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故事|與南菜市街有關的日子(二)

鄭州故事|與南菜市街有關的日子(二)

人是很奇妙的生物,也很奇特。比如,在生命裡的某一時間節點上,人常會被某些情緒推促著,左右著,甚或激動著;進而想做點什麼,或說點什麼……

近來夜讀小安的《我這四十年》,即被這種情緒裹挾著,感染著,欲罷不能;四十年前的點點滴滴常在眼前閃耀,躍動,令人無法忘懷。於是提筆寫下《與南菜市街有關的日子》,權作自慰。by 雪裡紅

03. 守護傳說

傳說一

話說公元一九零四年的冬季。

一天傍晚時分,天空陰沉沉的,大地被低矮的烏雲包裹著,使人透不過氣。灰暗的天空裡,兩隻歸巢的寒鴉似乎受到了驚嚇,一前一後撲稜著翅膀急速飛去。

不大會兒,起風了,須臾間,風勢驟然加大,凌冽的寒風打著旋兒,帶著哨呼嘯而來,橫掃大地,蒼穹之間頓時混沌一片。

過了些時辰,風慢慢住了下來,天空飄起了雪花。一開始,零零散散的,不多會兒便紛紛揚揚漫天飛舞起來;也就是一袋煙的功夫,鵝毛大雪便如同趕集般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傾俄間,大地已是白茫茫一片。此刻,天地之間似乎也亮了起來。

此時菜市街一帶早已空無一人,顯得分外寂靜廖寞。雪越下越大,地上很快覆蓋了厚厚一層積雪。

這時,從火車站方向出現了一輛黃包車,在雪地裡踽踽而行。

臨近菜市街時才發現,車上還坐著一對年輕人,正興高采烈地交談著。

這是一對年輕的美國夫婦,我們姑且稱他們為約翰夫婦。從夫妻二人異常興奮的交談中,我們不難猜測到:一定有非同尋常的事情即將發生。

此刻車伕在雪地裡正艱難前行著。他偶爾回頭瞥一眼車上的外國人,眼神裡滿是不解和疑惑。

終於,在南乾元街一處老宅前,車停了下來。

約翰付過車錢,提起皮箱,挽著妻子,興致勃勃地向大門走去。

門口,主人早已迎候多時。

原來,約翰夫婦是一對美國傳教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傳播神的旨意,播灑愛的福音。

這是他們第三次來鄭縣,也是最興奮的一次——因為他們終於拿到了天朝的「批文」,同意在此修建教堂,傳播福音。

時間不長,在現在的菜市街東頭、市三院的西北角,出現了一座嶄新的天主教堂——約翰夫婦就在此傳教。

約翰夫婦在做傳教士前,均畢業於哈佛大學醫學院;不僅學業優異,且考取了醫生資格證書。因此,在傳教的過程中,時常為教民及周邊民眾看病治病。

由於醫術高超,漸漸地,來教堂找保羅夫婦看病的民眾越來越多。但時間一長,約翰夫婦就感覺吃力了,時常拉不開栓,力不從心;內心也變得焦慮不安起來。

一天,約翰對妻子說:「現在看病的人越來越多了,我倆實在忙不過來。不如這樣,我們在教堂旁邊辦家醫院,再從教眾裡找些有文化的伶俐之人,稍加培訓,作為幫手;一來能夠給更多的人解除痛苦,二來還能培養一些醫務工作者。達令,您看行嗎?」

「親愛的,我也早有此意。」妻子莞爾一笑。

兩人一拍即合,說幹就幹。

經過一番辛苦勞作,一九零五年的下半年,在菜市街的東頭,一家教會醫院終於落成。

鄭州故事|與南菜市街有關的日子(二)

約翰夫婦給這家醫院起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名字:華美醫院。寓意中美兩國人民世代友好合作。

後來,約翰妻子病逝於鄭縣,墳墓就起在華美醫院裡。解放後,約翰家族後人特地來此祭奠過,並參觀先人的豐功偉績。

這就是市三院的前身;主體部分有史料佐證,其它部分是演繹。但不管怎麼說,我更願意相信它們全部都是真的!

