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士兵,北洋军阀的团长,60岁参加八路,共和国授衔时77岁

蒋维平,河北房山县 (今北京房山区) 人,生于光绪四(1878年生)。自19岁起开始从军,先是在清政府李鸿章的部队服役,干过勤务兵、班长;宣统皇帝退位后,转入袁世凯部,由连长一直升至副团长;1920年又成了段祺瑞的部队,任骑兵副团长、团长,后转为“边防军”。1929年2月,东北军易帜、缩编,“边防军”解散,从军32年的蒋维平返乡开药店行医。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年过五十的蒋维平毅然投身抗日洪流。任北平参战军宋哲元部第29军第3师管马处主任委员。不久该部队解散,蒋维平再次返乡。同年9月,日军占领房山县城,发生了惨无人道的“二站教堂惨案”,法国神父被日军枪杀,在教堂避难的80多名中国平民也惨死在鬼子的屠刀之下。蒋维平不顾安危,自任神父,建立难民收容所,办起红十字会,收留救助难民。

清朝的士兵,北洋军阀的团长,60岁参加八路,共和国授衔时77岁

1938年2月,八路军129师359旅挺进平西,路过蒋维平的家乡,此时的他已年届花甲。为了抗日救国,他携义子蒋志刚,毅然关掉药店,带上药品,投奔了八路军,不久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蒋维平参加队伍后,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从事医务工作。由于受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双重封锁,八路军的军需药品奇缺,被任命为359旅制药厂厂长的蒋维平不顾年事已高和艰苦条件的影响,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潜心钻研中、西医学,深入走访民间,收集了医疗秘方300余种,又翻山越岭采集中草药材,配制各种丸、散、膏、丹40多种,治愈大批伤员。

清朝的士兵,北洋军阀的团长,60岁参加八路,共和国授衔时77岁

1941年春,部队进驻陕西省米脂县,病员集中,药品奇缺。他带领40余人四处搜集芒硝,制作硫酸钠,配制出疥疮一扫光、光明眼药膏、疟疾丸、外科治腐膏和复方氧化钙等药品,缓解了药品困难。

1943年,在陕甘宁边区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蒋维平担任南泥湾九龙泉719团农场场长,以65岁高齡带领全场100余人,开荒400多亩,当年达到粮食自给,并上缴公粮2.88万公斤。同时,还开办了办木工厂、碾米坊,组织制药、编织和烧炭,把农场建成为第359旅的第一模范农场。次年被评为359旅劳动英雄和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参加了延安群英会,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嘉奖。

从1946年7月起,蒋维平担任八路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47年的石家庄战役,蒋维平率领医务人员奋战在第一线,及时抢救伤病员,战后被评为模范医务连。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蒋维平又参加了攻克新保安、解放张家口等一系列战地救护工作。上级部门实在不忍心让他这个七旬老人奔波于战场,只好调离他的工作。

清朝的士兵,北洋军阀的团长,60岁参加八路,共和国授衔时77岁

可不管在那里,蒋维平“在前方象只虎,在后方依然象头牛”,鉴于他的贡献突出,建国后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蒋维平成为代表之一,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51年8月以后,蒋维平历任察哈尔军区直属医院、华北军区张家口医院、北京军区张家口第251医院和中国国际白求恩和平医院副院长等职。

1955年授衔时,蒋维平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校军衔,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此时的他已经77岁,比德高望重的朱老总还年长8岁,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年长的授衔者。

清朝的士兵,北洋军阀的团长,60岁参加八路,共和国授衔时77岁

建国时期,蒋维平依然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身上穿的一件棉背心还是当年在南泥湾时,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自己新手缝制的。家人劝他换一件新的,他说:“现在生活好了,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本啊!”他对自己苛刻的同时,只要是对国家、对社会有利的,他从来不会吝啬,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购买药品,免费送给急需救助的病人。

1957年11月,八一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一部《老英雄蒋维平》,记录他传奇的一生。1964年7月12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忙碌了20几年的蒋维平因病逝世,一颗永不服老的心安息了。享年86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