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爭霸中,齊桓公雖然盛氣凌人,但在楚國的屈完面前也無可奈何

《齊桓公伐楚盟屈完》選自《左傳·僖公四年》,是一篇編年體歷史散文,全文總共291個字。

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要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相互征戰,爭當霸主。當時的齊國,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治國,已然是春秋五霸之首。此時的楚國,楚成王任用斗子文為相治國,國力日益強大,有稱霸中原的趨勢。這是本文發生的大背景。

春秋爭霸中,齊桓公雖然盛氣凌人,但在楚國的屈完面前也無可奈何

在公元前657年,齊桓公與夫人蔡姬吵架,並將蔡姬遣送回國。蔡姬的哥哥蔡穆候對此感到很憤怒,將蔡姬改嫁給楚成王。公元前656年(魯僖公四年)春,齊桓公得知蔡姬改嫁的消息後,非常憤怒,立即調集軍隊會同各路諸侯攻打蔡國,將蔡國打敗後,立即轉而攻打楚國。楚成王發兵抵抗齊軍。這是本文發生的導火線。

因此,一件事情的發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直接原因,也有間接原因;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有大環境的影響,也有具體事件的關係。總之,要綜合起來分析看待。

本文對蔡國的描寫很簡單,“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在各路諸侯聯軍面前,蔡國不堪一擊,非常弱小。可是等到這些貌似很強大的諸侯聯軍面對實力比較強勁的楚國時,就全都是外交辭令了,這也構成了本文的主要內容。

春秋爭霸中,齊桓公雖然盛氣凌人,但在楚國的屈完面前也無可奈何

第一次外交辭令,很像中美兩國關於南海問題,展開我問你答。管仲責問楚國有兩大罪。其一,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也許當時諸侯國中不止楚國一家做過這事,但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從中可略知當時周天子與各路諸侯的微妙關係。其二,根本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昭王南征而不復”,那都是三四百年前的事,現在誰能說得清楚。楚使承認小錯誤,推脫大罪責,不卑不亢。 首次外交,沒有結果。所以,“師進,次於陘。”

這場戰爭由春天持續到夏天,楚國也許快撐不住了,就派屈完去見齊桓公求和。而此時齊桓公想必也明白,楚國是一塊不好啃的骨頭,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藉此,正好“師退,次於召陵。”在召陵之盟簽訂之前,齊楚雙方還有一系列鬥爭。

第二次外交辭令,齊桓公先自詡有德,然後炫耀武力。屈完底氣十足,針鋒相對,柔中帶剛,沒有一絲怯懦。齊桓公雖然盛氣凌人,但也無可奈何。最後,相互不能折服,雙方講和並且象徵性地訂立盟約。

足可見,弱國是沒有無外交的!而外交是要以實力為基礎的!

春秋爭霸中,齊桓公雖然盛氣凌人,但在楚國的屈完面前也無可奈何

文末,齊桓公說:“以此眾戰,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遙想當年抗美援朝,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不就是這麼對中朝兩國人民說的嗎!屈完回答說:“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當年的中朝兩國人民不就是這麼回答他們的嗎!

時至今日,這段對話仍有重大意義!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不僅要有“力”,更要有“德”。其實可以沒有“力”,只要有“德”就可以了,到那時也就沒有強弱之分了,但是這只是一種理想的境界。在現實中,強者需要有“力”來幫助弱者,弱者需要有“力”來改變處境,但是目的都應該是有“德”。沒有“德”做基礎的“力”,終究是行之不遠的。反之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