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故事|与南菜市街有关的日子(二)

郑州故事|与南菜市街有关的日子(二)

人是很奇妙的生物,也很奇特。比如,在生命里的某一时间节点上,人常会被某些情绪推促着,左右着,甚或激动着;进而想做点什么,或说点什么……

近来夜读小安的《我这四十年》,即被这种情绪裹挟着,感染着,欲罢不能;四十年前的点点滴滴常在眼前闪耀,跃动,令人无法忘怀。于是提笔写下《与南菜市街有关的日子》,权作自慰。by 雪里红

03. 守护传说

传说一

话说公元一九零四年的冬季。

一天傍晚时分,天空阴沉沉的,大地被低矮的乌云包裹着,使人透不过气。灰暗的天空里,两只归巢的寒鸦似乎受到了惊吓,一前一后扑棱着翅膀急速飞去。

不大会儿,起风了,须臾间,风势骤然加大,凌冽的寒风打着旋儿,带着哨呼啸而来,横扫大地,苍穹之间顿时混沌一片。

过了些时辰,风慢慢住了下来,天空飘起了雪花。一开始,零零散散的,不多会儿便纷纷扬扬漫天飞舞起来;也就是一袋烟的功夫,鹅毛大雪便如同赶集般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倾俄间,大地已是白茫茫一片。此刻,天地之间似乎也亮了起来。

此时菜市街一带早已空无一人,显得分外寂静廖寞。雪越下越大,地上很快覆盖了厚厚一层积雪。

这时,从火车站方向出现了一辆黄包车,在雪地里踽踽而行。

临近菜市街时才发现,车上还坐着一对年轻人,正兴高采烈地交谈着。

这是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我们姑且称他们为约翰夫妇。从夫妻二人异常兴奋的交谈中,我们不难猜测到:一定有非同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

此刻车夫在雪地里正艰难前行着。他偶尔回头瞥一眼车上的外国人,眼神里满是不解和疑惑。

终于,在南乾元街一处老宅前,车停了下来。

约翰付过车钱,提起皮箱,挽着妻子,兴致勃勃地向大门走去。

门口,主人早已迎候多时。

原来,约翰夫妇是一对美国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播神的旨意,播洒爱的福音。

这是他们第三次来郑县,也是最兴奋的一次——因为他们终于拿到了天朝的「批文」,同意在此修建教堂,传播福音。

时间不长,在现在的菜市街东头、市三院的西北角,出现了一座崭新的天主教堂——约翰夫妇就在此传教。

约翰夫妇在做传教士前,均毕业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不仅学业优异,且考取了医生资格证书。因此,在传教的过程中,时常为教民及周边民众看病治病。

由于医术高超,渐渐地,来教堂找保罗夫妇看病的民众越来越多。但时间一长,约翰夫妇就感觉吃力了,时常拉不开栓,力不从心;内心也变得焦虑不安起来。

一天,约翰对妻子说:「现在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俩实在忙不过来。不如这样,我们在教堂旁边办家医院,再从教众里找些有文化的伶俐之人,稍加培训,作为帮手;一来能够给更多的人解除痛苦,二来还能培养一些医务工作者。达令,您看行吗?」

「亲爱的,我也早有此意。」妻子莞尔一笑。

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经过一番辛苦劳作,一九零五年的下半年,在菜市街的东头,一家教会医院终于落成。

郑州故事|与南菜市街有关的日子(二)

约翰夫妇给这家医院起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名字:华美医院。寓意中美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合作。

后来,约翰妻子病逝于郑县,坟墓就起在华美医院里。解放后,约翰家族后人特地来此祭奠过,并参观先人的丰功伟绩。

这就是市三院的前身;主体部分有史料佐证,其它部分是演绎。但不管怎么说,我更愿意相信它们全部都是真的!