鄭州故事|與南菜市街有關的日子(二)

△ 我和哥哥 | 作者供圖

鄭州故事|與南菜市街有關的日子(二)

△ 我和哥哥 | 作者供圖

傳說二

鄭州市第五中學的由來

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以來,新文化運動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這種理念已逐漸得到部分社會精英的認同。

時間回到一九三九年,當時河南由馮玉祥將軍主政。而馮將軍嫡系部隊一部就駐防於操場街一帶。

新式軍隊,新式裝備,新式操練,帶來了新氣象。尤其是部隊在營區裡平整出一塊大操場,出操,訓練,集合,開會,統統在此進行,常常吸引周圍民眾觀看。

而最吸引人的當屬操場中間的那塊籃球場,這在當時可是個稀罕物,一群人圍著個皮球來來回回地跑,往兩邊的框框裡扔,很叫人費解。

一天,馮玉祥將軍檢查完部隊,在一群當地士紳陪伴下,參觀視察華美醫院。

參觀過程中,大家對華美醫院的醫療設備、環境讚不絕口,對約翰夫婦的精湛醫術和愛心更是交口稱頌。後來,馮玉祥將軍乾脆直接誇讚約翰夫婦為「聖約翰」。

鄭州故事|與南菜市街有關的日子(二)

趁著馮玉祥將軍興致盎然之時,有開明紳士提出:

「吾嘗聞,身之疾可愈,心之愚難醫;治愚先興學,學必貫西東。自先生蒞豫以來,鞠躬盡瘁,布新除舊,萬民敬仰。然民心之愚昧,心智之遲鈍,久矣。除愚化鈍,非朝夕之功,必出自教化。今先生莫若辦一新式學堂,西學中用,啟智明理,教化稚童。如此這般,實乃吾鄭縣民眾之福分,先生之大德也。」

將軍聽完,臉色凝重,蹙眉沉思。

此時約翰對將軍深施一禮,昂然答道:

「將軍,教育乃全人類共同的事業,辦學興教,鄙人早有此意。吾華美醫院願意無償劃出一塊土地,亦做學堂之用。」

話音剛落,眾人點頭稱讚。

看到一位洋人如此之作為,受此感染,眾士紳紛紛表態,願意捐資辦學。

這時馮玉祥將軍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了,他大手一揮,朗朗說道:

「少年關乎國家的未來,興學助教實乃我等義不容辭的責任。今華美醫院願意無償提供土地,是聖人之美,各位鄉紳願意出資助學,乃大德之舉,出力之事就由余部承擔。諸位看如何?」

又是話音剛落,早已掌聲一片。

這時有人提議道:「請將軍給學堂起個名字吧?」

馮玉祥將軍略加思索,隨後脫口而出:

「這是聖人之美,大德之舉,就叫聖德中學吧!」

於是在華美醫院東南角,一所新式學堂「聖德中學」終於建成。

解放後,由於辦學條件侷限,「聖德中學」遷至鄭州市第五中學所在地。

後改名為鄭州市第五中學。云云。

鄭州故事|與南菜市街有關的日子(二)

△ 考上軍校後第一年探親時全家照 | 作者供圖

傳說三

清光緒年間(1904年),意大利神父賈師誼到鄭縣傳播天主教。1906年,在慕霖路(今解放路西頭一帶)建教堂。

1912年,在教堂旁開設眼科診所;因廣施善藥,被當時民眾稱為「施藥醫院」。經年累月,教堂與醫院規模不斷擴大,後經教會大區批准,在崗杜、敦睦路、上街、許昌、襄縣等地開設分院。

