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如何造就投資傳奇

年復一年,巴菲特的投資傳奇在民間廣泛流傳。在每一起投資案例的背後,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

但對於希望瞭解巴菲特思想的人而言,所有的投資都具有一個共同點:他們讓我們有機會觀察現實中的企業狀況、管理、財務、和市場準則。

所有這些公司,除了大都會之外,目前仍都繼續留在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組合中,繼續著它們的繁榮發展,除了華盛頓郵報和通用動力,其他幾個出現在伯克希爾公司前十名最大投資持股名單中。

美盛投資顧問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師、總裁兼總經理羅伯特·哈格斯特朗(Robert G. Hagstrom)在他的《巴菲特之道》中以華盛頓郵報公司為例,分析巴菲特當時的思考以及相關的公司、行業和股市。

股神巴菲特如何造就投資傳奇

股神巴菲特如何造就投資傳奇

羅伯特·哈格斯特朗(Robert G.Hagstrom)

美盛投資顧問公司首席投資策略師、總裁兼總經理

《巴菲特之道》《巴菲特的投資組合》《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資的格柵理論》作者

華盛頓郵報公司

1931年,《華盛頓郵報》是首都華盛頓五個閱讀最為廣泛的日報之一。兩年之後,由於拖欠印刷費用,公司處於被接管狀態。那年夏天,公司被拍賣以償還債權人。金融家尤金·邁耶是個百萬富翁,他花了82.5萬美元買下了華盛頓郵報。接下來的二十年,在他的支持下,公司轉虧為盈。報紙的管理權後來轉給了飛利浦·格雷厄姆,他是個聰明的哈佛畢業的律師,娶了邁耶的女兒凱瑟琳。

1954年,飛利浦·格雷厄姆說服了老丈人買下了競爭對手《時代先驅報》。後來,格雷厄姆又買下了《新聞週刊》和兩個電視臺。飛利浦·格雷厄姆將華盛頓郵報公司從一個僅有一份報紙的公司,發展成為一個擁有報紙、雜誌、電視臺的多元化媒體公司。悲劇的是,他於1963年自殺身亡。

格雷厄姆去世後,華盛頓郵報的控制權交到他的妻子凱瑟琳·格雷厄姆的手中。儘管她沒有管理大型企業的經驗,但面對商業活動中出現的困難,她反應迅速,表現不凡。凱瑟琳的成功多歸因於她對郵報的天才影響力。她目睹了父親和丈夫為了郵報事業的奮鬥,意識到為了成功,公司需要一個決策者,而不是保育員。

她說:“我迅速地知道,事情都是在變化的,你需要做出決定。”她做出兩個對於郵報具有特別影響的決定:邀請本·布拉德利擔任主任編輯,以及後來邀請巴菲特成為公司董事。布拉德利鼓勵凱瑟琳出版五角大樓文件、追查水門事件,後一件事使得華盛頓郵報贏得了普利策新聞獎的榮譽。巴菲特則是教會了凱瑟琳如何管理一個成功的企業。

巴菲特第一次遇到凱瑟琳是在1971年,那時,他還擁有《紐約客》雜誌的股票。他聽說該雜誌可能有意出售,於是問凱瑟琳華盛頓郵報是否有興趣買下。儘管這個交易沒有實現,但巴菲特對於郵報有了更多的印象。

大約在那個時候,華盛頓郵報的財務結構經歷了深刻的變化。在家族信託的條款下,飛利浦和凱瑟琳·格雷厄姆夫婦擁有郵報全部的投票權。在飛利浦·格雷厄姆過世後,凱瑟琳繼承了公司控制權。

多年以前,凱瑟琳的父親授予公司幾百個員工很多內部股,以獎勵他們對於公司忠誠和服務,基於這些內部股,他還建立了公司利潤分享計劃。隨著公司的繁榮,華盛頓郵報的內部股價格從1950年代的50美元火箭般躥升到1971年的1,154美元。這些持有內部股的員工和利潤分享計劃,希望公司建立一個交易的市場,這同時也是公司處置非生產性現金的一種安排。此外,格雷厄姆家族還面臨著財產繼承稅方面的考慮。

1971年凱瑟琳決定將華盛頓郵報公司上市,這樣就減輕了自己維持一個股票市場的負擔,也讓家族的其他繼承者更有利地安排他們的財產。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分為A股和B股兩類。A股可以選舉公司董事會多數成員;B股只能選舉董事會少數成員。凱瑟琳持有50%的A股,這樣實際上可以較少的股份達到控制公司的目的。

