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滴滴抽取僱傭司機的近30%的費用依然不能盈利」?對此你怎麼看?

用戶68738747


結合滴滴公司之前披露的信息我們先算一筆賬:滴滴公司第一項大的收入應該是接近30%的抽成,全國範圍每天按2500萬訂單算,每個訂單平均抽成5元(保守計算,很多訂單遠遠大於平均價),滴滴通過抽成每天的收入為1.25億;第二項大的收入就是滴滴規定提現日為每週二,全國司機一週的收入被卡在賬戶裡,這筆錢大概是30億(等於是固定的,因為這周提上週的錢,但這周的還在裡面),滴滴把這筆錢用在其他地方產生收益;第三項大的收入就是對司機的罰款。

收入這麼高為何無法實現盈利?我感覺有幾點:

1、返還給司機的衝單獎勵和乘客的乘車優惠券應該佔有很大比例。

2、各種廣告宣傳費用和運政部門對司機的罰款。

3、平臺補貼給線下的租賃公司以及各種合作公司的補助。

4、開發新的產品和業務所用的資金。

5、內部員工工資、各種公關費。


駐馬店掌上生活


滴滴抽傭30%依舊不能盈利的說法並不可靠。



為什麼?

先看滴滴的投入是什麼?是技術或研發,產出的是軟件或平臺。

其中,研發投入是一次性投入,但可能是後續多年持續受益。

簡單說,滴滴很多技術投入是可以或允許分攤到未來多年的。

當然,滴滴也可以不這麼操作,算成當年的一次性成本支出,如果這麼算,滴滴可能是不盈利的。

但是,如果是把技術投入分攤到多年,在特定年份應該是盈利的。

此外,滴滴投入或支出還有就是人力投入和市場推廣投入,其中市場推廣投入也就是“補貼”,包括對乘客和司機兩端。

在滴滴早期,或前幾年補貼力度較大,當時一定是虧損的,今年以來,補貼幾乎沒有了,不算曆史補貼投入,階段性應該是盈利的。

但是,如果算上前期投入,也就是把之前的補貼攤薄到後續幾年,那今年有可能是不賺錢的。

此外,滴滴平臺上的業務並非僅有網約車,還有順風車、共享單車以及其他泛金融服務,每個子業務的盈利情況也是不一樣的。

因此,所謂“滴滴抽傭30%費用依舊不盈利”是不靠譜的,既忽略了業務來源多元化,也忽略了投入攤薄問題,還忽略了定價上漲的問題。


李俊慧


先不說它本身對司機的補貼和對用戶的優惠策略算一筆支出。就目前滴滴的發展情況來看,盈利低實屬正常。

滴滴剛起步的時候運營的成本算是挺低的,而恰恰順風車業務去年給滴滴帶來8億元利潤,順風車估計是滴滴最盈利的業務了。只不過後來出了不少負面消息使得滴滴下架了順風車業務。僅2018年上半年,滴滴整體淨虧損就超過40億元人民幣。

加之後來又要進行整頓,尤其是新推出的安全功能,“一鍵報警”的信息處理和接警成本就需要不少資金投入;之前為壓縮成本,滴滴的客服業務大量外包,現在又要進行團隊建設。種種支出,就知道為什麼滴滴沒啥利潤了。

更重要的一點,滴滴更熱衷於投資和擴張。要說一家企業只虧損不盈利倒有些不可信,高收入去向何方?我想滴滴的燒錢之處就在於投資了。據統計,滴滴從2012年創辦到2018年初,已經完成了16輪融資,累計融資額超200億美元,擁有100多家投資者。其中,僅2017年一年就融資95億美元。此外還和Uber在巴西、日本、墨西哥、澳大利亞等國開展競爭。


希望滴滴內部能好好整頓,明確好自己的定位,做個良心的便民平臺。


無線端



滴滴一年的收入其實是驚人的數字,滴滴快車一單25%-30%的抽成,滴滴順風車每單10%的利潤,再加上滴滴司機的收入都是下一個星期才能提取,這些資金在滴滴的賬戶上就是利息也是天價。滴滴平臺沒事還給司機罰款,總體算下來一年收入至少也要幾百億。


那麼一個幾百億收入的企業為什麼還賠錢呢?滴滴現在對司機和乘客的補貼力度已經很小了,就算補貼最高峰的時候,一年也就賠200多個億,所以補貼並不是賠錢的主要原因。滴滴自身的運營成本也不會這麼高,滴滴海外投資確實消耗了部分資金,但也沒有這麼多吧。到底滴滴賺的錢都去了哪就不得而知了,大家自己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