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捐出全部家产办学,却被国人谩骂为卖国贼

他尚在襁褓之中便加入天主教,11岁只身一人从故乡丹东到上海徐家汇天主大教堂教会学校求学,学成七国语言,成为上海著名神父和神学博士;

他年轻气盛评判教会等级制度,毅然离开教会投身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门下担任翻译;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起草者,受到爱国人士强烈谴责;

60岁时他为赎罪,他裸捐三千亩田地,只身逃到孤独院躲避,想了此残生;

60岁后他创办震旦大学(今复旦大学);

100岁他死于越南谅山;

他曾说:“我只是一只狗,只会叫,我叫了一百年,还是没有把中国叫醒。”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捐出全部家产办学,却被国人谩骂为卖国贼


1840年,马相伯出生于江苏丹阳一个贫困家庭,因父母信奉天主教,他在襁褓中就在教堂受洗,成为一名天主教徒。5岁时,马相伯往私塾读书,熟读《弟子规》、《三字经》,并热衷与先生探讨天体运行秘密,挚爱终生。

六年后,马相伯只身前往上海徐家汇天主教会学校读书。当时是在一名天主教传教士的推荐下才有此机会,但家贫连路费都没有,马相伯说:“我只要几个烧饼即可成行,我11岁了是个大人了,我走路去上海,我不怕。”就这样马相伯带着几个烧饼上路了,开始了他的百年人生沉浮。

11岁的马相伯在徐家汇天主教会学校攻读法文、德文、希腊文、拉丁文还有哲学、神学、数学、天文学,一学便是10年,21岁的他已经掌握七国语言,并成了一名神学士。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捐出全部家产办学,却被国人谩骂为卖国贼


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神教徒,马相伯在教会还算是受人尊重的,但是他内心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看不惯中国人始终低人一等的处境,他打算离开教会,走从政之路。

一日,他路经直隶总督李鸿章官邸,心血来潮,敲门而入毛遂自荐。李鸿章惜才,得知其是神学博士且精通七国语言,马上聘请他为助手和翻译。此年,马相伯30岁。

当时,晚清危如累卵,马相伯纵有一腔热血满腹经纶,又能如何大展拳脚呢?他直接能学以致用的就是帮助李鸿章起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为此,饱受国人诟病甚至漫骂。其实读历史,不能单向性地看问题,由一个片面性的表面性的现象,来断定他的实质。甚至是恰恰相反,为了争取在这些不平等条约设定中,为国家为民族争取最后的利益,都付出了他们的心血,他们在忍辱负重中为国家为民族尽心力。这些不平等条约必须签!为什么?因为刀架在脖子上。而且不是架在他的脖子上而是架在一个国家的脖子上。李鸿章是洋务大臣,必须干这活,老板必须让你干,你就必须背这个黑锅。马相伯你是李鸿章的助手和翻译,你不起草谁来起草?这都是没办法的事,只能凭良知,在万不利中求一利,求一利便是为国尽忠为民请命,换作谁,谁也不愿意干这活,这就是人生!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捐出全部家产办学,却被国人谩骂为卖国贼


他们在谈判桌上绞尽脑汁唇枪舌剑,为国家争取利益,可等他们回国后,所到之处一片讨伐。国人痛恨他们到什么程度呢?马相伯8年后第一次回家见母亲,他的母亲不应声,并对外人说:“我不曾生过马相伯这样的儿子,早知道他成了卖国贼,我就不该让他读书。”他母亲直到去世时,也不愿跟侍候病床前的马相伯说一句话。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过去社会对国人的思想、精神的巨大影响力。

马相伯委屈无处说,自己毕生所学得到的竟然是连母亲都不认这个儿子,他选择离开李鸿章。

随后他游历各国,认识到国家富强根基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为国后1900年,他将自己全部家产在松江、莆田等地的三千亩良田全部捐出来创办“中西大学堂”,这一年他60岁。办理完捐献事宜后,他一个人走进上海土山孤儿院准备度此残生,等待死亡降临。回首自己的一生,他觉得最后落个一片干净,这就是他的命运。然而,人生诡异的是,他真正被世人所铭记,或者说此生做的最大的事业正是从他决定安静等死这一刻才刚刚开始。

1901年33岁的蔡元培出任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他想学拉丁文,但上海懂拉丁文的很少,辗转找到了土山孤独院,自报家门说明来意。马相伯对于找上门来的学生从不拒绝,听说蔡元培投身马相伯门下学外语,很多南洋公学的学生也纷纷投身门下,名气也越来越大,好为人师乐于教育的马相伯在蔡元培的建议下,想创办一所学校,

他利用自己在教会界的名望,争取到了教会的支持,在徐家汇天主教学附近的老天文台租下房舍,开始办学之路,自任校长。他给学校起名为震旦,“震旦”为梵文,有“中国”之称,也含有“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震旦学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梁启超听闻此事立即来电祝贺:“”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他亲自主编教材,并毛遂自荐来学校授课。学校一时名声大震,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子远道而来投身震旦门下。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捐出全部家产办学,却被国人谩骂为卖国贼


后来教会干预,要求震旦变成一所教会学校,让学生晚唱圣歌,晨做礼拜,并增加很多限制条款,包括师生人生自由。引发师生强烈不满,矛盾无法调和,对立逐步升级,最后,教会解散了学院,驱赶了学生。

马相伯决定募集资金创办一所新学校,不久上海街头,常见一名老者拄着拐杖东奔西走,到处游说款项:“国家再穷,学生总要读书啊,有书读才会有希望。“马相伯的举动和提议,得到上海政商两界名流的一致响应,他诚邀严复、熊希龄等二十八人但任校董,筹集建校资金。两江总督周馥闻悉拨银一万两。如此以来,学校基本成型,震旦一名不能再用了。这个时候,现在声名赫赫的复旦大学诞生了,此名出自于右任,是他建议取校名为”复旦“,既不忘震旦之旧,更含复兴中华之意。至此,著名的复旦大学就此挂牌成立。

抗战爆发后,马相伯在南京失守前乘坐最后一班客轮溯江而上武汉,最终抵达桂林,应学生于右任之邀,移居昆明,在假道越南谅山前往昆明时,突然病例。病床上,他对前来看望他的胡愈之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我叫了一百年,还是没有把中国叫醒。“

病体持续了一年多,1939年10月29日,马相伯安静辞别人世,结束了整整百年风雨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