱,黯然離京回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