敦睦路教堂和醫院均在敦睦路南頭東側,離操場街20來米。

話說敦睦路教堂的主持也是一位意大利神父,同時兼任眼科醫院主治醫生。

據傳,這位意大利神父來鄭縣時,從河北帶來一個孤兒。小孩兒姓夏,聰明伶俐,機警善辨,深得神父喜愛。

平日裡,神父教孩子識文斷字,灌輸教規教義,著意培養其成為一名傳教士;而小孩兒則照顧神父起居,兼顧一些雜役;二人情同父子。

閒話少敘,光陰如梭,一晃到了1948年,鄭州解放了。

頭幾年,眼科醫院一如既往,懷救人之心,行公益善舉,與新社會相安無事。可是到了1954年,國家實行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公私合營之風吹遍神州大地,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這家教會眼科醫院步入了激盪歲月。

一日,原先的小孩兒,如今的青年人,帶著一干群眾,鬥志昂揚地來到教堂,要求神父離開醫院,收為國有。

一開始,神父並沒把夏姓青年當回事,畢竟是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山再高也遮不住太陽,兒再大也擋不住爹孃嘛。

但今天非同尋常。看夏姓青年氣勢洶洶的架勢,似乎不達目的絕不收兵,這和先前幾次大不相同。

隨著聲討力度逐漸加大,氣氛陡然緊張起來。

夏姓青年慷慨陳詞道:

「革命群眾們,這個意大利神父不是什麼好東西,他是帝國主義派來殘害我們同胞的惡魔。有次醫院來了個急性闌尾炎病人,就是他——這個人面獸心的畜生,一邊拉開我們同胞的肚子,一邊翻看著醫學書,旋學旋找治療方法,這不是草菅人命是什麼!」

「打倒意大利神父!」

「為我同胞報仇!」

聲討會進行到此,意大利神父那根緊繃的神經終於斷絃了。

他越想越來氣,越來氣就越急,越急反而越說不出囫圇話;白淨的臉頰由於憤怒憋得通紅。

突然間,他發瘋一般朝青年衝了過去,左手猛揪住夏姓青年的衣領,右手掄圓了,一個巴掌甩了過來,年輕人臉上頓時開了花。神父還不解氣,接著左右開弓,對著夏姓青年臉上身上一頓老拳,只把青年打的滿地找牙。

周圍群眾見勢不妙,紛紛上前勸阻。也是平日裡受神父恩惠多多,加上知曉神父與青年的關係,大夥象徵性地把兩人拉開,說些不疼不癢的話,和和稀泥而已。

只是青年人慘了。面前是恩重如父的神父,打也不敢還手,後面是自己領來的一干群眾,臉面往哪放?氣得他躺在地上哭天喊地,嗷嗷狂叫。

不過上帝總是公平的,中國有句老話:禍兮福所倚。在捱了神父一頓湊後,夏姓青年住進了鐵路醫院;住院期間,與一位護士小姐擦出了愛情火花……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故事講到此,我們可以想象:一位意大利神父,在新中國的土地上,而且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毆打侮辱新中國之青年,公然對抗公私合營政策,結果可想而知。

不久,趁著處理這起事件,敦睦路上的意式眼科醫院終於「壽終正寢」了。

意大利神父從此不知所終。

而夏姓青年由於驅逐神父有功,搖身一變,先成公教醫院(原市二院前身)領導,後晉升為市三院領導。

鄭州故事|與南菜市街有關的日子(二)

△ 胡家堂兄妹,後排左一是我 | 作者供圖

本文第一部分推送後,很多老鄭州回覆評論,大家感受下。

@__se7en."

我是北順城街的

@白鷺

記得南菜市還有個理髮店

@胡浩

那些年,從未在菜市街理髮店理過發。因為理一次髮要花一至兩毛錢,捨不得。需要理髮時就回五廠,由父親親自操刀。開始不是剃得跟狗啃似的,就是經常夾頭髮,生疼生疼的,加上洗頭時肥皂常遮眼,每次理髮都跟受刑似的。但如今想起來卻是難得的美妙回憶。謝謝老爸,謝謝那雙溫暖的大手!