郑州故事|与南菜市街有关的日子(二)

△ 我和哥哥 | 作者供图

郑州故事|与南菜市街有关的日子(二)

△ 我和哥哥 | 作者供图

传说二

郑州市第五中学的由来

自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以来,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这种理念已逐渐得到部分社会精英的认同。

时间回到一九三九年,当时河南由冯玉祥将军主政。而冯将军嫡系部队一部就驻防于操场街一带。

新式军队,新式装备,新式操练,带来了新气象。尤其是部队在营区里平整出一块大操场,出操,训练,集合,开会,统统在此进行,常常吸引周围民众观看。

而最吸引人的当属操场中间的那块篮球场,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物,一群人围着个皮球来来回回地跑,往两边的框框里扔,很叫人费解。

一天,冯玉祥将军检查完部队,在一群当地士绅陪伴下,参观视察华美医院。

参观过程中,大家对华美医院的医疗设备、环境赞不绝口,对约翰夫妇的精湛医术和爱心更是交口称颂。后来,冯玉祥将军干脆直接夸赞约翰夫妇为「圣约翰」。

郑州故事|与南菜市街有关的日子(二)

趁着冯玉祥将军兴致盎然之时,有开明绅士提出:

「吾尝闻,身之疾可愈,心之愚难医;治愚先兴学,学必贯西东。自先生莅豫以来,鞠躬尽瘁,布新除旧,万民敬仰。然民心之愚昧,心智之迟钝,久矣。除愚化钝,非朝夕之功,必出自教化。今先生莫若办一新式学堂,西学中用,启智明理,教化稚童。如此这般,实乃吾郑县民众之福分,先生之大德也。」

将军听完,脸色凝重,蹙眉沉思。

此时约翰对将军深施一礼,昂然答道:

「将军,教育乃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办学兴教,鄙人早有此意。吾华美医院愿意无偿划出一块土地,亦做学堂之用。」

话音刚落,众人点头称赞。

看到一位洋人如此之作为,受此感染,众士绅纷纷表态,愿意捐资办学。

这时冯玉祥将军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他大手一挥,朗朗说道:

「少年关乎国家的未来,兴学助教实乃我等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华美医院愿意无偿提供土地,是圣人之美,各位乡绅愿意出资助学,乃大德之举,出力之事就由余部承担。诸位看如何?」

又是话音刚落,早已掌声一片。

这时有人提议道:「请将军给学堂起个名字吧?」

冯玉祥将军略加思索,随后脱口而出:

「这是圣人之美,大德之举,就叫圣德中学吧!」

于是在华美医院东南角,一所新式学堂「圣德中学」终于建成。

解放后,由于办学条件局限,「圣德中学」迁至郑州市第五中学所在地。

后改名为郑州市第五中学。云云。

郑州故事|与南菜市街有关的日子(二)

△ 考上军校后第一年探亲时全家照 | 作者供图

传说三

清光绪年间(1904年),意大利神父贾师谊到郑县传播天主教。1906年,在慕霖路(今解放路西头一带)建教堂。

1912年,在教堂旁开设眼科诊所;因广施善药,被当时民众称为「施药医院」。经年累月,教堂与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后经教会大区批准,在岗杜、敦睦路、上街、许昌、襄县等地开设分院。

敦睦路教堂和医院均在敦睦路南头东侧,离操场街20来米。

话说敦睦路教堂的主持也是一位意大利神父,同时兼任眼科医院主治医生。

据传,这位意大利神父来郑县时,从河北带来一个孤儿。小孩儿姓夏,聪明伶俐,机警善辨,深得神父喜爱。

平日里,神父教孩子识文断字,灌输教规教义,着意培养其成为一名传教士;而小孩儿则照顾神父起居,兼顾一些杂役;二人情同父子。

闲话少叙,光阴如梭,一晃到了1948年,郑州解放了。

头几年,眼科医院一如既往,怀救人之心,行公益善举,与新社会相安无事。可是到了1954年,国家实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公私合营之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这家教会眼科医院步入了激荡岁月。

一日,原先的小孩儿,如今的青年人,带着一干群众,斗志昂扬地来到教堂,要求神父离开医院,收为国有。

一开始,神父并没把夏姓青年当回事,毕竟是自己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山再高也遮不住太阳,儿再大也挡不住爹娘嘛。

但今天非同寻常。看夏姓青年气势汹汹的架势,似乎不达目的绝不收兵,这和先前几次大不相同。

随着声讨力度逐渐加大,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夏姓青年慷慨陈词道:

「革命群众们,这个意大利神父不是什么好东西,他是帝国主义派来残害我们同胞的恶魔。有次医院来了个急性阑尾炎病人,就是他——这个人面兽心的畜生,一边拉开我们同胞的肚子,一边翻看着医学书,旋学旋找治疗方法,这不是草菅人命是什么!」

