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閱讀現狀觀察:給虛熱的閱讀「冰敷」

中小学生阅读现状观察:给虚热的阅读“冰敷”

給虛熱的閱讀做一下“冰敷”

——對中小學生閱讀現狀的觀察與思考

閱讀本來是一件很隱私的事情,但是如果學校把它提升到“課程”的高度,就另當別論了。特別是那些區域性、課程化的閱讀活動,多數已經超出課程標準的要求與範圍,其閱讀內容、策略、評價都值得認真推敲。如果我們對閱讀的認識不到位,操作不嚴謹,就可能造成學生時間的極大浪費。

目前,中小學生的閱讀情況主要存在“背誦有餘,閱讀不足;浪漫有餘,理性不足;重視有餘,準備不足;限制有餘,自由不足”等問題。

背誦有餘,閱讀不足。受中國傳統私塾教育的影響,特別是近些年“國學熱”的助推。各種民間自發興起的儒家經典誦讀已經深度影響著小學生的閱讀。誦讀的主要內容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笠翁對韻》等蒙學讀物。再深一點就是以《論語》為主的“四書五經”。上述內容均以背誦為主。除此之外,一些學校還編了數量不等的輔助古詩詞、成語、對聯等讀本讓學生背誦,評價多以學生背誦的數量為依據。讓學生在記憶黃金期,多積累一些古詩文為代表的傳統經典作品,為學生的一生打下精神底子是一件好事。

但是,除去相對“統一”的背誦之外,小學生進入中高年級開始純文本的閱讀之後,與經典背誦相比,無論是閱讀時間還是推薦書目都有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文本閱讀的內容選擇比較隨意,閱讀時間相對不足,閱讀指向目標不明。學生閱讀能力高一點的可以開始閱讀原版中外名著;能力稍弱一點的可以閱讀現代兒童文學。但受多方因素的限制,小學生誦讀與現代文閱讀的時間比重與內容搭配的研究還不夠,大部分學校只看重數量,不關注內容。在高年級純文本閱讀種類與難度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再加上不斷複習之前背過的內容,不但擠佔了學生原本不多的閱讀時間,而且影響了小學生整本書閱讀耐力的形成。於是,表面看學生整體閱讀的數量不少,但其閱讀情趣、閱讀耐力、閱讀習慣、閱讀視野等關鍵指標並不高,甚至有大面積閱讀“偏食”的現象——只愛讀簡單的童話,難以啃讀指定的名著。這使得學生進入初中後,閱讀能力無法“達標”,初中老師只能進行耗時費力的“閱讀能力”補課,但是,很多能力是補不了的。

浪漫有餘,理性不足。目前,中小學生閱讀或背誦的內容以文學類居多,而科學、自然、地理等內容的科普類閱讀相對不足。原因有兩個。其一,教師視野所限。學校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多數是語文老師,而語文老師大多是“文學”出身,導致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內容比重失當。其二,國內市場適合中小學生科普閱讀的書籍相對欠缺。從圖書發行總量上看,文學作品始終佔有很大的比例,而適合學生閱讀的自然科普類優質圖書遠遠不夠。相反,那些品質不高的“偽科普”類書籍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師生的選擇,浪費了寶貴時間。相對於“背誦有餘,閱讀不足”而言,中小學生學科閱讀結構的缺陷更讓人擔憂。因為這種結構性的缺陷會影響學生的思維品質與認識水平的發展,會影響學生對世界的認知,甚至世界觀的形成。

重視有餘,準備不足。隨著社會對閱讀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積極參與,這是一種好現象。在這種大家都在重視閱讀、支持閱讀的背景下,學校作為推動閱讀的主陣地還缺乏足夠的準備。首先,師資素養準備與評價相對滯後。現在大家都很關注“整本書閱讀”,但“如何指導整本書閱讀”卻是個問題。先從師資來看,教師即便接受了幾次理念的培訓也是難以有效執行的,除了缺乏必要的閱讀時間,如何指導整本書閱讀更是一個難題。就初中部編教材中提出的36部書單來看,初中教師全部通讀並可以指導學生閱讀的素養還不夠,即便老師可以快速完成閱讀,但從初讀到熟悉,再到有效進行引導是需要一個實踐過程的。另外,各個層級的語文試卷命題人,同樣也面臨這樣一個棘手問題。其次,學科教研製度相對滯後。從小學語文與初中語文的教研管理機制來看,兩個教師群體分屬不同的教研員,而同科不同段的教研協作機制效果又不高,這種過度精細化的學科、學段教研製度具有兩面性:它在提升教學指導深度的同時也制約了這一學科育人的整體性與協同性。