@木屋王先生

知道南菜市的才是鄭州人

@孟慶萬

小時候常去的地方_菜市街

@ziiiiiiiiiyiiiiiiiii

我想回鄭州,80-90年代的鄭州…回到從前

鄭州故事|與南菜市街有關的日子(二)

@50歲的小司機

菜市街西口是錢塘路、北喬家門、敦睦路、操場街的交匯處,實際上正對著的是水產品商店。由於此路口是個倒三角形的,如耕地的犁鏵,所以此地老年的人習慣稱其為犁鏵口。鄙人生於喬家門,長於喬家門,小學曾在三益街小學讀書,太熟悉了!

@樂的武

水產店路東是糖菸酒店,糖菸酒店對面有個肉鋪,肉鋪隔壁是個理髮店。@長江

玉慶裡北頭東側 小院門南有課老槐樹。

@若星燦爛

我是在市三院大院長大的孩子,醫院正大門的北隔壁原先是個天主教堂以後改成刺繡廠了,回憶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秋雨

我是菜市街童裝機繡廠對面的。看了這篇文章又是我回到了童年。@滴水穿石哈哈,你說的灑仙就是三院的大廚,老宮叔吧,紅房子的牛肉丸,沒對面幾個老太太的羊剔骨肉丸好吃。

@姍姍來遲

我是三院家屬院的

@漣波(劉漪)

俺就在三分院向南那條南乾元街,北頭路西的那條衚衕裡住,對面有個街道辦的翻砂鍊鐵廠。從小就是在菜市街挖白菜心吃,在三分院裡爬樹粘馬雞鳥,在小西門口的警報山玩土坷垃玩大的!

@郭天香(瑪利亞)

我是南乾元街的。街的中間路㐀還有個壓麵條的,小時候端著面去排隊換麵條。

@白馬寺印宏

哈哈!童年的記憶,點點被擊活。我家在維新裡。離開鄭州五十年了,小學在弓背街,中學在十五中。上山下鄉後又到三線軍工廠。後家搬離維新裡,多年後回去找不到原來的家了。整個被弓背花園取代。滿滿的記憶,太珍貴了。

@金誠

維新裡對面是關中裡,關中裡東隔壁有一家賣魚的店鋪。

@馬新華

謝謝作者胡浩,這篇鄭州故事|南菜市|,我看了歷歷在目,我是農場回來在南菜市西頭路北的一個肉食店上班,胡浩太有才了,一下子讓我回到了工作的那二十年。

@清咖

這裡是我童年居住過的地方。那裡的人,那裡的事以及那裡的味道……感謝你詳細記錄還原了我的夢。還有紅房子門前的那個自來水塔開水龍頭的鐵鑰匙。我的同學小紅就是羊肉湯館老闆的女兒。記得皮膚白皙還有兩個紅臉蛋!我的小學是在弓背街上的,中學初一15中。我在新疆工作,09年回鄭州想看看我們的學校。現在面目全非了!學校的影子都找不著了!華風裡還有一個好大的公廁。好大好黑,一個人在的時候好害怕。

@漣波(劉漪)

記得小時候,冬天即將來臨的時候,菜市街菜店的門口,堆滿了過冬的大白菜,等傍晚菜店下班後,與小夥伴們一起鑽白菜堆中,將一顆顆的白菜摞成碉堡的樣子,把自己藏在裡面,還做了瞭望孔,隨時觀察外面的行人,看到熟悉的人,就會拿起白菜葉惡作劇的偷襲一下,然後就憋著氣的壞笑一陣兒。那時的童年真的是無憂無慮的,天天都是那麼的開心啊!