1971年6月,華盛頓郵報發行了135.4萬股B股。不同尋常的是,兩天之後,凱瑟琳授權布拉德利出版水門事件調查文件。1972年,公司A股和B股價格紛紛飆升,從1月的24.75美元漲到12月的38美元。

但是隨著華爾街的心情開始變得陰鬱,1973年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開始下滑,下跌100點到921點。華盛頓郵報的股價也開始下滑,5月份跌到23美元。著名的IBM的股價已經大跌了69點,跌破200日均線,華爾街的經紀們議論紛紛,他們警告說這種技術上的擊穿預示著市場接下來更是陰雲密佈。

同月,金價跌破100美元/盎司,美聯儲將貼現率提高到6%,道瓊斯再次下跌了18個點,這是三年中最大的下挫。到6月份,貼現率再次提高,道瓊斯指數又掉頭向下,跌破900點大關。

這期間,巴菲特開始悄悄地買入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到6月,他以22.75美元的均價買入了467.150股,共耗資1062.8萬美元。

剛開始,凱瑟琳並不緊張,但是想到一個非家族成員的人擁有如此多的公司股份,即便沒有控制權,還是令人有所不安。巴菲特向她保證,伯克希爾的購買僅僅處於投資目的。為了讓她安心,巴菲特將擁有的投票權授予由凱瑟琳的兒子唐·格雷厄姆代為行使。安心之後,凱瑟琳1974年邀請巴菲特加入公司董事會,不久出任華盛頓郵報財務委員會主席一職。

巴菲特在郵報中的作用廣為人知,在七十年代的印刷工人罷工期間,他協助凱瑟琳堅持抗衡,他也教授唐·格雷厄姆如何經商、如何扮演好企業家的角色、如何負起對股東的責任。

唐是個熱心學習的人,虛心聽取巴菲特所說的每一個字。多年以後,唐寫下承諾:“繼續為了股東利益而管理好公司,特別是為了那些視野超越了季度和年度的長期股東們。我們不會以收入規模和控制公司的數量來衡量成功。”並誓言用“嚴格控制成本”和“有紀律地使用現金”來回報股東。

準則:簡單易懂

巴菲特的祖父曾經在內布拉斯加州的西點市擁有一份週報,並親任編輯,巴菲特的祖母也在報社裡幫忙印刷。他父親在內布拉斯加大學期間編輯過《內布拉斯加日報》,巴菲特自己曾經幹過《林肯日報》的發行。有人說,如果巴菲特沒有從事投資活動,他最有可能成為一名記者。

1969年,巴菲特買下他的第一個報紙——《奧馬哈太陽報》,同時帶有一系列的週刊。儘管他認為高質量的新聞很重要,他更堅持報紙首先也是企業,應該以利潤為首要考慮,而不僅僅是影響力。擁有《奧馬哈太陽報》讓他了解了報紙行業的運作特點,在他開始買入華盛頓郵報時,他已經擁有了四年與報紙相關的經驗。

準則:持續的運營歷史

巴菲特告訴伯克希爾的股東,他在財務上與華盛頓郵報發生聯繫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3歲的時候。當時,他父親在國會任職,他當報童每天派送《華盛頓郵報》和《時代先驅報》。巴菲特喜歡向別人講述這個雙重路線的送遞故事,在飛利浦·格雷厄姆代表華盛頓郵報收購《時代先驅報》之前,少年巴菲特就已經在送報的路線上將它們合併了。

很明顯,巴菲特注意到了報紙行業利潤豐厚的歷史,並且他認為《新聞週刊》雜誌也具有可預測的良好未來。華盛頓郵報公司多年以來在報告中提到廣播電臺的優良表現,巴菲特從中迅速學習到公司電視臺的價值。巴菲特自身的經歷讓他相信該公司是個可持續發展的、可靠的好企業。

準則:良好的長期背景

1984年巴菲特寫到:“一個具有主導地位的報紙,其經濟價值是優秀的,是世界上最為優秀的一類。”請注意,這是巴菲特30年前說的話,是在互聯網的潛力首次被人們認識之前整整十年。

八十年代早期,美國共有1,700家報紙,其中大約的1,600家沒有直接的競爭對手。巴菲特觀察到,這些報紙的所有者認為,他們自己每年賺取的可觀利潤是由於報紙的新聞質量。事實的真相是,即便是一個三流的報紙也能取得不錯的經營業績,如果它是市區裡的唯一報紙的話。