限制有餘,自由不足。

我們有一個思維定式,只要是進入課堂的東西,都會不自覺地給學生講授一番,整本書的閱讀也是如此。從閱讀目標到活動設計,從主題發佈到信息收集,儼然成了一種全新的、可複製、可推廣的“新課型”。這種方式是值得商榷的,任何有效的學科教學活動必須尊重這個學科學習的內在規律。就閱讀而言,每個個體的語言體驗是無法替代的,複雜豐富的文學對學生情感的影響是極難測評的,如果像講數學一樣過度強化教師的講解與標準化的考試,那與目前提出的“整本書閱讀”“海量閱讀”的初衷是相悖的。“整本書閱讀”的價值不在於讓學生背記書中的主要內容,而是要通過書籍這個載體,讓學生在成長的關鍵期內,他們的閱讀興趣與閱讀耐力得到培養和鞏固。其間需要適當滲透一些適合的方法,但要因勢利導,不能越俎代庖。所以,我們不提倡教師對文本的強勢解讀,更不提倡推薦閱讀那些在文本中插入各種閱讀提示的書籍。這些“好心”其實都是對學生閱讀的干擾。去年,我在書店發現了一套四大名著分章節的閱讀測試題。難道這就是我們閱讀名著的最終目的嗎?這種出版物帶有極大的功利性和誤導性,它在暗示我們把鮮活的書籍壓縮成為若干個知識點,讓學生背誦記憶,以備考試。這不能不說是閱讀的悲哀,同時也反映我們語文學科閱讀評價的粗糙與倒退。

中小學學生讀書的問題之所以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因為它已經超出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範疇,是關乎國家未來公民整體的人文素養,客觀講是國民人文素養的奠基工程。從這個角度看,提高中小學生閱讀質量是極其緊迫的。這裡提供三點個人建議。

第一,從學生終身閱讀能力培養上定位閱讀。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中小學生的時間是極其寶貴的,如果他們沒有在最寶貴的時光內得到最好的教育——閱讀習慣的培養,那麼對學生和教師來講都是一件極其遺憾的事情。作為區域的管理部門來講,亂不得,慢不得。不能等基層摸出經驗再去推進,也不能一味地放手不管,任其發展。我們應該從學生終身閱讀能力培養的角度出發,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出臺相應的區域閱讀指導意見,以規範區域內中小學生閱讀問題。這些意見雖然不能細化每所學校的閱讀目錄,但至少要在基本書目、課時要求、閱讀時間、測評評價等幾個環節予以規範。學校內部也要完善閱讀內容的自我審核機制,要多聽各方的意見,統籌兼顧課程標準、學生能力、師資水平等綜合因素,推出適合本校實際的最佳閱讀方案。管理者應時刻關注區域內學校閱讀實踐的最新成果,通過優秀閱讀方案推送、月度好書推薦、年度好書評選等活動,自下而上匯聚可供借鑑的典型案例,以此來均衡推動當地中小學生的閱讀活動,不讓一所學校的孩子在閱讀中掉隊。

第二,學校要加快閱讀支持體系建設。

但凡列入學校教學體系的科目都可統稱為“課程”。但如果學校只是提出一個理念或者漂亮的口號去應付檢查,而沒有給這些閱讀活動提供足夠的支持體系,那麼,這些閱讀活動只是一張廢紙而已。就目前而言,絕大多數學生還沒有如此高的閱讀興趣,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培養需要投入極大的耐心與精力,需要長期的呵護與精心的培育,需要多個系統的協作。對學校而言,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保障,沒有相關制度與教師的指導是很難將閱讀活動有效地開展下去的。除了時間、圖書、場地等硬件支持外,還要發揮各學科教師的資源優勢,讓全校教師共同參與學生的閱讀指導。

第三,家長參與是學生閱讀的基礎。

現在正在推行的部編小學語文教材有個欄目叫“和大人一起閱讀”。這是一個很明確的導向——學生閱讀,大人不能缺席。甚至說,離開家庭的支持,單憑學校開展的閱讀活動是很難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興趣培養好的。所以,只有在家庭閱讀的小環境支持下,輔助學校的閱讀指導,才能逐漸形成利於學生閱讀習慣培養的生態環境,才能逐漸推動整個社會閱讀風氣的好轉。

不可否認,目前我國家庭教育相對滯後,書香家庭建設還遠遠不夠,教育理念陳舊的事實仍很突出,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還大量存在,這給農村學校開展家校合作帶來很多困難,寄宿制學生的能力幾乎全靠學校來完成。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寄宿制學校有著充足的時間可以用於學生的讀書,國內有不少典型的閱讀案例就來自寄宿制學校。而對城市來講,利用家長學校的培訓,讓家長成為學生閱讀的助手,讓家長為孩子的閱讀提供資金與指導也很重要,這樣才能形成家校共助閱讀局面。有了家長的參與,學生的閱讀可以克服眾多學校暫時不能克服的困難,會讓閱讀活動更為持續與有效。

閱讀是影響一代人的大問題,已經越來越多地引起家長與社會的關注,在這種關注下,我們既要注重中華經典文化的傳承,更要面向未來幫助孩子打開世界的窗戶,這就需要虛心傾聽不同的聲音,以學生終身閱讀能力的培養為目標,通過多方共同努力,讓孩子們慢慢喜歡上閱讀,離不開書籍,乃至若干年之後,他們無論在何種崗位,從事何種職業,但有閒暇時光總能拿起一本好書,安靜地讀起來,這對於我們的教育者來講,確實是一件功莫大焉的事情。

(作者:常亞歌,單位:河南省濟源市教育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