@王老大一王開勤

金城是否姓丁我們家住萊市西里二號院內有二顆大洋槐樹小學三蓋街中學十五中現已搬貨棧街。

@王紅

胡浩,我是玉慶裡8號院的姓王,你的爸媽身體還好吧

@དབྱངས་ཅན་སྒྲོལ་མ

菜市街西口往南是肉店,然後理髮店,旁邊髙門臺有家修錶店,是我同學家!思緒回到了五十年前!菜市街西口馬路対面一家水產店,記得第一次吃扒皮魚就是在那買的,那時老百姓都不知這是什魚,而且魚皮還沒扒掉,二角七分一斤!記得在水產店買尼龍絲織網兜!那時還挺時尚!感恩作者

@anna王恩榮

為你點贊看了好幾遍,彷彿回到了童年時代。紅鼻子老頭…綠豆麵丸子湯…天不亮就要起身排隊買油條…

@陳欣

寫的真好,又回到了童年。

@海之南

小時候我們家在菜市街中部南端的菜市西里,後來又搬到華豐裡三院家屬院,菜市街紅房子飯店與華豐里正對面,它給我留下來抹不去的童年記憶。

每天早上炸油條菜角丸子的香味飄過半條街,人們耐心的排著隊,一張粗糙的淡黃色草紙包著熱騰騰香脆的油條。紅房子是菜市街為數不多的一家所謂的正規飯店,是集體所有制,幾個老人經營著,童叟無欺。

店裡擺了幾張八仙桌,還配有凳子,客人可以坐在那裡認認真真吃一頓飯。而那酒糟鼻子老頭,我們太熟悉他了。永遠是戴著一頂高高的白色廚帽,穿著白色的工作服,肩上搭著一條毛巾,乾淨利落。

只是讀了這篇文字才知道他是猶太人。現在細細回想過來,他的確與我們周邊的人不同:很白,高鼻樑(酒糟鼻很紅),面部輪廓突兀,稜角分明,與國人明顯不同。

他說得好像不是河南話,但很幽默,有時也會訓斥我們這些淘氣的小孩子。點點滴滴回憶起來,似乎又回到了菜市街,嗅到了紅房子那誘人的香味。

@戴國慶(戴牛)

寫得真生動!

@靜思

我清平裡的,出街口對著的是交警隊,南邊就是三分院後門。那一片兒早已面目全非了。童年少年的酸甜苦辣都留在那裡了。

@曹仲瑜

柳城防火捲簾門我是三院的子弟,生於70年。你們說的我都記得,留戀童年,想念和我一起的小夥伴們,一起掏鳥窩,一起打彈弓,一起鬥蟋蟀,一起扣爬叉,一起搗馬蜂窩,一起爬牆,一起上房,一起偷棗,一起上樹捋槐花,一起鉤喇叭花吃蜜,一起砸鐵五中的玻璃,一起的各種淘氣,想念你們,想念三院的大院,想念菜市街,想念弓背街,想念南乾元街,想念警報山,想念城牆,想念小角樓,想念葛記燜餅,想念杏花村,想念劉胡蘭,想念紅旗大樓,木製櫃檯,成匹的布,頭頂鋼絲傳遞著各種票和錢,二七塔的頂端,俯視整個鄭州城區,高大的樹木中偶爾露出高樓的一角,綠城,我愛你,鄭州,我愛你。

@其樂多

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在德成街13號住,經常去三院門口,喝那一家的綠豆麵丸子,五分錢一碗,現在想想那個情景還有。就像在眼前。

@Sandy

我也是在南菜市維新里長大的 不能說是土生土長的維新裡的人 也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 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裡 我記憶深刻的是經常半夜起來排隊買東西 特別是逢年過節 半夜12點就出來排隊買各種食品 買魚排隊 買豆製品排隊 買菜買肉都要排隊 而且還要憑票 我曾經為買蜂窩煤排過三天三夜的隊 那個年代雖然很苦 但是我們都很開心 我們能為有兩分錢一塊的牛奶糖而興奮一天 能吃一隻三分錢的冰棒都感到很幸福 能吃一隻五分錢的牛奶冰棒就能嘚瑟一天 小時候最想吃的就是菜市街東頭那家剔骨丸子湯 兩毛錢一碗呀 為了吃丸子湯經常裝病 還有過年每個人供應的二兩龍蝦糖也是那個時候很盼望的東西 現在雖然什麼都不缺 但已經沒有那種感覺了。@白馬寺印宏 你在維新裡什麼地方住 我在32號住

