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二十四橋的千古難解之謎

揚州二十四橋是唐朝江南的勝景之一,是昔日揚州禁苑繁華、風流盛事的象徵。晚唐著名詩人杜牧在 《 寄揚州韓綽判官 》 中把二十四橋描繪得美輪美奐,這首詩的問世,使二十四橋一舉成名,但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揚州二十四橋的千古難解之謎

杜牧在 《 寄揚州韓綽判官 》 詩中寫道:“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 唐代詩人韋莊的 《 過揚州 》 詩最後兩句也對二十四橋有過描述:“二十四橋空寂寂,綠楊摧折舊官河。”此外在其他詩文中再也找不到二十四橋的蹤跡。

五代時,由於戰亂,揚州淪為一片廢墟,而作為揚州繁華的結晶 二十四橋也為人們所淡忘。再後來,“二十四橋在什麼地方”也就成了一宗疑案。南宋的王象之在 《 輿地記勝 》 中說:“二十四橋。隋置,並以城門坊市為名。後韓令坤省筑州城,分佈籲陌,別立橋樑。所謂二十四橋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揚州二十四橋的千古難解之謎

宋代科學家沈括曾經對二十四橋循著名字查找,在 《 補筆談 》 中寫道:“最西濁河茶園橋,次東大明橋,人西水門有九典橋,次東正當帥牙南門,有下馬橋,又東作坊橋。橋東河轉向南,有洗馬橋、次南橋、又南阿師橋、周家橋、小市橋、廣濟橋、新橋、開明橋、顧家橋、通泅橋、太平橋、利國橋。出南水門有萬歲橋、青園橋。自驛橋北河流東出,有參佐橋,次東水門東出有山光橋,又自牙門下馬橋直南 … … ”沈括在上面所列橋的名稱湊成二十四橋之數,但是下馬橋系明顯重複,濁河下無“橋”字,亦難定為橋名,而極負盛名的禪智寺橋未列人其中,這不能不算是沈括的疏忽。

揚州二十四橋的千古難解之謎

歷史上有沒有二十四橋,二十四橋究竟指的是什麼,古往今來,多少風雅人士試圖探個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結論。綜合起來,大致有如下幾種。

1,認為二十四橋是一座橋。自宋代以來,二十四橋的幾種說法已逐漸形成。其中能夠確指是一座橋的,首推大詞家姜夔。他在淳熙三年( 1176 年)冬至日來揚州,寫下 《 揚州慢 ·淮左右都 》 的詩,其中寫道:“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這種寫法,似乎是一座橋了。宋代還有幾位詩人,他們描寫的二十四橋,亦可認為是指一座橋。

2,認為二十四橋是二十四座橋。據 《 一統志 》 載,隋朝時曾置二十四橋於揚 州,唐朝時仍可見到那二十四座橋,分佈在當時揚州最繁華的街道上。

3,唐代末年的戰亂,使橋全部傾毀了,但這只是猜測。又據說,到了明朝,二十四橋已全部毀壞,故明代程文德有“二十四橋都不見”的詩句。後來有人認為“,二十四橋”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不必太拘泥於現實。

揚州二十四橋的千古難解之謎

4,認為二十四橋僅僅是泛指、代指。我國向來就有對數字概念採取含蓄、朦朧誇張的方式來表達,尤其在詩詞中為說明事物的不凡、感情的激越,常常使用誇張數字,並不畏取絕對數字。“譬如一白髮三千丈”、“飛流直下三千尺”、“山道十八彎”、“三百六十行”等,並非確數。那麼杜牧的二十四橋是否也用了這樣的手法來泛指揚州橋樑之多呢?這也是一種推測.是一種猜想的說法。

5.認為二十四橋只是排序編號:有人認為,二十四橋是揚州城裡排序編號為第二十四座的橋。依據是詩歌中常出現把橋編號的句子,如杜甫:“不識南塘路,今知第五橋”、張喬《寄揚州故人 》 :“月明記得相尋處,城鎖東風十五橋”等。還有,宋代文人姜夔不僅在 《 揚州慢》寫過二十四橋外,還在《詠芍藥》中寫下這樣的句子:“紅橋二十四,總是行雲處。”那麼,二十四是不是紅橋的編號呢?他在《過垂虹》中有“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五橋。”儘管姜夔沒有在數字州有很多僑前加一“第”的字樣,但使讀者隱隱感覺到,編號說似乎存在過。或許在唐宋時期,揚州有很多橋,橋名不夠用,只好用編號來代替。就像現在的城市小區內有幾號樓一樣。應該說這也是一種猜測,僅僅從古人的詩句來確定編號說法,顯然沒有足夠的說服力。

揚州二十四橋的千古難解之謎

6,據明代齊東野人所撰《隋煬帝豔史》載:在一個月中天的夜晚,隋煬帝同蕭後及十六院夫人等,至新造的一座橋樑上賞月,命朱貴兒吹紫竹簫,簫聲飄飄有云之響,當時僑未定名.蕭後請煬帝命名,因同遊者二十四人,故名二十四橋。

7,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唐代有人在一個月光如水、清風徐徐的夜晚,見到24個風姿綽約的仙女,身披羽紗,酥手託簫,鼓著粉腮,輕啟紅唇,飄上一座小石橋,於是那舒緩柔美的旋律,便從24支簫管中緩緩地流淌出來。

二十四橋到底坐落於何處?到底是一座橋,還是二十四座橋?目前還沒有得出一個唯一的答案,只是百家爭鳴,眾說紛紜。因此,二十四橋也就成了一個難解的謎。

更多精彩文章, 請多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