現在,邏輯已經很清楚了,他解釋道,一個高質量的報紙具有更高的滲透率,但一個平庸的報紙的廣告欄依然對於廣告主們頗具吸引力。城裡的每一個公司、每一個房屋賣家、甚至每一個想了解社區消息的人,都要依靠報紙的流通才能實現信息的傳遞。就像加拿大的媒體企業家湯姆森勳爵一樣,巴菲特相信擁有了一家報紙,就像收取城裡每一個想做廣告企業的版權費一樣。

除它們的質量之外,報紙還擁有價值不菲的商譽。如同巴菲特指出的那樣,報紙業對於資本的需要很低,這樣它們能輕而易舉地將銷售額轉化為利潤。甚至,即便一個報紙安裝了昂貴的電腦排版印刷系統,它們也能迅速地以低工資的成本優勢將其付清。在1970和1980年代,報紙業能輕而易舉地提高定價,從而產生高出平均的資本回報,減少通貨膨脹的影響。

準則:決定價值

1973年,華盛頓郵報的總市值為8000萬美元,然而,巴菲特說“大部分證券分析師、媒體經紀人、媒體執行層都將公司估值為4~5億美元。”為什麼巴菲特如此估值?讓我們通過數字,看看巴菲特的評估路徑。

我們從當年的股東盈餘開始:淨利潤(1330萬美元)加上折舊和攤銷(370萬美元)減去資本支出(660萬美元),得出1973年公司股東盈餘1040萬美元。如果我們用美國政府長期國債的利率(6.81%)去除股東盈餘,那麼華盛頓郵報的價值達到1.5億美元,幾乎是市值的兩倍,但依然低於巴菲特的估值。

巴菲特認為,整體而言,一個報紙類公司的資本性支出最終將會等同於折舊和攤銷。這樣,公司淨利潤將大約與股東盈餘持平。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簡單地將股東盈餘除以無風險利率,這樣,華盛頓郵報公司估值結果是1.96億美元。

如果我們就此打住,假設股東盈餘上升的幅度能趕得上通貨膨脹的幅度。但我們知道報紙業擁有非同尋常的提價能力,因為它們大多數在當地居於壟斷地位,它們的提價幅度可以超過通貨膨脹的幅度。如果我們再做最後一個假設——華盛頓郵報有能力多提價3%,那麼公司的估值接近3.5億美元。

巴菲特知道公司當時的稅前10%的利潤率,低於歷史上15%的平均記錄,但他相信在凱瑟琳的領導下,公司會重拾雄風,恢復到歷史平均水平。如果稅前利潤率改善至15%,那麼公司現值將多出1.35億美元,使得整個公司估值達到4.85億美元。

準則:以吸引價格買入

儘管以最為保守的估值計算,巴菲特還是以半價買入了華盛頓郵報,他仍然堅持認為,實際上他的代價僅僅是2.5折。無論如何,有一點是很清楚的,相對於內在價值,他以巨大的折扣買入。在這個案例中,巴菲特滿足了本•格雷厄姆的前提條件:以折扣價買入能創造安全邊際。

準則:淨資產收益率

當年巴菲特買入華盛頓郵報時,它的淨資產收益率為15.7%,這是一個報業平均的回報,比標普500指數的成員公司僅僅略微高出一點。但是,不到五年,郵報的淨資產回報率翻了一番,比標普500的公司高出一倍,比同業高出50%。在接下來的十年,公司一直保持著這一榮耀,甚至在1988年達到了36%的高度。

如果我們縱觀郵報的表現,尤其是在減去負債的情況下,這些超越平均水平的回報令人印象深刻。1973年,郵報的長期負債對股東權益的比率為37%,這一負債率居於整個行業的第二高。令人驚訝的是,到了1978年,凱瑟琳減少了70%的公司負債。到了1983年公司長期負債對權益的比率降低至2.7%,只有整個行業平均的十分之一。然而,郵報創造的利潤卻比同業高出10%。

1986年,在投資了手機電話系統和購買了大都會/ABC公司的53個電纜系統之後,負債達到異常的3.36億美元之巨,但沒超過一年,負債減少到1.55億美元。1992年,公司長期負債是0.51億美元,長期負債對權益比率為5.5%,相對於同行平均的該指標為42.7%。

準則:利潤率

在華盛頓郵報上市之後的6個月,凱瑟琳會晤了華爾街的證券分析師,她說,公司的首要事情是將追求現有運營的

利潤最大化。來自電視臺和《新聞週刊》雜誌的利潤持續攀升,但來自報紙的利潤表現平緩,凱瑟琳說,這是由於高生產成本,即工資引起的。

在郵報購買了《時代先驅報》之後,利潤開始上升。每一次遇到工會罷工事件(1949、1958、1966、1968、1969年)管理層通常都滿足工會的要求,以避免報紙關門的危險。這期間,首都華盛頓特區依然是個擁有三個主流報紙的城市。整個1950和1960年代,不斷上升的工資成本侵害了利潤。凱瑟琳對華爾街說,這個問題將會得到解決。