@B座603-YXQ

有時候會夢迴南菜市街的菜市街西頭與其它四條街交匯:

南邊喬家門(經典有理髮店、鐘錶店,還要就是喬家門百貨商店,正對著三益街口的“五金交電”,我的小學同學王照明家就在樓上。與東三馬路口是一間小百貨商店、西三馬路路口是“鴻興源”酒家),西面操場街(我們鐵二小在那裡),北邊敦睦路(經典有木工廠、對面是後來廢棄的長途汽車站,與大同路交叉口是新華書店)、錢塘路(與德化街直通,分界點是大同路,經典是三角形的小百貨店,隔壁是水產公司店,我媽媽喜歡吃的蝦油就在那裡買的,你信嗎?我家吃的甜甜的“椰子醬”也是那裡賣的)。南菜市街口由南邊“國營肉店”、北邊“國營糖果商店”把持。

街西頭北邊接的第一個小巷是維新裡(街口不遠就是一個公共自來水“點”,是收費的),分開南菜市街的西段經典是“回民肉店”(我認識這裡的營業員海叔叔、海阿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剛剛運來正卸貨的冷藏半扇羊肉裡有一堆羊毛,藏著一窩剛剛出生沒有長毛粉嘟嘟的老鼠崽”),靠近“糖果商店”的是另外一家小的“肉店”;西段最經典的就是街上唯一的一家小小的“軋麵條鋪”,我家吃的新鮮麵條都是從那裡買的或用麵粉換的,那裡也賣餛飩皮。

玉慶裡口東段第一家就是“國營調味品商店”,旁邊就是我至今魂牽夢繞的“老黑他媽的拆骨肉粉條炸、泡的羊肉丸子湯”那個“街道合營鋪”,合營後增加了“粉條羊肉包子”很好吃,好像裡面的羊肉是拆骨肉炸了的泡發了的。

最先這家鋪是在華豐裡口自家門口開的,生意很好就被街道“合營”了,直到“改革開放”後才重新回自家門口單幹。

@李春玲

我的童年經常去萊市街買小凍魚,買豆腐,買青菜,排隊,記的一開門,人很多,手拿副食票,購買,計劃經濟時的景象,很值得回味,吃的沒現在好,但很快樂。看到這篇文章,勾起我對父母,南關,熊耳河,石橋,小獅子,活靈活現,橋兩頭的石象,啊,彷彿回到了童年,太興奮,太高興。

@傳說

大家好 我就是在南菜市玉慶裡出生長大的(59年-76年)看了後都是滿滿的回憶,二七紀念塔上和二七紀念堂都有玉慶裡的照片(二七大罷工)

@麻利石中玉

三益街小學校友們好三院子弟們還在嗎?

@作

我也住在玉慶裡9號,怎麼對你感覺有些陌生,或許是咱倆誰記錯門牌號了嗎?

@海馬

還有東大街路南的豫泰生,路北的西蘭軒,營門街和東大街口的東大街浴池,那才是老鄭州人的生活。

@中國風

玉慶裡高門頭老院,小時候的夏天在院門口樹下乘涼下棋。

@悠*星

我在華豐裡11號院三院家屬院長大,寫的很好我都有印象,酒仙是三院老宮,你姑姑是胡國梅我的鄰居,謝謝你幫助回憶童年!難得……

@郜麗

我是在市三院家屬院長大的,小學在三益街學校 中學在鄭州三中。胡浩的文章 勾起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期待胡浩的後續佳作。

@胡浩

回覆滴水穿石:酒仙就是老宮叔,對面馬老太家的羊肉湯羊肉丸子,那口感,菜市街人都知道!