「打倒意大利神父!」

「为我同胞报仇!」

声讨会进行到此,意大利神父那根紧绷的神经终于断弦了。

他越想越来气,越来气就越急,越急反而越说不出囫囵话;白净的脸颊由于愤怒憋得通红。

突然间,他发疯一般朝青年冲了过去,左手猛揪住夏姓青年的衣领,右手抡圆了,一个巴掌甩了过来,年轻人脸上顿时开了花。神父还不解气,接着左右开弓,对着夏姓青年脸上身上一顿老拳,只把青年打的满地找牙。

周围群众见势不妙,纷纷上前劝阻。也是平日里受神父恩惠多多,加上知晓神父与青年的关系,大伙象征性地把两人拉开,说些不疼不痒的话,和和稀泥而已。

只是青年人惨了。面前是恩重如父的神父,打也不敢还手,后面是自己领来的一干群众,脸面往哪放?气得他躺在地上哭天喊地,嗷嗷狂叫。

不过上帝总是公平的,中国有句老话:祸兮福所倚。在挨了神父一顿凑后,夏姓青年住进了铁路医院;住院期间,与一位护士小姐擦出了爱情火花……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故事讲到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位意大利神父,在新中国的土地上,而且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竟敢殴打侮辱新中国之青年,公然对抗公私合营政策,结果可想而知。

不久,趁着处理这起事件,敦睦路上的意式眼科医院终于「寿终正寝」了。

意大利神父从此不知所终。

而夏姓青年由于驱逐神父有功,摇身一变,先成公教医院(原市二院前身)领导,后晋升为市三院领导。

郑州故事|与南菜市街有关的日子(二)

△ 胡家堂兄妹,后排左一是我 | 作者供图

本文第一部分推送后,很多老郑州回复评论,大家感受下。

@__se7en."

我是北顺城街的

@白鹭

记得南菜市还有个理发店

@胡浩

那些年,从未在菜市街理发店理过发。因为理一次发要花一至两毛钱,舍不得。需要理发时就回五厂,由父亲亲自操刀。开始不是剃得跟狗啃似的,就是经常夹头发,生疼生疼的,加上洗头时肥皂常遮眼,每次理发都跟受刑似的。但如今想起来却是难得的美妙回忆。谢谢老爸,谢谢那双温暖的大手!

@木屋王先生

知道南菜市的才是郑州人

@孟庆万

小时候常去的地方_菜市街

@ziiiiiiiiiyiiiiiiiii

我想回郑州,80-90年代的郑州…回到从前

郑州故事|与南菜市街有关的日子(二)

@50岁的小司机

菜市街西口是钱塘路、北乔家门、敦睦路、操场街的交汇处,实际上正对着的是水产品商店。由于此路口是个倒三角形的,如耕地的犁铧,所以此地老年的人习惯称其为犁铧口。鄙人生于乔家门,长于乔家门,小学曾在三益街小学读书,太熟悉了!

@乐的武

水产店路东是糖烟酒店,糖烟酒店对面有个肉铺,肉铺隔壁是个理发店。@长江

玉庆里北头东侧 小院门南有课老槐树。

@若星灿烂

我是在市三院大院长大的孩子,医院正大门的北隔壁原先是个天主教堂以后改成刺绣厂了,回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秋雨

我是菜市街童装机绣厂对面的。看了这篇文章又是我回到了童年。@滴水穿石哈哈,你说的洒仙就是三院的大厨,老宫叔吧,红房子的牛肉丸,没对面几个老太太的羊剔骨肉丸好吃。

@姗姗来迟

我是三院家属院的

@涟波(刘漪)

俺就在三分院向南那条南乾元街,北头路西的那条胡同里住,对面有个街道办的翻砂炼铁厂。从小就是在菜市街挖白菜心吃,在三分院里爬树粘马鸡鸟,在小西门口的警报山玩土坷垃玩大的!

