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十字路口,放水、基建、還是減稅?

股市是實體經濟的晴雨表,而中國股市從今年1月份一路下跌到9月,可見資本市場對未來的預期並不是很好。

從實體經濟來看:

企業由於去槓桿造成的流動性緊縮,再加上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企業主的日子並不好過,甚至部分企業已經在破產的邊緣掙扎;

居民受制於高房價,絕大多數人都揹負著百萬房貸,消費能力呈下降趨勢;

政府則欠了50萬億的債務,一年的財政收入也只夠維持正常運營和支付債務利息,甚至有個別地方政府已經發不出工資了。可見形勢很險峻。

雖然說我們上半年的GDP增速為6.9%,看起來還不錯,但這也只是表面上的風平浪靜,當前的繁榮和高增長是加槓桿的結果,而經濟槓桿類似於金融槓桿,在槓桿爆倉的前夕一切看起來都是正常的,只有當爆倉的一瞬間,才會出現坍塌式的暴跌。比如這樣:

大國十字路口,放水、基建、還是減稅?

面對當下問題,有三個解決方案:放水、基建和減稅。

放水

大國十字路口,放水、基建、還是減稅?

對於放水,我們已經很熟悉。我們在08年、15年就是以放水的方式度過危機。從推動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來看,放水有利於投資和消費,同時還能稀釋債務、緩解債務危機的壓力。

2018年年初,我們的主旋律還是去槓桿、穩槓桿,但是到了5月債務違約潮爆發時,我們的貨幣政策已經開始轉型:口頭上說的還是穩健中性,但實際上已經開始偏向於寬鬆,到目前為止,央行已經多次實施降准以及MLF操作,向市場釋放了上萬億的流動性。

但是這個操作嚴格上來說也不算放水。因為降準也好、MLF也好,規模都比較小,主要用於救急。救什麼急?主要是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跑路潮的問題,它們急需資金的滋潤才能活下去。

而中央也多次強調:絕對不能大水漫灌,如果說10年前、或者4年前,我們還可以大規模放水,但現在已經不行了。放水就像是一劑春藥,雖然能爽一時,但是吃得越多,效果越差,最後還會對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目前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拉美地區就為此付出慘痛代價,比如土耳其、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因為嚴重依賴放水,結果造成了貨幣的大幅度貶值,曾經的發達國家一時淪為人間地獄,不僅經濟萎靡,老百姓也是貧困潦倒。

這就是大放水的後果!

基建

大國十字路口,放水、基建、還是減稅?

基建到底解決了什麼問題?

淺顯地看:基建就是修路、修橋、修地鐵以及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等。從利民便民的角度來說,它是非常有意義的。但是另一方面來看,基建消耗的是國家財政,而國家財政來源於民間稅收和透支未來財富,所以適當搞基建是可以的,一旦過度,就是對廣大納稅人財力的榨取。

深入一點看:基建能夠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1933年美國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大蕭條,失業率高達20%,隨後羅斯福上任,實施了羅斯福新政,新政的核心就是大規模搞基建,以吸納就業。當時有一種誇張的說法,基建只為吸納就業,不會過多的考慮它的實用價值,比如"先挖一個抗,然後再把這個抗填上"。

從更深的角度來看,基建是一種經濟發展的模式。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以政府投資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之下,需要政府掌握國民經濟的命脈,比如能源、鋼鐵、電信、金融、建築、重工業等領域,同時還要主導社會投資。在統計GDP的時候,有一種算法:

GDP = 消費 + 投資 + 政府支出 + 出口 - 進口

其中投資和政府支出主要是政府決定的,這個規模越大,GDP的體量也越大,所以這麼多年來,為了穩定GDP的增長,我我們的政府支出和政府主導的投資規模一直很大,而這些支出和投資也主要集中在基建上。

但是長時間實施大規模基建會讓民營經濟失去活力,造成國進但民退的局面,老百姓的生活負擔會加重。

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以後,日本政府開始將基建投資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基建投入使得日本的基礎設施水平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後來的結果是:日本政府債務高企,不得不加大社會稅負水平,而日本經濟也因此"失去了30年"。

減稅

大國十字路口,放水、基建、還是減稅?

減稅的好處一方面是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激發企業活力,以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一方面也能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讓老百姓有更多的錢可以消費,老百姓消費的多了,企業的創造力會更進一步被激發,從而進入良性循環,經濟發展蒸蒸日上,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打著"增加社會福利"、"消滅貧困"的口號,向企業和居民徵收高額稅負,結果很多企業不堪重負,紛紛倒閉,隨之而來的是美國社會進入滯漲期,經濟萎靡不振,不僅社會福利沒搞起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反而明顯下降。

隨後的1981年,里根就任美國總統,開始實施所謂的里根經濟學,具體內容包括:大幅削減社會福利開支、大規模減稅、放鬆對企業的管制、嚴控貨幣供應量增長。把美國個人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70%降至28%,公司所得稅的最高稅率從46%降至34%

里根政府的減稅政策得到了明顯的效果,80年代中後期,美國經濟開始進入蓬勃發展週期,同時居民收入也大幅增長。

通過以上對比,我們發現,在放水、基建和減稅之間,最好的方式唯有減稅。但是減稅也是痛苦的,因為一方面政府債務高企、機構龐大,如果減稅就是降低了政府的財政來源,對政府來說是極度痛苦的;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發展長期是由政府投資主導的,如果大規模減稅,政府對經濟的引導作用勢必會大大降低,所以對於經濟也勢必會造成重大打擊。

儘管如此,減稅仍然是大勢所趨,雖然道路依舊曲折,但我們堅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有才君友情提示:本文禁止轉載到其他平臺,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歡迎你們激情轉發~

有才金銀頭條號,為你解讀身邊正在發生的財經大事!

金融圈裡無小事,風裡雨裡,有才等你,老闆,點個關注再走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