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藝術節10月開鑼,「創世神話」交響音樂會揭幕

10月19日至11月22日,一年一度的上海國際藝術節又將上演。

適逢改革開放40週年,上海國際藝術節舉辦20週年,今年的藝術節將舉辦約350場活動,總計覆蓋約400萬人次觀眾。其中,中外參演劇目45臺,“扶青計劃”委約作品6部,“藝術天空”演出109場,“藝術教育”活動100多場,交易會參會機構達520餘家。

上海国际艺术节10月开锣,“创世神话”交响音乐会揭幕

閉幕作品《堂·吉訶德》Nancy Reyes 攝

交響開幕,芭蕾閉幕

作為藝術節的主板,今年的藝術節共有45臺劇目參演,其中,境外演出項目25臺,境內演出項目20臺,原創首演23臺。

《神話主題交響音樂會》(暫名)將為藝術節開幕。該作由藝術節委約作曲家葉小綱創作,餘隆執棒上海交響樂團演奏,石倚潔、廖昌永、沈洋等歌唱家獻演,講述的是“開天闢地”到“補天”“射日”“治水”等改天換地的創世神話。

古巴國家芭蕾舞團芭蕾舞劇《堂·吉訶德》將為藝術節閉幕,該作由古巴傳奇芭蕾大師艾麗西亞·阿隆索編創於1980年代,西班牙風味濃郁。

此外,小提琴家安妮-索菲·穆特、裡卡爾多·夏伊與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潘德列茨基與華沙交響樂團等,將帶來音樂盛宴;阿庫·漢姆封箱之作《陌生人》、紐約城市芭蕾舞團《巴蘭欽之夜》、澳大利亞國家芭蕾舞團《睡美人》、挪威國家芭蕾舞團《群鬼》等,將綻放肢體之美;羅伯特·威爾遜與杜塞爾多夫戲劇院音樂戲劇《睡魔》、羅馬尼亞錫比烏國家劇院《俄狄浦斯》、格魯吉亞科捷·馬加尼什維裡國立戲劇院《皆大歡喜》、巴黎北方劇院音樂戲劇《茶花女》,折射的是歐洲經典戲劇的光芒。

國內參演作品則緊扣時代脈搏,上海歌劇院歌劇《晨鐘》描述了中國共產主義先驅李大釗;《雷佳個人音樂會》以尋根之旅煥發中國民歌風采;上海民族樂團音樂現場《共同家園》以環保為主題,闡述人類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給環境和地球帶來的挑戰;上海芭蕾舞團《閃閃的紅星》、中央芭蕾舞團《敦煌》、中央歌劇院《花木蘭》都將用肢體語言寫意中華傳統文化與紅色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舞蹈家楊麗萍再創現代舞,將以東方哲學、東方智慧、東方審美,重新闡釋斯特拉文斯基的經典音樂《春之祭》;久居紐約的華人舞蹈家沈偉再次來滬,不演舞現代舞,而是改辦個展《未知的探索》,一展其繪畫才華以及融合中西文化的精神表達。

時值改革開放40週年,藝術節專題策劃了一批上海本地新創的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包括直面舊區改造、養老等社會題材的話劇《許村故事》《生命行歌》《星期日工程師》;反映居委會幹部工作的滬劇《小巷總理》;以青年視角折射上海的城市變遷的音樂劇《愛在星光裡》。

上海国际艺术节10月开锣,“创世神话”交响音乐会揭幕

楊麗萍《春之祭》

人才培養和公共服務

作為藝術節的品牌項目,“扶青計劃”委約作品徵集今年共收到來自中、德、英、美、韓等5個國家近100份作品申報,最終,6部原創作品誕生。

《處女作》讓偏遠山區的老人拿起畫筆,完成他們一生中或許是唯一的作品;現代舞《微縮空間》把鏡頭對準上海這個多元化大都市內的個體,試圖觀察他們和城市空間的關係;實驗戲曲《鴛鴦履》、舞蹈《霸王鞭》則用年輕的視角,聚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期8天的“創想周”,還將上演2017年阿德萊德藝術節上備受青睞的跨界音樂作品《繭》、2018年愛丁堡藝穗節上獨放異彩的暗黑視覺戲劇《一封信》,來自中國香港的《武·獅舞》將現代舞融入傳統獅舞,將在上海完成首演。

作為戶外演出,“藝術天空”今年將覆蓋上海16個區,在戶外上演54臺逾百場演出。其中,近六成節目來自藝術節的主板演出,琉森音樂節的駐節樂團——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就將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園帶來一場戶外音樂會。

“藝術教育”今年預計舉辦50項100場左右活動。其中,面向少年兒童“藝趣社”,今年將以“慧畫無限”為主題,深入上海市小學、中學、大學、職校,通過多種新興美術改造校園公共空間。面向青年學生的“觀劇團”,今年將迎來第二屆,擬擴容至300位成員,為大中學生搭建與藝術溝通的橋樑,培育藝術評論人才。

作為藝術節的常設項目,今年的“交易會”將有來自60個國家與地區的代表參會,參會機構520餘家,其中國外機構超過240家,展位數約150個,推介演出總數33臺。

除了傳統演藝機構,交易會還將邀請法律、廣告、公關、翻譯、諮詢等演藝產業鏈相關服務機構參會,擴大演出交易會外沿,聚焦“藝術+”——重點關注“藝術+旅遊”、“藝術+科技”、“藝術+商業地產”等文創新模式。

同樣是常設項目,藝術節今年的“主旨論壇”聚焦“新格局、新作為、新世代”,致力於交流和探討藝術在新的時代格局下的作用。藝術節還將設立“創新發展論壇”,邀請業內製作人齊聚,為文化發展進程中的難點提供具有啟迪價值的解決方案。藝術節亦將新設“長三角區域文化合作論壇”,推動長三角聯動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