@郭天香(玛利亚)

我是南乾元街的。街的中间路㐀还有个压面条的,小时候端着面去排队换面条。

@白马寺印宏

哈哈!童年的记忆,点点被击活。我家在维新里。离开郑州五十年了,小学在弓背街,中学在十五中。上山下乡后又到三线军工厂。后家搬离维新里,多年后回去找不到原来的家了。整个被弓背花园取代。滿满的记忆,太珍贵了。

@金诚

维新里对面是关中里,关中里东隔壁有一家卖鱼的店铺。

@马新华

谢谢作者胡浩,这篇郑州故事|南菜市|,我看了历历在目,我是农场回来在南菜市西头路北的一个肉食店上班,胡浩太有才了,一下子让我回到了工作的那二十年。

@清咖

这里是我童年居住过的地方。那里的人,那里的事以及那里的味道……感谢你详细记录还原了我的梦。还有红房子门前的那个自来水塔开水龙头的铁钥匙。我的同学小红就是羊肉汤馆老板的女儿。记得皮肤白皙还有两个红脸蛋!我的小学是在弓背街上的,中学初一15中。我在新疆工作,09年回郑州想看看我们的学校。现在面目全非了!学校的影子都找不着了!华风里还有一个好大的公厕。好大好黑,一个人在的时候好害怕。

@涟波(刘漪)

记得小时候,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菜市街菜店的门口,堆满了过冬的大白菜,等傍晚菜店下班后,与小伙伴们一起钻白菜堆中,将一颗颗的白菜摞成碉堡的样子,把自己藏在里面,还做了瞭望孔,随时观察外面的行人,看到熟悉的人,就会拿起白菜叶恶作剧的偷袭一下,然后就憋着气的坏笑一阵儿。那时的童年真的是无忧无虑的,天天都是那么的开心啊!

@王老大一王开勤

金城是否姓丁我们家住莱市西里二号院内有二颗大洋槐树小学三盖街中学十五中现已搬货棧街。

@王红

胡浩,我是玉庆里8号院的姓王,你的爸妈身体还好吧

@དབྱངས་ཅན་སྒྲོལ་མ

菜市街西口往南是肉店,然后理发店,旁边髙门台有家修表店,是我同学家!思绪回到了五十年前!菜市街西口马路対面一家水产店,记得第一次吃扒皮鱼就是在那买的,那时老百姓都不知这是什鱼,而且鱼皮还没扒掉,二角七分一斤!记得在水产店买尼龙丝织网兜!那时还挺时尚!感恩作者

@anna王恩荣

为你点赞看了好几遍,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红鼻子老头…绿豆面丸子汤…天不亮就要起身排队买油条…

@陈欣

写的真好,又回到了童年。

@海之南

小时候我们家在菜市街中部南端的菜市西里,后来又搬到华丰里三院家属院,菜市街红房子饭店与华丰里正对面,它给我留下来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每天早上炸油条菜角丸子的香味飘过半条街,人们耐心的排着队,一张粗糙的淡黄色草纸包着热腾腾香脆的油条。红房子是菜市街为数不多的一家所谓的正规饭店,是集体所有制,几个老人经营着,童叟无欺。

店里摆了几张八仙桌,还配有凳子,客人可以坐在那里认认真真吃一顿饭。而那酒糟鼻子老头,我们太熟悉他了。永远是戴着一顶高高的白色厨帽,穿着白色的工作服,肩上搭着一条毛巾,干净利落。

只是读了这篇文字才知道他是犹太人。现在细细回想过来,他的确与我们周边的人不同:很白,高鼻梁(酒糟鼻很红),面部轮廓突兀,棱角分明,与国人明显不同。

他说得好像不是河南话,但很幽默,有时也会训斥我们这些淘气的小孩子。点点滴滴回忆起来,似乎又回到了菜市街,嗅到了红房子那诱人的香味。

@戴国庆(戴牛)

写得真生动!

@静思

我清平里的,出街口对着的是交警队,南边就是三分院后门。那一片儿早已面目全非了。童年少年的酸甜苦辣都留在那里了。

@曹仲瑜

柳城防火卷帘门我是三院的子弟,生于70年。你们说的我都记得,留恋童年,想念和我一起的小伙伴们,一起掏鸟窝,一起打弹弓,一起斗蟋蟀,一起扣爬叉,一起捣马蜂窝,一起爬墙,一起上房,一起偷枣,一起上树捋槐花,一起钩喇叭花吃蜜,一起砸铁五中的玻璃,一起的各种淘气,想念你们,想念三院的大院,想念菜市街,想念弓背街,想念南乾元街,想念警报山,想念城墙,想念小角楼,想念葛记焖饼,想念杏花村,想念刘胡兰,想念红旗大楼,木制柜台,成匹的布,头顶钢丝传递着各种票和钱,二七塔的顶端,俯视整个郑州城区,高大的树木中偶尔露出高楼的一角,绿城,我爱你,郑州,我爱你。