回覆白馬寺印宏:‘家‘早就沒了,只剩下回憶了。

回覆漣波:幾句話一寫就知道是那疙瘩的老人。

回覆王紅:我爸媽身體還行。問你爸媽身體好。我記得你們院還有李家,有個男孩叫李繼明,和我大小差不多。西頭田家解放前很厲害,德化街中醫大藥房就是田家的,和我們家有點親戚關係。

回覆清咖:是記得她家的女兒呢還是記得她家的羊肉湯呢,哈哈,希望都記得。

回覆馬新華:沒想到這篇文章能有這功能。

回覆若星燦爛:下一篇文章裡就有那個天主教堂的事情。

回覆長江:玉慶裡北頭的那棵老槐樹,印象太深刻了,一閉上眼我都能想出它的形狀,每天上學從老槐樹前經過,一輩子也忘不了。

回覆海之南:紅房子聯繫著我們菜市街大多數人的味覺,紅鼻子老頭給我們童年留下了深刻記憶。他們都屬於標誌性的事件。

回覆悠星:我姑姑是三院小兒科的大夫,下次看望姑姑時一定去拜訪姑姑家的好鄰居。

回覆sandy:那個年代很苦但很快樂,一毛錢都是大錢,幸福感滿滿的。

回覆曹仲瑜:就您說的這些事,展開了,又是一篇幸福滿滿的童年回憶文章。期待您把它整理成文章。

回覆長江:不是。玉慶裡九號住的是我們家族的人。有我爺爺奶奶,大伯一家,舅爺一家。

回覆作:四十年前是玉慶裡九號,後來怎麼變成玉慶裡十號了,就不太清楚了,回頭我問問。

回覆傳說:哪天一定去二七塔和二七紀念堂找找玉慶裡的老照片,謝謝提供的線索。

回覆b座:非常好的素材,清晰的位置感,應該畫張地圖。收藏了。

回覆王恩榮:謝謝誇讚,能引起大家的回憶我就滿足了。

@飄渺峰

好文章,都快忘的差不多了

@藍天

我是昇平裡的!寫的真好,我們的童年是純真質樸的。

@喜洋洋

我也是在菜市街生菜市街長大的,菜市街中間路北一座二層的小木樓那就是我的家,樓正面對著菜市西里。文裡所提到的人和事我都記憶尤新,好象是昨天的事,雖然時過競遷,菜市街也變的面目全非,但過去的記憶讓我終生難忘。

@趙金光

第三人民醫院斜對面的那家廠子是區辦企業,叫鄭州市童裝機繡廠。

@群輝尼龍13623858732

鄰居幾十年通過你的文章才知道紅鼻子老頭是猶太人,老頭很友善也是我們的鄰居,家住新馬路,與華豐裡交叉口的第一家,三角小院,夫人收拾的很乾淨,天天曬衣服,時不時的在門口牆上摔幾下有兩個兒子,有個和我們一樣的的兒子叫小福

@華夏方圓

文筆自然流暢,娓娓道來,勾起許多人對童年對老家的懷念和回憶,為你點贊!

@大海

太真實了

@糊塗

我也是三分院 菜市街童裝機繡對門住, 從小在哪裡長了 看到了這片文章 溝了50多年的回憶 希望老街方門 身體健康! 幸福快樂!

@相夫

往事如煙,回憶童年,與南菜市街有關的日子及周圍的街道與環境,歷歷在目,彈指一揮間,青春少年成老翁,紅粉佳人白了頭。老街的記憶,永駐心頭,願老門老戶老鄰居,健在的老人,身體健康,快樂長壽。

待續……

胡浩,筆名雪裡紅,現供職於河南廣播電視大學保衛處。雪裡紅——一種鹹菜名,因小時候經常吃,印象深,故用之。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份,突然產生一種強烈的創作衝動,極想把小時候經歷的片段記錄下來,於是拿起筆,開始創作一部半自傳體小說,開了個頭,已寫出五六萬字,期間寫了幾篇隨筆,今後,仍需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