與工會簽訂的合同在1970年代開始到期,凱瑟琳僱請了採取強硬路線的談判專家與工會談判。1974年,郵報挫敗了由報紙工會領導的罷工。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印刷工人簽署了新合同。在1975年印刷工人罷工中,郵報公司立場堅定。這次罷工充滿暴力,在罷工之前,工人破壞了印刷車間,失去了同情心。管理層親自印刷,報紙工會和印刷工會成員衝擊警戒線。四個月之後,凱瑟琳宣佈公司已經聘用了非工會成員。公司取得了勝利。

1970年代早期,財經媒體對於郵報的評價是“對於華盛頓郵報在盈利方面的表現,最好的評價恐怕就是給它一個溫柔的C”。1973年,公司稅前利潤率是10.8%,比歷史上六十年代最的15%低很多。在與工會進行了成功談判簽約之後,公司的利潤開始改善。到1988年,稅前利潤率達到31.8%的高度,相比之下,同行平均為16.9%,標普工業平均為8.6%。

準則:理性

華盛頓郵報公司為股東產生持續的現金流,因為它產生的現金多於其需求,管理層面臨兩個選擇:將錢還給股東,或投資於有利可圖的新機會。巴菲特傾向於公司將資本還給股東。在凱瑟琳擔任郵報總裁期間,它是業內第一家大筆回購自家股票的公司。在1975年至1991年,公司令人吃驚地以平均60美元/股的價格回購了43%的股份。

公司還以提高分紅的方式將現金返還給股東。1990年,面對公司巨大的現金儲備,華盛頓郵報公司決定將年度每股分紅從1.84美元提高到4美元,升幅117%。

在1990年代早期,巴菲特得出結論,總體相較於美國其他產業,報紙業的利潤將高於平均水平。但是,該行業比他和其他媒體分析師們早些年預測的價值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於報紙喪失了定價彈性。

早年,當經濟放緩、廣告主消減費用時,報紙可以通過提高行數率保持利潤率。但今天,報紙已經不再居於壟斷地位。廣告主們找到了更便宜的方法尋找客戶——有線電視、直郵、報紙夾頁等,但最重要的是互聯網的廣泛運用,它們分走了報紙業的大蛋糕。

到1991年,巴菲特意識到,這些影響利潤的變化,既是短期週期性的變化,也代表了一個長期的根本性變化。他說:“實際上,報紙、電視、雜誌這類開始像普通商品型企業一樣運轉,不再是特許經營權類型的企業了。”

週期性的變化會損害公司的短期利潤,但不影響公司的內在價值。根本性的變化則會減少公司利潤,也影響內在價值。然而,他認為華盛頓郵報的內在價值受到的負面影響低於同行,因為,首先,郵報的0.5億美元的負債被其持有的4億美元現金所抵消,郵報基本是唯一一家基本上沒有負債的公司。“結果是,它資產價值的縮水不會因為其債務槓桿而加劇。”巴菲特說。

準則:一美元前提

巴菲特希望選擇這樣的公司,它每一美元的留存至少產生一美元的市值。這個測試很快能區分出,長期而言,管理層是否最優化使用公司的資本。如果留存的資金被投資於高於平均水平的對象,其證明就是公司的市值會相應地上升。

自1973年到1992年,華盛頓郵報公司賺了17.55億美元,其中付給股東2.99億美元,留存了14.56億美元進行再投資。1973年,公司總市值為0.8億美元,到了1992年,市值成長為26.3億美元。在這20年中,每一美元的留存為股東創造了1.81美元的市值。

評價凱瑟琳在華盛頓郵報的成功領導還有一個方法,威廉•桑代克在他具有非凡洞察力的書——《局外人:八個非傳統的CEO和他們的成功理性藍圖》——中,可以幫助我們既觀察公司,也欣賞CEO的表現,“從1971年IPO上市,到1993年(凱瑟琳)離任,公司為股東提供了年複利22.3%的複利回報,使得標普(7.4%)和同行(12.4%)相形見絀。在IPO時投資的每一美元,在她退休之際達到了89美元,相形之下,標普是5美元,同行是14美元。凱瑟琳的表現超過標普8倍、同行6倍,在其22年的職業生涯中,她是國內同行中的最佳CE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