@其乐多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在德成街13号住,经常去三院门口,喝那一家的绿豆面丸子,五分钱一碗,现在想想那个情景还有。就像在眼前。

@Sandy

我也是在南菜市维新里长大的 不能说是土生土长的维新里的人 也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里 我记忆深刻的是经常半夜起来排队买东西 特别是逢年过节 半夜12点就出来排队买各种食品 买鱼排队 买豆制品排队 买菜买肉都要排队 而且还要凭票 我曾经为买蜂窝煤排过三天三夜的队 那个年代虽然很苦 但是我们都很开心 我们能为有两分钱一块的牛奶糖而兴奋一天 能吃一只三分钱的冰棒都感到很幸福 能吃一只五分钱的牛奶冰棒就能嘚瑟一天 小时候最想吃的就是菜市街东头那家剔骨丸子汤 两毛钱一碗呀 为了吃丸子汤经常装病 还有过年每个人供应的二两龙虾糖也是那个时候很盼望的东西 现在虽然什么都不缺 但已经没有那种感觉了。@白马寺印宏 你在维新里什么地方住 我在32号住

@B座603-YXQ

有时候会梦回南菜市街的菜市街西头与其它四条街交汇:

南边乔家门(经典有理发店、钟表店,还要就是乔家门百货商店,正对着三益街口的“五金交电”,我的小学同学王照明家就在楼上。与东三马路口是一间小百货商店、西三马路路口是“鸿兴源”酒家),西面操场街(我们铁二小在那里),北边敦睦路(经典有木工厂、对面是后来废弃的长途汽车站,与大同路交叉口是新华书店)、钱塘路(与德化街直通,分界点是大同路,经典是三角形的小百货店,隔壁是水产公司店,我妈妈喜欢吃的虾油就在那里买的,你信吗?我家吃的甜甜的“椰子酱”也是那里卖的)。南菜市街口由南边“国营肉店”、北边“国营糖果商店”把持。

街西头北边接的第一个小巷是维新里(街口不远就是一个公共自来水“点”,是收费的),分开南菜市街的西段经典是“回民肉店”(我认识这里的营业员海叔叔、海阿姨,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刚刚运来正卸货的冷藏半扇羊肉里有一堆羊毛,藏着一窝刚刚出生没有长毛粉嘟嘟的老鼠崽”),靠近“糖果商店”的是另外一家小的“肉店”;西段最经典的就是街上唯一的一家小小的“轧面条铺”,我家吃的新鲜面条都是从那里买的或用面粉换的,那里也卖馄饨皮。

玉庆里口东段第一家就是“国营调味品商店”,旁边就是我至今魂牵梦绕的“老黑他妈的拆骨肉粉条炸、泡的羊肉丸子汤”那个“街道合营铺”,合营后增加了“粉条羊肉包子”很好吃,好像里面的羊肉是拆骨肉炸了的泡发了的。

最先这家铺是在华丰里口自家门口开的,生意很好就被街道“合营”了,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重新回自家门口单干。

@李春玲

我的童年经常去莱市街买小冻鱼,买豆腐,买青菜,排队,记的一开门,人很多,手拿副食票,购买,计划经济时的景象,很值得回味,吃的没现在好,但很快乐。看到这篇文章,勾起我对父母,南关,熊耳河,石桥,小狮子,活灵活现,桥两头的石象,啊,仿佛回到了童年,太兴奋,太高兴。

@传说

大家好 我就是在南菜市玉庆里出生长大的(59年-76年)看了后都是满满的回忆,二七纪念塔上和二七纪念堂都有玉庆里的照片(二七大罢工)

@麻利石中玉

三益街小学校友们好三院子弟们还在吗?

@作

我也住在玉庆里9号,怎么对你感觉有些陌生,或许是咱俩谁记错门牌号了吗?

@海马

还有东大街路南的豫泰生,路北的西兰轩,营门街和东大街口的东大街浴池,那才是老郑州人的生活。

@中国风

玉庆里高门头老院,小时候的夏天在院门口树下乘凉下棋。

@悠*星

我在华丰里11号院三院家属院长大,写的很好我都有印象,酒仙是三院老宫,你姑姑是胡国梅我的邻居,谢谢你帮助回忆童年!难得……

@郜丽

我是在市三院家属院长大的,小学在三益街学校 中学在郑州三中。胡浩的文章 勾起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期待胡浩的后续佳作。

@胡浩

回复滴水穿石:酒仙就是老宫叔,对面马老太家的羊肉汤羊肉丸子,那口感,菜市街人都知道!

回复白马寺印宏:‘家‘早就没了,只剩下回忆了。

回复涟波:几句话一写就知道是那疙瘩的老人。

回复王红:我爸妈身体还行。问你爸妈身体好。我记得你们院还有李家,有个男孩叫李继明,和我大小差不多。西头田家解放前很厉害,德化街中医大药房就是田家的,和我们家有点亲戚关系。

回复清咖:是记得她家的女儿呢还是记得她家的羊肉汤呢,哈哈,希望都记得。

回复马新华:没想到这篇文章能有这功能。

回复若星灿烂:下一篇文章里就有那个天主教堂的事情。

回复长江:玉庆里北头的那棵老槐树,印象太深刻了,一闭上眼我都能想出它的形状,每天上学从老槐树前经过,一辈子也忘不了。

回复海之南:红房子联系着我们菜市街大多数人的味觉,红鼻子老头给我们童年留下了深刻记忆。他们都属于标志性的事件。

回复悠星:我姑姑是三院小儿科的大夫,下次看望姑姑时一定去拜访姑姑家的好邻居。

回复sandy:那个年代很苦但很快乐,一毛钱都是大钱,幸福感满满的。

回复曹仲瑜:就您说的这些事,展开了,又是一篇幸福满满的童年回忆文章。期待您把它整理成文章。

回复长江:不是。玉庆里九号住的是我们家族的人。有我爷爷奶奶,大伯一家,舅爷一家。

回复作:四十年前是玉庆里九号,后来怎么变成玉庆里十号了,就不太清楚了,回头我问问。

回复传说:哪天一定去二七塔和二七纪念堂找找玉庆里的老照片,谢谢提供的线索。

回复b座:非常好的素材,清晰的位置感,应该画张地图。收藏了。

回复王恩荣:谢谢夸赞,能引起大家的回忆我就满足了。

@飘渺峰

好文章,都快忘的差不多了

@蓝天

我是升平里的!写的真好,我们的童年是纯真质朴的。

@喜洋洋

我也是在菜市街生菜市街长大的,菜市街中间路北一座二层的小木楼那就是我的家,楼正面对着菜市西里。文里所提到的人和事我都记忆尤新,好象是昨天的事,虽然时过竞迁,菜市街也变的面目全非,但过去的记忆让我终生难忘。

@赵金光

第三人民医院斜对面的那家厂子是区办企业,叫郑州市童装机绣厂。

@群辉尼龙13623858732

邻居几十年通过你的文章才知道红鼻子老头是犹太人,老头很友善也是我们的邻居,家住新马路,与华丰里交叉口的第一家,三角小院,夫人收拾的很干净,天天晒衣服,时不时的在门口墙上摔几下有两个儿子,有个和我们一样的的儿子叫小福

@华夏方圆

文笔自然流畅,娓娓道来,勾起许多人对童年对老家的怀念和回忆,为你点赞!

@大海

太真实了

@糊涂

我也是三分院 菜市街童装机绣对门住, 从小在哪里长了 看到了这片文章 沟了50多年的回忆 希望老街方门 身体健康! 幸福快乐!

@相夫

往事如烟,回忆童年,与南菜市街有关的日子及周围的街道与环境,历历在目,弹指一挥间,青春少年成老翁,红粉佳人白了头。老街的记忆,永驻心头,愿老门老户老邻居,健在的老人,身体健康,快乐长寿。

待续……

胡浩,笔名雪里红,现供职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保卫处。雪里红——一种咸菜名,因小时候经常吃,印象深,故用之。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份,突然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极想把小时候经历的片段记录下来,于是拿起笔,开始创作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开了个头,已写出五六万字,期间写了几篇随笔,今后,仍需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